齊世篇第五十六

關燈
語稱上世之人,侗長佼好,堅強老壽,百歲左右;下世之人短小陋醜,夭折早死。

    何則?上世和氣純渥,婚姻以時,人民禀善氣而生,生又不傷,骨節堅定,故長大老壽,狀貌美好。

    下世反此,故短小夭折,形面醜惡。

    此言妄也。

     夫上世治者,聖人也;下世治者,亦聖人也。

    聖人之德,前後不殊,則其治世,古今不異。

    上世之天,下世之天也。

    天不變易,氣不改更。

    上世之民,下世之民也,俱禀元氣。

    元氣純和,古今不異,則禀以為形體者,何故不同?夫禀氣等則懷性均,懷性均,則體同;形體同,則醜好齊;醜好齊,則夭壽适。

    一天一地,并生萬物。

    萬物之生,俱得一氣。

    氣之薄渥,萬世若一。

    帝王治世,百代同道。

    人民嫁娶,同時共禮。

    雖言男三十而娶,女二十而嫁,法制張設,未必奉行。

    何以效之?以今不奉行也。

    禮樂之制,存見于今,今之人民,肯行之乎?今人不肯行,古人亦不肯舉。

    以今之人民,知古之人民也。

     〔人,物也;〕物,亦物也。

    人生一世,壽至一百歲。

    生為十歲兒時,所見地上之物,生死改易者多。

    至于百歲,臨且死時,所見諸物,與年十歲時所見,無以異也。

    使上世下世,民人無有異,則百歲之間,足以蔔筮。

    六畜長短,五谷大小,昆蟲草木,金石珠玉,蜎蜚蠕動,跂行喙息,無有異者,此形不異也。

    古之水火,今之水火也。

    今氣為水火也,使氣有異,則古之水清火熱,而今水濁火寒乎? 人生長六七尺,大三四圍,面有五色,壽至于百,萬世不異。

    如以上世人民侗長佼好,堅強老壽,下世反此;則天地初立,始為人時,長可如防風之君,色如宋朝,壽如彭祖乎?從當今至千世之後,人可長如莢英,色如嫫母,壽如朝生乎?王莽之時,長人生長一丈,名曰霸出。

    建武年中,穎川張仲師長一丈二寸,張湯八尺有餘,其父不滿五尺,俱在今世,或長或短。

    儒者之言,竟〔大〕誤也。

    語稱上世使民以宜,伛者抱關,侏儒俳優。

    如皆侗長佼好,安得伛、侏之人乎? 語稱上世之人,質樸易化;下世之人,文薄難治。

    故《易》曰:“上古之時,結繩以治,後世易之以書契。

    ”先結繩,易化之故;後書契,難治之驗也。

    故夫宓犧之前,人民至質樸,卧者居居,坐者于于,群居聚處,知其母不識其父。

    至宓犧時,人民頗文,知欲詐愚,勇欲恐怯,強欲淩弱,衆欲暴寡,故宓犧作八卦以治之。

    至周之時,人民文薄,八卦難複因襲,故文王衍為六十四首,極其變,使民不倦。

    至周之時,人民〔文〕薄,故孔子作《春秋》,采毫毛之善,貶纖介之惡,稱曰:“周監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

    ”孔子知世浸弊,文薄難治,故加密緻之罔,設纖微之禁,檢〔押〕守持,備具悉極。

    此言妄也。

     上世之人,所懷五常也;下世之人,亦所懷五常也。

    俱懷五常之道,共禀一氣而生,上世何以質樸?下世何以文薄?彼見上世之民飲血茹毛,無五谷之食,後世穿地為井,耕土種谷,飲井食粟,有水火之調;又見上古岩居穴處,衣禽獸之皮,後世易以宮室,有布帛之飾,則謂上世質樸,下世文薄矣。

     夫器業變易,性行不異。

    然而有質樸文薄之語者,世有盛衰,衰極久有弊也。

    譬猶衣食之于人也,初成鮮完,始熟香潔,少久穿敗,連日臭茹矣。

    文質之法,古今所共。

    一質一文,一衰一盛,古而有之,非獨今也。

    何以效之?傳曰:“夏後氏之王教以忠。

    上教以忠,君子忠,其失也,小人野。

    救野莫如敬,殷〔之〕王教以敬。

    上教用敬,君子敬,其失也,小人鬼。

    救鬼莫如文,故周之王教以文。

    上教以文,君子文,其失也,小人薄。

    救薄莫如忠,承周而王者,當教以忠。

    ”夏所承唐、虞之教薄,故教以忠。

    唐、虞以文教,則其所承有鬼失矣。

    世人見當今之文薄也,狎侮非之,則謂上世樸質,下世文薄。

    猶家人子弟不謹,則謂他家子弟謹良矣。

     語稱上世之人重義輕身,遭忠義之事,得己所當赴死之分明也,則必赴湯趨鋒,死不顧恨。

    故弘演之節,陳不占之義,行事比類,書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