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世篇第五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所載,亡命捐身,衆多非一。
今世趨利苟生,棄義妄得,不相勉以義,不相激以行,義廢身不以為累,行隳事不以相畏。
此言妄也。
夫上世之士,今世之士也,俱含仁義之性,則其遭事并有奮身之節。
古有無義之人,今有建節之士。
善惡雜廁,何世無有。
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,貴所聞而賤所見。
辨士則談其久者,文人則着其遠者。
近有奇而辨不稱,今有異而筆不記。
若夫琅邪兒子明,歲敗之時,兄為饑人所食,自縛叩頭,代兄為食,餓人美其義,兩舍不食。
兄死,收養其孤,愛不異于己之子,歲敗谷盡,不能兩活,餓殺其子,活兄之子。
臨淮許君叔亦養兄孤子,歲倉卒之時,餓其親子,活兄之子,與子明同義。
會稽孟章父英為郡決曹掾,郡将撾殺非辜,事至覆考,英引罪自予,卒代将死。
章後複為郡功曹,從役攻賊,兵卒北敗,為賊所射,以身代将,卒死不去。
此弘演之節,陳不占之義何以異?當今着文書者,肯引以為比喻乎?比喻之證,上則求虞、夏,下則索殷、周。
秦、漢之際,功奇行殊,猶以為後。
又況當今在百代下,言事者目親見之乎? 畫工好畫上代之人,秦、漢之士,功行谲奇,不肯圖今世之士者,尊古卑今也。
貴鹄賤雞,鹄遠而雞近也。
使當今說道深于孔、墨,名不得與之同;立行崇于曾、顔,聲不得與之鈞。
何則?世俗之性,賤所見,貴所聞也。
有人于此,立義建節,實核其操,古無以過。
為文書者,肯載于篇籍,表以為行事乎?作奇論,造新文,不損于前人,好事者肯舍久遠之書,而垂意觀讀之乎?揚子雲作《太玄》,造《法言》,張伯松不肯壹觀。
與之并肩,故賤其言。
使子雲在伯松前,伯松以為《金匮》矣! 語稱上世之時,聖人德優,而功治有奇。
故孔子曰:“大哉,堯之為君也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
蕩蕩乎民無能名焉!巍巍乎其有成功也!煥乎其有文章也!”舜承堯不堕洪業,禹襲舜不虧大功。
其後至湯,舉兵代桀,武王把钺讨纣,無巍巍蕩蕩之文,而有動兵讨伐之言。
蓋其德劣而兵試,武用而化薄。
化薄,不能相逮之明驗也。
及至秦、漢,兵革雲擾,戰力角勢,秦以得天下。
既得在下,無嘉瑞之美,若“葉和萬國”、“鳳皇來儀”之類,非德劣不及,功被若之徵乎?此言妄也。
夫天地氣和,即生聖人。
聖人之治,即立大功。
和氣不獨在古先,則聖人何故獨優!世俗之性,好褒古而毀今,少所見而多所聞。
又見經傳增賢聖之美,孔子尤大堯、舜之功。
又聞堯、舜禅而相讓,湯、武伐而相奪。
則謂古聖優于今,功化渥地後矣。
夫經有褒增之文,世有空加之言,讀經覽書者所共見也。
孔子曰:“纣之不善,不若是之甚也。
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”世常以桀、纣與堯、舜相反,稱美則說堯、舜,言惡則舉纣、桀。
孔子曰“纣之不善,不若是之甚也”,則知堯、舜之德,不若是其盛也。
堯、舜之禅,湯、武之誅,皆有天命,非優劣所能為,人事所能成也。
使湯、武在唐、虞,亦禅而不伐;堯、舜在殷、周,亦誅而不讓。
蓋有天命之實,而世空生優劣之語。
經言“葉和萬國”,時亦有丹硃;“鳳皇來儀”,時亦有有苗;兵皆動而并用,則知德亦何優劣而小大也? 世論桀、纣之惡,甚于亡秦。
實事者謂亡秦惡甚于桀、纣。
秦、漢善惡相反,猶堯、舜、桀、纣相違也。
亡秦與漢皆在後世,亡秦惡甚于桀、纣,則亦知大漢之德不劣于唐、虞也。
唐之“萬國”,固增而非實者也。
有虞之“鳳皇”,宣帝貼已五緻之矣。
孝明帝符瑞并至。
夫德優故有瑞,瑞鈞則功不相下。
宣帝、孝明如劣,不及堯、舜,何以能緻堯、舜之瑞?光武皇帝龍興鳳舉,取天下若拾遺,何以不及殷湯、周武?世稱周之成、康不虧文王之隆,舜巍位虧堯之盛功也。
方今聖朝,承光武,襲孝明,有浸酆溢美之化,無細小毫發之虧,上何以不逮舜、禹?下何以不若成、康?世見五帝、三王事在經傳之上,而漢之記故尚為文書,則謂古聖優而功大,後世劣而化薄矣。
今世趨利苟生,棄義妄得,不相勉以義,不相激以行,義廢身不以為累,行隳事不以相畏。
此言妄也。
夫上世之士,今世之士也,俱含仁義之性,則其遭事并有奮身之節。
古有無義之人,今有建節之士。
善惡雜廁,何世無有。
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,貴所聞而賤所見。
辨士則談其久者,文人則着其遠者。
近有奇而辨不稱,今有異而筆不記。
若夫琅邪兒子明,歲敗之時,兄為饑人所食,自縛叩頭,代兄為食,餓人美其義,兩舍不食。
兄死,收養其孤,愛不異于己之子,歲敗谷盡,不能兩活,餓殺其子,活兄之子。
臨淮許君叔亦養兄孤子,歲倉卒之時,餓其親子,活兄之子,與子明同義。
會稽孟章父英為郡決曹掾,郡将撾殺非辜,事至覆考,英引罪自予,卒代将死。
章後複為郡功曹,從役攻賊,兵卒北敗,為賊所射,以身代将,卒死不去。
此弘演之節,陳不占之義何以異?當今着文書者,肯引以為比喻乎?比喻之證,上則求虞、夏,下則索殷、周。
秦、漢之際,功奇行殊,猶以為後。
又況當今在百代下,言事者目親見之乎? 畫工好畫上代之人,秦、漢之士,功行谲奇,不肯圖今世之士者,尊古卑今也。
貴鹄賤雞,鹄遠而雞近也。
使當今說道深于孔、墨,名不得與之同;立行崇于曾、顔,聲不得與之鈞。
何則?世俗之性,賤所見,貴所聞也。
有人于此,立義建節,實核其操,古無以過。
為文書者,肯載于篇籍,表以為行事乎?作奇論,造新文,不損于前人,好事者肯舍久遠之書,而垂意觀讀之乎?揚子雲作《太玄》,造《法言》,張伯松不肯壹觀。
與之并肩,故賤其言。
使子雲在伯松前,伯松以為《金匮》矣! 語稱上世之時,聖人德優,而功治有奇。
故孔子曰:“大哉,堯之為君也!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
蕩蕩乎民無能名焉!巍巍乎其有成功也!煥乎其有文章也!”舜承堯不堕洪業,禹襲舜不虧大功。
其後至湯,舉兵代桀,武王把钺讨纣,無巍巍蕩蕩之文,而有動兵讨伐之言。
蓋其德劣而兵試,武用而化薄。
化薄,不能相逮之明驗也。
及至秦、漢,兵革雲擾,戰力角勢,秦以得天下。
既得在下,無嘉瑞之美,若“葉和萬國”、“鳳皇來儀”之類,非德劣不及,功被若之徵乎?此言妄也。
夫天地氣和,即生聖人。
聖人之治,即立大功。
和氣不獨在古先,則聖人何故獨優!世俗之性,好褒古而毀今,少所見而多所聞。
又見經傳增賢聖之美,孔子尤大堯、舜之功。
又聞堯、舜禅而相讓,湯、武伐而相奪。
則謂古聖優于今,功化渥地後矣。
夫經有褒增之文,世有空加之言,讀經覽書者所共見也。
孔子曰:“纣之不善,不若是之甚也。
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”世常以桀、纣與堯、舜相反,稱美則說堯、舜,言惡則舉纣、桀。
孔子曰“纣之不善,不若是之甚也”,則知堯、舜之德,不若是其盛也。
堯、舜之禅,湯、武之誅,皆有天命,非優劣所能為,人事所能成也。
使湯、武在唐、虞,亦禅而不伐;堯、舜在殷、周,亦誅而不讓。
蓋有天命之實,而世空生優劣之語。
經言“葉和萬國”,時亦有丹硃;“鳳皇來儀”,時亦有有苗;兵皆動而并用,則知德亦何優劣而小大也? 世論桀、纣之惡,甚于亡秦。
實事者謂亡秦惡甚于桀、纣。
秦、漢善惡相反,猶堯、舜、桀、纣相違也。
亡秦與漢皆在後世,亡秦惡甚于桀、纣,則亦知大漢之德不劣于唐、虞也。
唐之“萬國”,固增而非實者也。
有虞之“鳳皇”,宣帝貼已五緻之矣。
孝明帝符瑞并至。
夫德優故有瑞,瑞鈞則功不相下。
宣帝、孝明如劣,不及堯、舜,何以能緻堯、舜之瑞?光武皇帝龍興鳳舉,取天下若拾遺,何以不及殷湯、周武?世稱周之成、康不虧文王之隆,舜巍位虧堯之盛功也。
方今聖朝,承光武,襲孝明,有浸酆溢美之化,無細小毫發之虧,上何以不逮舜、禹?下何以不若成、康?世見五帝、三王事在經傳之上,而漢之記故尚為文書,則謂古聖優而功大,後世劣而化薄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