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類篇第五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陰陽不和,災變發起,或時先世遺咎,或時氣自然。
賢聖感類,慊懼自思,災變惡徵,何為至乎?引過自責,恐有罪,畏慎恐懼之意,未必有其實事也。
何以明之?以湯遭旱自責以五過也。
聖人純完,行無缺失矣,何自責有五過?然如《書》曰:“湯自責,天應以雨。
”湯本無過,以五過自責,天何故雨?〔使〕以過緻旱,〔不〕知自責,〔亦〕能得雨也。
由此言之,旱不為湯至,雨不應自責。
然而前旱後雨者,自然之氣也。
此言,《書》之語也。
難之曰:《春秋》大雩,董仲舒設土龍,皆為一時間也。
一時不雨,恐懼雩祭,求有請福,憂念百性也。
湯遭旱七年,以五過自責,謂何時也?夫遭旱一時,辄自責乎?旱至七年,乃自責也?謂一時辄自責,七年乃雨,天應之誠,何其留也?〔如〕謂七年乃自責,憂念百姓,何其遲也?不合雩祭之法,不厭憂民之義。
《書》之言未可信也。
由此論之,周成王之雷風發,亦此類也。
《金滕》曰:“秋大熟未獲。
天大雷電以風,禾盡偃,大木斯拔,邦人大恐。
“當此之時,周公死,儒者說之,以為成王狐疑于〔葬〕周公:欲以天子禮葬公,公人臣也;欲以人臣禮葬公,公有王功。
狐疑于葬周公之間,天大雷雨,動怒示變,以彰聖功。
古文家以武王崩,周公居攝,管、蔡流言,王意狐疑周公,周公奔楚,故天雷雨,以悟成王。
夫一雷一雨之變,或以為葬疑,或以為信讒,二家未可審。
且訂葬疑之說,秋夏之際,陽氣尚盛,未嘗無雷雨也,顧其拔木偃禾,頗為〔壯〕耳。
當雷雨時,成王感懼,開金滕之書,見周公之功,執書泣過,自責之深。
自責适已,天偶反風,《書》家則謂天為周公怒也。
千秋萬夏,不絕雷雨。
苟謂雷雨為天怒乎?是則皇天歲歲怒也。
正月陽氣發洩,雷聲始動,秋夏陽至極而雷折。
苟謂秋夏之雷,為天大怒,正月之雷天小怒乎?雷為天怒,雨為恩施。
使天為周公怒,徒當雷,不當雨,今〔雷〕雨俱至,天怒且喜乎?“子于是日也,哭則不歌”。
《周禮》“子卯稷食菜羹”,哀樂不并行。
哀樂不并行,喜怒反并至乎? 秦始皇帝東封岱嶽,雷雨暴至。
劉媪息大澤,雷雨晦冥。
始皇無道,自同前聖,治亂自謂太平,天怒可也。
劉媪息大澤,夢與神遇,是生高祖,何怒于生聖人而為雷雨乎?堯時大風為害,堯〔繳〕大風于青丘之野。
舜入大麓,烈風雷雨。
堯、舜世之隆主,何過于天,天為風雨也?大旱,《春秋》雩祭,又董仲舒設土龍,以類招氣,如天應雩龍,必為雷雨。
何則?秋夏之雨,與雷俱也。
必從《春秋》、仲舒之術,則大雩龍,求怒天乎?師曠奏《白雪之曲》,雷電下擊,鼓《清角》之音,風雨暴至。
苟為雷雨為天怒,天何憎于《白雪》《清角》,而怒師曠為之乎?此雷雨之難也。
又問之曰:“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,天為雷風,偃禾拔木,成王覺悟,執書泣過,天乃反風,偃禾複起。
何不為疾反風以立大木,必須國人起築之乎?”應曰:“天不能。
”曰:“然則天有所不能乎?”應曰:“然。
”難曰:“孟贲推人〔而〕人仆,接人而人立。
天能拔木,不能複起,是則天力不如孟贲也。
秦時三山亡,猶謂天所徒也。
夫木之輕重,孰與三山?能徒三山,不能起大木,非天用力宜也。
如謂三山非天所亡,然則雷雨獨天所為乎?”問曰:“天之欲令成王以天子之禮葬周公,以公有聖德,以公有王功。
《經》曰:‘王乃得周公〔所〕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。
’今天動威,以彰周公之德也。
” 難之曰:“伊尹相湯伐夏,為民興利除害,緻天下太平;湯死,複相大甲,大甲佚豫,放之桐宮,攝政三年,乃退複位。
周公曰:‘伊尹格于皇天。
’天所宜彰也。
伊尹死時,天何以不為雷雨?”應曰:“以《百〔兩〕篇》曰:‘伊尹死,大霧三日。
’大霧三日,亂氣矣,非天怒之變也。
東海張霸造《百〔兩〕篇》,其言雖未可信,且假以問:“天為雷雨以悟成王,成王未開金匮雷止乎?已開金匮雷雨乃止也?”應曰:“未開金匮雷止也。
開匮得書,見公之功,黨悟泣過,決以天子孔葬公,出郊觀變,天止雨反風,禾盡起。
”由此言之,成王未覺悟,雷雨止矣。
難曰:“伊尹〔死〕,霧三日。
天何不三日雷雨,須成王覺悟乃止乎?太戊之時,桑谷生朝,七日大拱,太戊思政,桑谷消亡。
宋景公時,熒〔惑〕守心,出三善言,熒惑徒舍。
使太戊不思政,景公無三善言,桑谷不消,熒惑不徒。
何則?災變所以譴告也,所譴告未覺,災變不除,天之至意也。
今天怒為雷雨,以責成王,成王未覺,雨雷之息,何其早也?” 又問曰:“禮,諸侯之子稱公子,諸侯之孫稱公孫,皆食采地,殊之衆庶。
何則?公子公孫,親而又尊,得體公稱,又食采地,名實相副,猶文質相稱也。
天彰周公之功,令成王以天子禮葬,何不令成王号周公以周王,副天子之禮乎?”應曰:“王者,名之尊号也,人臣不得名也。
”難曰:“人臣猶得名王,禮乎?武王伐纣,下車追王大王、王季、文王。
三人者,諸侯,亦人臣也,以王号加之。
何為獨可于三王,不可于周公?天意欲彰周公,豈能明乎?豈以
賢聖感類,慊懼自思,災變惡徵,何為至乎?引過自責,恐有罪,畏慎恐懼之意,未必有其實事也。
何以明之?以湯遭旱自責以五過也。
聖人純完,行無缺失矣,何自責有五過?然如《書》曰:“湯自責,天應以雨。
”湯本無過,以五過自責,天何故雨?〔使〕以過緻旱,〔不〕知自責,〔亦〕能得雨也。
由此言之,旱不為湯至,雨不應自責。
然而前旱後雨者,自然之氣也。
此言,《書》之語也。
難之曰:《春秋》大雩,董仲舒設土龍,皆為一時間也。
一時不雨,恐懼雩祭,求有請福,憂念百性也。
湯遭旱七年,以五過自責,謂何時也?夫遭旱一時,辄自責乎?旱至七年,乃自責也?謂一時辄自責,七年乃雨,天應之誠,何其留也?〔如〕謂七年乃自責,憂念百姓,何其遲也?不合雩祭之法,不厭憂民之義。
《書》之言未可信也。
由此論之,周成王之雷風發,亦此類也。
《金滕》曰:“秋大熟未獲。
天大雷電以風,禾盡偃,大木斯拔,邦人大恐。
“當此之時,周公死,儒者說之,以為成王狐疑于〔葬〕周公:欲以天子禮葬公,公人臣也;欲以人臣禮葬公,公有王功。
狐疑于葬周公之間,天大雷雨,動怒示變,以彰聖功。
古文家以武王崩,周公居攝,管、蔡流言,王意狐疑周公,周公奔楚,故天雷雨,以悟成王。
夫一雷一雨之變,或以為葬疑,或以為信讒,二家未可審。
且訂葬疑之說,秋夏之際,陽氣尚盛,未嘗無雷雨也,顧其拔木偃禾,頗為〔壯〕耳。
當雷雨時,成王感懼,開金滕之書,見周公之功,執書泣過,自責之深。
自責适已,天偶反風,《書》家則謂天為周公怒也。
千秋萬夏,不絕雷雨。
苟謂雷雨為天怒乎?是則皇天歲歲怒也。
正月陽氣發洩,雷聲始動,秋夏陽至極而雷折。
苟謂秋夏之雷,為天大怒,正月之雷天小怒乎?雷為天怒,雨為恩施。
使天為周公怒,徒當雷,不當雨,今〔雷〕雨俱至,天怒且喜乎?“子于是日也,哭則不歌”。
《周禮》“子卯稷食菜羹”,哀樂不并行。
哀樂不并行,喜怒反并至乎? 秦始皇帝東封岱嶽,雷雨暴至。
劉媪息大澤,雷雨晦冥。
始皇無道,自同前聖,治亂自謂太平,天怒可也。
劉媪息大澤,夢與神遇,是生高祖,何怒于生聖人而為雷雨乎?堯時大風為害,堯〔繳〕大風于青丘之野。
舜入大麓,烈風雷雨。
堯、舜世之隆主,何過于天,天為風雨也?大旱,《春秋》雩祭,又董仲舒設土龍,以類招氣,如天應雩龍,必為雷雨。
何則?秋夏之雨,與雷俱也。
必從《春秋》、仲舒之術,則大雩龍,求怒天乎?師曠奏《白雪之曲》,雷電下擊,鼓《清角》之音,風雨暴至。
苟為雷雨為天怒,天何憎于《白雪》《清角》,而怒師曠為之乎?此雷雨之難也。
又問之曰:“成王不以天子禮葬周公,天為雷風,偃禾拔木,成王覺悟,執書泣過,天乃反風,偃禾複起。
何不為疾反風以立大木,必須國人起築之乎?”應曰:“天不能。
”曰:“然則天有所不能乎?”應曰:“然。
”難曰:“孟贲推人〔而〕人仆,接人而人立。
天能拔木,不能複起,是則天力不如孟贲也。
秦時三山亡,猶謂天所徒也。
夫木之輕重,孰與三山?能徒三山,不能起大木,非天用力宜也。
如謂三山非天所亡,然則雷雨獨天所為乎?”問曰:“天之欲令成王以天子之禮葬周公,以公有聖德,以公有王功。
《經》曰:‘王乃得周公〔所〕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。
’今天動威,以彰周公之德也。
” 難之曰:“伊尹相湯伐夏,為民興利除害,緻天下太平;湯死,複相大甲,大甲佚豫,放之桐宮,攝政三年,乃退複位。
周公曰:‘伊尹格于皇天。
’天所宜彰也。
伊尹死時,天何以不為雷雨?”應曰:“以《百〔兩〕篇》曰:‘伊尹死,大霧三日。
’大霧三日,亂氣矣,非天怒之變也。
東海張霸造《百〔兩〕篇》,其言雖未可信,且假以問:“天為雷雨以悟成王,成王未開金匮雷止乎?已開金匮雷雨乃止也?”應曰:“未開金匮雷止也。
開匮得書,見公之功,黨悟泣過,決以天子孔葬公,出郊觀變,天止雨反風,禾盡起。
”由此言之,成王未覺悟,雷雨止矣。
難曰:“伊尹〔死〕,霧三日。
天何不三日雷雨,須成王覺悟乃止乎?太戊之時,桑谷生朝,七日大拱,太戊思政,桑谷消亡。
宋景公時,熒〔惑〕守心,出三善言,熒惑徒舍。
使太戊不思政,景公無三善言,桑谷不消,熒惑不徒。
何則?災變所以譴告也,所譴告未覺,災變不除,天之至意也。
今天怒為雷雨,以責成王,成王未覺,雨雷之息,何其早也?” 又問曰:“禮,諸侯之子稱公子,諸侯之孫稱公孫,皆食采地,殊之衆庶。
何則?公子公孫,親而又尊,得體公稱,又食采地,名實相副,猶文質相稱也。
天彰周公之功,令成王以天子禮葬,何不令成王号周公以周王,副天子之禮乎?”應曰:“王者,名之尊号也,人臣不得名也。
”難曰:“人臣猶得名王,禮乎?武王伐纣,下車追王大王、王季、文王。
三人者,諸侯,亦人臣也,以王号加之。
何為獨可于三王,不可于周公?天意欲彰周公,豈能明乎?豈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