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篇第五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天地合氣,萬物自生,猶夫婦合氣,子自生矣。
萬物之生,含血之類,知饑知寒。
見五谷可食,取而食之,見絲麻可衣,取而衣之。
或說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,生絲麻以衣人,此謂天為人作農夫桑女之徒也,不合自然,故其義疑,未可從也。
試依道家論之。
天者,普施氣萬物之中,谷愈饑而絲麻救寒,故人食谷衣絲麻也。
夫天之不故生五谷絲麻以衣食人,由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。
物自生,而人衣食之;氣自變而人畏懼之。
以若說論之,厭于人心矣。
如天瑞為故,自然焉在?無為何居? 何以〔知〕天之自然也?以天無口目也。
案有為者,口目之類也。
口欲食而目欲視,有嗜欲于内,發之于外,口目求之,得以為利欲之為也。
今無口目之欲,于物無所求索,夫何為乎?何以知天無口目也?以地知之。
地以土為體,土本無口目。
無地,夫婦也,地體無口目,亦知天口目也。
使天體乎?宜與地同。
使天氣乎,氣若雲煙。
雲煙之屬,安得口目? 或曰:“凡動行之類,皆本有為。
有欲故動,動則有為。
今天動行與人相似,安得無為?”曰:天之動行也,施氣也, 體動氣乃出,物乃生矣。
由人動氣也,體動氣乃出,子亦生也。
夫人之施氣也,非欲以生子,氣施而子自生矣。
天動不欲以生物,而物自生,此則自然也。
施氣不欲為物,而物自為,此則無為也。
謂天自然無為者何?氣也。
恬淡無欲,無為無事者也,老聃得以壽矣。
老聃禀之于天,使天無此氣,老聃安所禀受此性!師無其說而弟子獨言者,未之有也。
或複于桓公,公曰:“以告仲父。
”左右曰:“一則仲父,二則仲父,為君乃易乎?”桓公曰:“吾未得仲父,故難;已得仲父,何為不易!”夫桓公得仲父,任之以事,委之以政,不複與知。
皇天以至優之德,與王政〔随〕而譴告〔之〕,則天德不若桓公,而霸君之操過上帝也。
或曰:“桓公知管仲賢,故委任之;如非管仲,亦将譴告之矣。
使天遭堯、舜,必無譴告之變。
”曰:天能譴告人君,則亦能故命聖君。
擇才若堯、舜,受以王命,委以王事,勿複與知。
今則不然,生庸庸之君,失道廢德,随譴告之,何天不憚勞也!曹參為漢相,縱酒歌樂,不聽政治,其子谏之,笞之二百。
當時天下無擾亂之變。
淮陽鑄僞錢,吏不能禁,汲黯為太守,不壞一爐,不刑一人,高枕安卧,而淮陽政清。
夫曹參為相若不為相,汲黯為太守若郡無人。
然而漢朝無事,淮陽刑錯者,參德優而黯威重也。
計天之威德,孰與曹參、汲黯?而謂天與王政随而譴告之,是謂天德不若曹參厚,而威不若汲黯重也。
蘧伯玉治衛,子貢使人問之:“何以治衛?”對曰:“以不治治之。
”夫不治之治,無為之道也。
或曰:“太平之應,,河出圖,洛出書。
不畫不就,不為不成。
天地出之,有為之驗也。
張良遊泗水之上,遇黃石公,授太公書,蓋天佐漢誅秦,故命令神石為鬼書授人,複為有為之效也。
”曰:此皆自然也。
夫天安得以筆黑而為圖書乎?天道自然,故圖書自成。
晉唐叔虞、魯成季友生,文在其手,故叔曰“虞”,季曰“友”。
宋仲子生,有文在其手,曰:“為魯夫人。
”三者在母之時,文字成矣,而謂天為文字,在母之時,天使神持錐筆墨刻其身乎?自然之化,固疑難知,外若有為,内實自然。
是以太史公紀黃石事,疑而不能實也。
趙簡子夢上天,見一男子在帝之側,後出,見人當道,則前所夢見在帝側者也。
論之以為趙國且昌之狀也。
黃石授書,亦漢且興之象也。
妖氣為鬼,鬼象人形,自然之道,非或為之也。
草木之生,華葉青蔥,皆有曲折,象類文章,謂天為文字,複為華葉乎?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,三年乃成。
〔列〕子曰:“使〔天〕地三年乃成一葉,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。
”如〔列〕子之言,萬物之葉自為生也。
自為生也,故能并成。
如天為之,其遲當若宋人刻楮葉矣。
觀鳥獸之毛羽,毛羽之采色,通可為乎?鳥獸未能盡實。
春觀萬物之生,秋觀其成,天地為之乎?物自然也。
如謂天地為之,為之宜用手,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,并為萬萬千千物乎?諸物在天地之間也,猶子在母腹中也。
母懷子氣,十月而生,鼻、口、耳、目、發膚、毛理、血脈、脂腴、骨節、爪齒,自然成腹中乎?母為之也?偶人千萬,不名為人者,何也?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。
武帝幸〔李〕夫人,〔李〕夫人死,思見其形。
道士以方術作夫人形,形成,出入宮門,武帝大驚,立而迎之,忽不複見。
蓋非自然之真,方士巧妄之僞,故一見恍忽,消散滅亡。
有為之化,其不可久行,猶〔李〕夫人形不可久見也。
道家論自然,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,故自然之說未見信也。
然雖自然,亦須有為輔助。
耒耜耕耘,因春播種者,人為之也;及谷
萬物之生,含血之類,知饑知寒。
見五谷可食,取而食之,見絲麻可衣,取而衣之。
或說以為天生五谷以食人,生絲麻以衣人,此謂天為人作農夫桑女之徒也,不合自然,故其義疑,未可從也。
試依道家論之。
天者,普施氣萬物之中,谷愈饑而絲麻救寒,故人食谷衣絲麻也。
夫天之不故生五谷絲麻以衣食人,由其有災變不欲以譴告人也。
物自生,而人衣食之;氣自變而人畏懼之。
以若說論之,厭于人心矣。
如天瑞為故,自然焉在?無為何居? 何以〔知〕天之自然也?以天無口目也。
案有為者,口目之類也。
口欲食而目欲視,有嗜欲于内,發之于外,口目求之,得以為利欲之為也。
今無口目之欲,于物無所求索,夫何為乎?何以知天無口目也?以地知之。
地以土為體,土本無口目。
無地,夫婦也,地體無口目,亦知天口目也。
使天體乎?宜與地同。
使天氣乎,氣若雲煙。
雲煙之屬,安得口目? 或曰:“凡動行之類,皆本有為。
有欲故動,動則有為。
今天動行與人相似,安得無為?”曰:天之動行也,施氣也, 體動氣乃出,物乃生矣。
由人動氣也,體動氣乃出,子亦生也。
夫人之施氣也,非欲以生子,氣施而子自生矣。
天動不欲以生物,而物自生,此則自然也。
施氣不欲為物,而物自為,此則無為也。
謂天自然無為者何?氣也。
恬淡無欲,無為無事者也,老聃得以壽矣。
老聃禀之于天,使天無此氣,老聃安所禀受此性!師無其說而弟子獨言者,未之有也。
或複于桓公,公曰:“以告仲父。
”左右曰:“一則仲父,二則仲父,為君乃易乎?”桓公曰:“吾未得仲父,故難;已得仲父,何為不易!”夫桓公得仲父,任之以事,委之以政,不複與知。
皇天以至優之德,與王政〔随〕而譴告〔之〕,則天德不若桓公,而霸君之操過上帝也。
或曰:“桓公知管仲賢,故委任之;如非管仲,亦将譴告之矣。
使天遭堯、舜,必無譴告之變。
”曰:天能譴告人君,則亦能故命聖君。
擇才若堯、舜,受以王命,委以王事,勿複與知。
今則不然,生庸庸之君,失道廢德,随譴告之,何天不憚勞也!曹參為漢相,縱酒歌樂,不聽政治,其子谏之,笞之二百。
當時天下無擾亂之變。
淮陽鑄僞錢,吏不能禁,汲黯為太守,不壞一爐,不刑一人,高枕安卧,而淮陽政清。
夫曹參為相若不為相,汲黯為太守若郡無人。
然而漢朝無事,淮陽刑錯者,參德優而黯威重也。
計天之威德,孰與曹參、汲黯?而謂天與王政随而譴告之,是謂天德不若曹參厚,而威不若汲黯重也。
蘧伯玉治衛,子貢使人問之:“何以治衛?”對曰:“以不治治之。
”夫不治之治,無為之道也。
或曰:“太平之應,,河出圖,洛出書。
不畫不就,不為不成。
天地出之,有為之驗也。
張良遊泗水之上,遇黃石公,授太公書,蓋天佐漢誅秦,故命令神石為鬼書授人,複為有為之效也。
”曰:此皆自然也。
夫天安得以筆黑而為圖書乎?天道自然,故圖書自成。
晉唐叔虞、魯成季友生,文在其手,故叔曰“虞”,季曰“友”。
宋仲子生,有文在其手,曰:“為魯夫人。
”三者在母之時,文字成矣,而謂天為文字,在母之時,天使神持錐筆墨刻其身乎?自然之化,固疑難知,外若有為,内實自然。
是以太史公紀黃石事,疑而不能實也。
趙簡子夢上天,見一男子在帝之側,後出,見人當道,則前所夢見在帝側者也。
論之以為趙國且昌之狀也。
黃石授書,亦漢且興之象也。
妖氣為鬼,鬼象人形,自然之道,非或為之也。
草木之生,華葉青蔥,皆有曲折,象類文章,謂天為文字,複為華葉乎?宋人或刻木為楮葉者,三年乃成。
〔列〕子曰:“使〔天〕地三年乃成一葉,則萬物之有葉者寡矣。
”如〔列〕子之言,萬物之葉自為生也。
自為生也,故能并成。
如天為之,其遲當若宋人刻楮葉矣。
觀鳥獸之毛羽,毛羽之采色,通可為乎?鳥獸未能盡實。
春觀萬物之生,秋觀其成,天地為之乎?物自然也。
如謂天地為之,為之宜用手,天地安得萬萬千千手,并為萬萬千千物乎?諸物在天地之間也,猶子在母腹中也。
母懷子氣,十月而生,鼻、口、耳、目、發膚、毛理、血脈、脂腴、骨節、爪齒,自然成腹中乎?母為之也?偶人千萬,不名為人者,何也?鼻口耳目非性自然也。
武帝幸〔李〕夫人,〔李〕夫人死,思見其形。
道士以方術作夫人形,形成,出入宮門,武帝大驚,立而迎之,忽不複見。
蓋非自然之真,方士巧妄之僞,故一見恍忽,消散滅亡。
有為之化,其不可久行,猶〔李〕夫人形不可久見也。
道家論自然,不知引物事以驗其言行,故自然之說未見信也。
然雖自然,亦須有為輔助。
耒耜耕耘,因春播種者,人為之也;及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