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期篇第五十三

關燈
傳曰:“倉禀實,民知禮節;衣食足,民知榮辱。

    ”讓生于有餘,争起于不足。

    谷足食多,禮義之心生;禮豐義重,平安之基立矣。

    故饑歲之春,不食親戚,穰歲之秋,召及四鄰。

    不食親戚,惡行也;召及四鄰,善義也。

    為善惡之行,不在人質性,在于歲之饑穰。

    由此言之,禮義之行,在谷足也。

    案谷成敗,自有年歲。

    年歲水旱,五谷不成,非政所緻,時數然也。

    必謂水旱政治所緻,不能為政者莫過桀、纣,桀、纣之時,宜常水旱。

    案桀、纣之時,無饑耗之災。

    災至自有數,或時返在聖君之世。

    實事者說堯之洪水,湯之大旱,皆有遭遇,非政惡之所緻。

    說百王之害,獨謂為惡之應,此見堯、湯德優,百王劣也。

    審一足以見百,明惡足以照善。

    堯、湯證百王,至百王遭變,非政所緻,以變見而明禍福。

    五帝緻太平,非德所就,明矣。

     人之溫病而死也,先有兇色見于面部。

    其病,遇邪氣也,其病不愈。

    至于身死,命壽訖也。

    國之亂亡,與此同驗。

    有變見于天地,猶人溫病而死,色見于面部也。

    有水旱之災,猶人遇氣而病也。

    災禍不除,至于國亡,猶病不愈,至于身死也。

    論者謂變征政治,賢人溫病色兇,可謂操行所生乎?謂水旱者無道所緻,賢者遭病,可謂無狀所得乎?謂亡者為惡極,賢者身死,可謂罪重乎?夫賢人有被病而早死,惡人有完強而老壽,人之病死,不在操行為惡也。

    然則國之亂亡,不在政之是非。

    惡人完強而老壽,非政平安而常存。

    由此言之,禍變不足以明惡,福瑞不足以表善,明矣。

     在天之變,日月薄蝕,四十二月日一食,五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數,不在政治,百變千災,皆同一狀,未必人君政教所緻。

    歲害鳥帑,周、楚有禍;綝然之氣見,宋、衛、陳、鄭皆災。

    當此之時,六國政教未必失誤也。

    曆陽之都,一夕沈而為湖,當時曆陽長吏未必诳妄也。

    成敗系于天,吉兇制于時。

    人事未為,天氣已見,非時而何?五谷生地,一豐一耗;谷粜在市,一貴一賤。

    豐者未必賤,耗者未必貴。

    豐耗有歲,貴賤有時。

    時當貴,豐谷價增;時當賤,耗谷直減。

    夫谷之貴賤不在豐耗,猶國之治亂不在善惡。

     賢君之立,偶在當治之世,德自明于上,民自善于下,世平民安,瑞佑并至,世則謂之賢君所緻。

    無道之君,偶生于當亂之時,世擾俗亂,災害不絕,遂以破國亡身滅嗣,世皆謂之為惡所緻。

    若此,明于善惡之外形,不見禍福之内實也。

    禍福不在善惡,善惡之證不在禍福。

    長吏到官,未有所行,政教因前,無所改更。

    然而盜賊或多或寡,災害或無或有,夫何故哉?長吏秩貴,當階平安以升遷,或命賤不任,當由危亂以貶诎也。

    以今之長吏,況古之國君,安危存亡,可得論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