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瑞篇第五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儒者說鳳皇、骐驎為聖王來,以為鳳皇、骐仁聖禽也,思慮深,避害遠,中國有道則來,無道則隐。
稱鳳皇、骐驎之仁知者,欲以褒聖人也,非聖人之德不能緻鳳皇、骐驎。
此言妄也。
夫鳳皇、骐驎聖,聖人亦聖。
聖人恓恓憂世,鳳皇、骐驎亦宜率教。
聖人遊于世間,鳳皇、骐亦宜與鳥獸會。
何故遠去中國,處于邊外,豈聖人濁,鳳皇、骐驎清哉?何其聖德俱而操不同也?如以聖人者當隐乎,十二聖宜隐;如以聖者當見,鳳、驎亦宜見。
如以仁聖之禽,思慮深,避害遠,則文王拘于羑裡,孔子厄于陳、蔡,非也。
文王、孔子,仁聖之人,憂世憫民,不圖利害,故其有仁聖之知,遭拘厄之患。
凡人操行能修身正節,不能禁人加非于己。
案人操行莫能過聖人,聖人不能自免于厄,而鳳、驎獨能自全于世,是鳥獸之操,賢于聖人也。
且鳥獸之知,不與人通,何以能知國有道與無道也?人同性類,好惡均等,尚不相知;鳥獸與人異性,何能知之?人不能知鳥獸,鳥獸亦不能知人,兩不能相知;鳥獸為愚于人,何以反能知之?儒者鹹稱鳳皇之德,欲以表明王之治,反令人有不及鳥獸,論事過情,使實不着。
且鳳、驎豈獨為聖王至哉?孝宣皇帝之時,鳳皇五至,骐驎一至,神雀、黃龍,甘露、醴泉,莫不畢見,故有五鳳、神雀、甘露、黃龍之紀。
使鳳、驎審為聖王見,則孝宣皇帝聖人也;如孝宣帝非聖,則鳳、驎為賢來也。
為賢來,則儒者稱鳳皇、骐驎,失其實也。
鳳皇、骐為堯、舜來,亦為宣帝來矣。
夫如是,為聖且賢也。
儒者說聖太隆,則論鳳、驎亦過其實。
《春秋》曰:“西狩獲死驎。
”人以示孔子,孔子曰:“孰為來哉?孰為來哉?“反袂拭面,泣涕沾襟。
儒者說之,以為天以命孔子,孔子不王之聖也。
夫驎為聖王來,孔子自以不王,而時王魯君無感驎之德,怪其來而不知所為,故曰:“孰為來哉?孰為來哉?”知其不為治平而至,為己道窮而來,望絕心感,故涕泣沾襟。
以孔子言“孰為來哉”,知驎為聖王來也。
曰:前孔子之時,世儒已傳此說,孔子聞此說而希見其物也,見驎之至,怪所為來。
實者,驎至,無所為來,常有之物也,行邁魯澤之中,而魯國見其物遭獲之也。
孔子見驎之獲,獲而又死,則自比于驎,自謂道絕不複行,将為小人所蹊獲也。
故孔子見驎而自泣者,據其見得而死也,非據其本所為來也。
然則驎之至也,自與獸會聚也。
其死,人殺之也。
使驎有知,為聖王來,時無聖主,何為來乎?思慮深,避害遠,何故為魯所獲殺乎?夫以時無聖王而驎至,知不為聖王來也;為魯所獲殺,知其避害不能遠也。
聖獸不能自免于難。
聖人亦不能自免于禍。
禍難之事,聖者所不能避,而雲鳳、驎思慮深,避害遠,妄也。
且鳳、驎非生外國也,中國有聖王乃來至也。
生于中國,長于山林之間,性廉見希,人不得害也,則謂之思慮深,避害遠矣。
生與聖王同時,行與治平相遇,世間謂之聖王之瑞,為聖來矣。
剝巢破卵,鳳皇為之不翔;焚林而畋,漉池而漁,龜、龍為之不遊。
鳳皇,龜、龍之類也,皆生中國,與人相近。
巢剝卵破,屏竄不翔;林焚池漉,伏匿不遊,無遠去之文,何以知其在外國也?龜、龍、鳳皇,同一類也。
希見不害,謂在外國;龜、龍希見,亦在外國矣。
孝宣皇帝之時,鳳皇、骐驎、黃龍、神雀皆至,其至同時,則其性行相似類,則其生出宜同處矣。
龍不生于外國,外國亦有龍。
鳳、驎不生外國,外國亦有鳳、驎。
然則中國亦有,未必外國之鳳、驎也。
人見鳳、驎希見,則曰在外國;見遇太平,則曰為聖王來。
夫鳳皇、骐驎之至也,猶醴泉之出、硃草之生也。
稱鳳皇、骐驎之仁知者,欲以褒聖人也,非聖人之德不能緻鳳皇、骐驎。
此言妄也。
夫鳳皇、骐驎聖,聖人亦聖。
聖人恓恓憂世,鳳皇、骐驎亦宜率教。
聖人遊于世間,鳳皇、骐亦宜與鳥獸會。
何故遠去中國,處于邊外,豈聖人濁,鳳皇、骐驎清哉?何其聖德俱而操不同也?如以聖人者當隐乎,十二聖宜隐;如以聖者當見,鳳、驎亦宜見。
如以仁聖之禽,思慮深,避害遠,則文王拘于羑裡,孔子厄于陳、蔡,非也。
文王、孔子,仁聖之人,憂世憫民,不圖利害,故其有仁聖之知,遭拘厄之患。
凡人操行能修身正節,不能禁人加非于己。
案人操行莫能過聖人,聖人不能自免于厄,而鳳、驎獨能自全于世,是鳥獸之操,賢于聖人也。
且鳥獸之知,不與人通,何以能知國有道與無道也?人同性類,好惡均等,尚不相知;鳥獸與人異性,何能知之?人不能知鳥獸,鳥獸亦不能知人,兩不能相知;鳥獸為愚于人,何以反能知之?儒者鹹稱鳳皇之德,欲以表明王之治,反令人有不及鳥獸,論事過情,使實不着。
且鳳、驎豈獨為聖王至哉?孝宣皇帝之時,鳳皇五至,骐驎一至,神雀、黃龍,甘露、醴泉,莫不畢見,故有五鳳、神雀、甘露、黃龍之紀。
使鳳、驎審為聖王見,則孝宣皇帝聖人也;如孝宣帝非聖,則鳳、驎為賢來也。
為賢來,則儒者稱鳳皇、骐驎,失其實也。
鳳皇、骐為堯、舜來,亦為宣帝來矣。
夫如是,為聖且賢也。
儒者說聖太隆,則論鳳、驎亦過其實。
《春秋》曰:“西狩獲死驎。
”人以示孔子,孔子曰:“孰為來哉?孰為來哉?“反袂拭面,泣涕沾襟。
儒者說之,以為天以命孔子,孔子不王之聖也。
夫驎為聖王來,孔子自以不王,而時王魯君無感驎之德,怪其來而不知所為,故曰:“孰為來哉?孰為來哉?”知其不為治平而至,為己道窮而來,望絕心感,故涕泣沾襟。
以孔子言“孰為來哉”,知驎為聖王來也。
曰:前孔子之時,世儒已傳此說,孔子聞此說而希見其物也,見驎之至,怪所為來。
實者,驎至,無所為來,常有之物也,行邁魯澤之中,而魯國見其物遭獲之也。
孔子見驎之獲,獲而又死,則自比于驎,自謂道絕不複行,将為小人所蹊獲也。
故孔子見驎而自泣者,據其見得而死也,非據其本所為來也。
然則驎之至也,自與獸會聚也。
其死,人殺之也。
使驎有知,為聖王來,時無聖主,何為來乎?思慮深,避害遠,何故為魯所獲殺乎?夫以時無聖王而驎至,知不為聖王來也;為魯所獲殺,知其避害不能遠也。
聖獸不能自免于難。
聖人亦不能自免于禍。
禍難之事,聖者所不能避,而雲鳳、驎思慮深,避害遠,妄也。
且鳳、驎非生外國也,中國有聖王乃來至也。
生于中國,長于山林之間,性廉見希,人不得害也,則謂之思慮深,避害遠矣。
生與聖王同時,行與治平相遇,世間謂之聖王之瑞,為聖來矣。
剝巢破卵,鳳皇為之不翔;焚林而畋,漉池而漁,龜、龍為之不遊。
鳳皇,龜、龍之類也,皆生中國,與人相近。
巢剝卵破,屏竄不翔;林焚池漉,伏匿不遊,無遠去之文,何以知其在外國也?龜、龍、鳳皇,同一類也。
希見不害,謂在外國;龜、龍希見,亦在外國矣。
孝宣皇帝之時,鳳皇、骐驎、黃龍、神雀皆至,其至同時,則其性行相似類,則其生出宜同處矣。
龍不生于外國,外國亦有龍。
鳳、驎不生外國,外國亦有鳳、驎。
然則中國亦有,未必外國之鳳、驎也。
人見鳳、驎希見,則曰在外國;見遇太平,則曰為聖王來。
夫鳳皇、骐驎之至也,猶醴泉之出、硃草之生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