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瑞篇第五十
關燈
小
中
大
儒者之論,自說見鳳皇骐驎而知之。
何則?案鳳皇骐驎之象。
又《春秋》獲麟文曰:“有麞而角。
”麞而角者,則是骐驎矣。
其見鳥而象鳳皇者,則鳳皇矣。
黃帝、堯、舜、周之盛時皆緻鳳皇。
孝宣帝之時,鳳皇集于上林,後又于長樂之宮東門樹上,高五尺,文章五色。
周獲麟,麟似麞而角。
武帝之麟,亦如麞而角。
如有大鳥,文章五色;獸狀如麞,首戴一角:考以圖象,驗之古今,則鳳、麟可得審也。
夫鳳皇,鳥之聖者也;骐驎,獸之聖者也;五帝、三王、臯陶、孔子,人之聖也。
十二聖相各不同,而欲以麞戴角則謂之骐,相與鳳皇象合者謂之鳳皇,如何?夫聖鳥獸毛色不同,猶十二聖骨體不均也。
戴角之相,猶戴午也。
颛顼戴午,堯、舜必未然。
今魯所獲麟戴角,即後所見麟未必戴角也。
如用魯所獲麟求知世間之麟,則必不能知也。
何則?毛羽骨角不合同也。
假令不同,或時似類,未必真是。
虞舜重瞳,王莽亦重瞳;晉文骈脅,張儀亦骈脅。
如以骨體毛色比,則王莽,虞舜;而張儀,晉文也。
有若在魯,最似孔子。
孔子死,弟子共坐有若,問以道事,有若不能對者,何也?體狀似類,實性非也。
今五色之鳥,一角之獸,或時似類鳳皇、骐驎,其實非真,而說者欲以骨體毛色定鳳皇、骐驎,誤矣。
是故顔淵庶幾,不似孔子;有若恆庸,反類聖人。
由是言之,或時真鳳皇、骐驎,骨體不似,恆庸鳥獸,毛色類真,知之如何? 儒者自謂見鳳皇、骐驎辄而知之,則是自謂見聖人辄而知之也。
臯陶馬口,孔子反宇,設後辄有知而絕殊,馬口反宇,尚未可謂聖。
何則?十二聖相不同,前聖之相,難以照後聖也。
骨法不同,姓名不等,身形殊狀,生出異土,雖複有聖,何如知之? 恆君山謂揚子雲曰:“如後世複有聖人,徒知其才能之勝己,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。
”子雲曰:“誠然。
”夫聖人難知,知能之美若桓、揚者,尚複不能知。
世儒懷庸庸之知,赍無異之議,見聖不能知,可保必也。
夫不能知聖,則不能知鳳皇與骐驎。
世人名鳳皇、骐驎,何用自謂能之乎?夫上世之名鳳皇、骐驎,聞其鳥獸之奇者耳。
毛角有奇,又不妄翔苟遊,與鳥獸争飽,則謂之鳳皇、骐驎矣。
世人之知聖,亦猶此也。
聞聖人人之奇者,身有奇骨,知能博達,則謂之聖矣。
及其知之,非卒見暫聞而辄名之為聖也,與之偃伏,從〔之〕受學,然後知之。
何以明之。
子貢事孔子,一年自謂過孔子;二年,自謂與孔子同;三年,自知不及孔子。
當一年、二年之時,未知孔子聖也;三年之後,然乃知之。
以子貢知孔子,三年乃定。
世儒無子貢之才,其見聖人不從之學,任倉卒之視,無三年之接,自謂知聖,誤矣!少正卯在魯,與孔子并。
孔子之門,三盈三虛,唯顔淵不去,顔淵獨知孔子聖也。
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,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,又不能知少正卯,門人皆惑。
子貢曰:“夫少正卯,魯之聞人也。
子為政,何以先之?”孔子曰:“賜退,非爾所及。
”夫才能知佞若子貢,尚不能知聖。
世儒見聖自謂能知之,妄也。
夫以不能知聖言之,則亦知其不能知鳳皇與骐驎也。
使鳳皇羽翮長廣,骐驎體高大,則見之者以為大鳥巨獸耳。
何以别之?如必巨大别之,則其知聖人亦宜以巨大。
春秋之時,鳥有爰居,不可以為鳳皇;長狄來至,不可以為聖人。
然則鳳皇、骐與鳥獸等也,世人見之,何用知之?如以中國無有,從野外來而知之,則是瞿鹆同也。
瞿鹆,非中國之禽也。
鳳皇、骐驎,亦非中國之禽獸也。
皆非中國之物,儒者何以謂瞿鹆惡、鳳皇骐驎善乎? 或曰:“孝宣之時,鳳皇集于上林,群鳥從〔之〕以千萬數。
以其衆鳥之長,聖神有異,故群鳥附從。
”如見大鳥來集,群鳥附之,則是鳳皇,鳳皇審則定矣。
夫鳳皇與骐驎同性,鳳皇見,群鳥從;骐驎見,衆獸亦宜随。
案《春秋》之麟,不言衆獸随之。
宣帝、武帝皆行骐驎,無衆獸附從之文。
如以骐驎為人所獲,附從者散,鳳皇人不獲,自來蜚翔,附從可見。
《書》曰:“《箫韶》九成,鳳皇來儀。
”《大傳》曰:“鳳皇在列樹。
”不言群鳥從也。
豈宣帝所緻者異哉? 或曰:“記事者失之。
唐、虞之君,鳳皇實有附從。
上世久遠,記事遺失,經書之文,未足以實也。
”夫實有而記事者失之,亦有實無而記事者生之。
何則?案鳳皇骐驎之象。
又《春秋》獲麟文曰:“有麞而角。
”麞而角者,則是骐驎矣。
其見鳥而象鳳皇者,則鳳皇矣。
黃帝、堯、舜、周之盛時皆緻鳳皇。
孝宣帝之時,鳳皇集于上林,後又于長樂之宮東門樹上,高五尺,文章五色。
周獲麟,麟似麞而角。
武帝之麟,亦如麞而角。
如有大鳥,文章五色;獸狀如麞,首戴一角:考以圖象,驗之古今,則鳳、麟可得審也。
夫鳳皇,鳥之聖者也;骐驎,獸之聖者也;五帝、三王、臯陶、孔子,人之聖也。
十二聖相各不同,而欲以麞戴角則謂之骐,相與鳳皇象合者謂之鳳皇,如何?夫聖鳥獸毛色不同,猶十二聖骨體不均也。
戴角之相,猶戴午也。
颛顼戴午,堯、舜必未然。
今魯所獲麟戴角,即後所見麟未必戴角也。
如用魯所獲麟求知世間之麟,則必不能知也。
何則?毛羽骨角不合同也。
假令不同,或時似類,未必真是。
虞舜重瞳,王莽亦重瞳;晉文骈脅,張儀亦骈脅。
如以骨體毛色比,則王莽,虞舜;而張儀,晉文也。
有若在魯,最似孔子。
孔子死,弟子共坐有若,問以道事,有若不能對者,何也?體狀似類,實性非也。
今五色之鳥,一角之獸,或時似類鳳皇、骐驎,其實非真,而說者欲以骨體毛色定鳳皇、骐驎,誤矣。
是故顔淵庶幾,不似孔子;有若恆庸,反類聖人。
由是言之,或時真鳳皇、骐驎,骨體不似,恆庸鳥獸,毛色類真,知之如何? 儒者自謂見鳳皇、骐驎辄而知之,則是自謂見聖人辄而知之也。
臯陶馬口,孔子反宇,設後辄有知而絕殊,馬口反宇,尚未可謂聖。
何則?十二聖相不同,前聖之相,難以照後聖也。
骨法不同,姓名不等,身形殊狀,生出異土,雖複有聖,何如知之? 恆君山謂揚子雲曰:“如後世複有聖人,徒知其才能之勝己,多不能知其聖與非聖人也。
”子雲曰:“誠然。
”夫聖人難知,知能之美若桓、揚者,尚複不能知。
世儒懷庸庸之知,赍無異之議,見聖不能知,可保必也。
夫不能知聖,則不能知鳳皇與骐驎。
世人名鳳皇、骐驎,何用自謂能之乎?夫上世之名鳳皇、骐驎,聞其鳥獸之奇者耳。
毛角有奇,又不妄翔苟遊,與鳥獸争飽,則謂之鳳皇、骐驎矣。
世人之知聖,亦猶此也。
聞聖人人之奇者,身有奇骨,知能博達,則謂之聖矣。
及其知之,非卒見暫聞而辄名之為聖也,與之偃伏,從〔之〕受學,然後知之。
何以明之。
子貢事孔子,一年自謂過孔子;二年,自謂與孔子同;三年,自知不及孔子。
當一年、二年之時,未知孔子聖也;三年之後,然乃知之。
以子貢知孔子,三年乃定。
世儒無子貢之才,其見聖人不從之學,任倉卒之視,無三年之接,自謂知聖,誤矣!少正卯在魯,與孔子并。
孔子之門,三盈三虛,唯顔淵不去,顔淵獨知孔子聖也。
夫門人去孔子歸少正卯,不徒不能知孔子之聖,又不能知少正卯,門人皆惑。
子貢曰:“夫少正卯,魯之聞人也。
子為政,何以先之?”孔子曰:“賜退,非爾所及。
”夫才能知佞若子貢,尚不能知聖。
世儒見聖自謂能知之,妄也。
夫以不能知聖言之,則亦知其不能知鳳皇與骐驎也。
使鳳皇羽翮長廣,骐驎體高大,則見之者以為大鳥巨獸耳。
何以别之?如必巨大别之,則其知聖人亦宜以巨大。
春秋之時,鳥有爰居,不可以為鳳皇;長狄來至,不可以為聖人。
然則鳳皇、骐與鳥獸等也,世人見之,何用知之?如以中國無有,從野外來而知之,則是瞿鹆同也。
瞿鹆,非中國之禽也。
鳳皇、骐驎,亦非中國之禽獸也。
皆非中國之物,儒者何以謂瞿鹆惡、鳳皇骐驎善乎? 或曰:“孝宣之時,鳳皇集于上林,群鳥從〔之〕以千萬數。
以其衆鳥之長,聖神有異,故群鳥附從。
”如見大鳥來集,群鳥附之,則是鳳皇,鳳皇審則定矣。
夫鳳皇與骐驎同性,鳳皇見,群鳥從;骐驎見,衆獸亦宜随。
案《春秋》之麟,不言衆獸随之。
宣帝、武帝皆行骐驎,無衆獸附從之文。
如以骐驎為人所獲,附從者散,鳳皇人不獲,自來蜚翔,附從可見。
《書》曰:“《箫韶》九成,鳳皇來儀。
”《大傳》曰:“鳳皇在列樹。
”不言群鳥從也。
豈宣帝所緻者異哉? 或曰:“記事者失之。
唐、虞之君,鳳皇實有附從。
上世久遠,記事遺失,經書之文,未足以實也。
”夫實有而記事者失之,亦有實無而記事者生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