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雩篇第四十五

關燈
補益。

    而世又稱湯以五過禱于桑林,時立得雨。

    夫言運氣,則桑林之說绌;稱桑林,則運氣之論消。

    世之說稱者,竟當何由?救水旱之術,審當何用? 夫災變大抵有二:有政治之災,有無妄之變。

    政治之災,須耐求之,求之雖不耐得,而惠愍恻隐之恩,不得已之意也。

    慈父之于子,孝子之于親,知病不祀神,疾痛不和藥。

    又知病之必不可治,治之無益,然終不肯安坐待絕,猶蔔筮求崇、召醫和藥者,恻痛殷勤,冀有驗也。

    既死氣絕,不可如何,升屋之危,以衣招複,悲恨思慕,冀其悟也。

    雩祭者之用心,慈父孝子之用意也。

    無妄之災,百民不知,必歸于主。

    為政治者慰民之望,故亦必雩。

     問:“政治之災,無妄之變,何以别之?”曰:德酆政得,災猶至者,無妄也;德衰政失,變應來者,政治也。

    夫政治則外雩而内改,以複其虧;無妄則内守舊政,外修雩禮,以慰民心。

    故夫無妄之氣,厲世時至,當固自一,不宜改政。

    何以驗之?周公為成王陳《立政》之言曰:“時則物有間之。

    自一話一言,我則末,維成德之彥,以乂我受民。

    ”周公立政,可謂得矣。

    知非常之物,不赈不至,故敕成王自一話一言,政事無非,毋敢變易。

    然則非常之變,無妄之氣間而至也。

    水氣間堯,旱氣間湯。

    周宣以賢,遭遇久旱。

    建初孟〔年〕,北州連旱,牛死民乏,放流就賤。

    聖主寬明于上,百官共職于下,太平之明時也。

    政無細非,旱猶有,氣間之也。

    聖主知之,不改政行,轉谷赈贍,損酆濟耗。

    斯見之審明,所以救赴之者得宜也。

    魯文公間歲大旱,臧文仲曰:“修城郭,貶食省用,務啬勸分。

    “文仲知非政,故徒修備,不改政治。

    變複之家,見變辄歸于政,不揆政之無非,見異懼惑,變易操行,以不宜改而變,隻取災焉! 何以言必當雩也?曰:《春秋》大雩,傳家〔左丘明〕、公羊、谷梁無譏之文,當雩明矣。

    曾晰對孔子言其志曰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

    ”孔子曰:“吾與點也!”魯設雩祭于沂水之上。

    暮者,晚也;春謂四月也。

    春服既成,謂四月之服成也。

    冠者、童子,雩祭樂人也。

    浴乎沂,涉沂水也,象龍之從水中出也。

    風乎舞雩,風,歌也。

    詠而饋,詠歌饋祭也,歌詠而祭也。

    說論之家,以為浴者,浴沂水中也,風幹身也。

    周之四月,正歲二月也,尚寒,安得浴而風幹身?由此言之,涉水不浴,雩祭審矣。

     《春秋》《左氏傳》曰:“啟蟄而雩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龍見而雩。

    啟蟄、龍見。

    ”皆二月也。

    春二月雩,秋八月亦雩。

    春祈谷雨,秋祈谷實。

    當今靈星,秋之雩也。

    春雩廢,秋雩在。

    故靈星之祀,歲雩祭也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吾與點也!”善點之言,欲以雩祭調和陰陽,故與之也。

    使雩失正,點欲為之,孔子宜非,不當與也。

    樊遲從遊,感雩而問,刺魯不能崇德而徒雩也。

     夫雩,古而有之。

    故《禮》曰:“雩祭,祭水旱也。

    ”故有雩禮,故孔子不譏,而仲舒申之。

    夫如是,雩祭,祀禮也。

    雩祭得禮,則大水鼓用牲于社,亦古禮也。

    得禮無非,當雩一也。

    禮祭〔地〕社,報生萬物之功。

    土地廣遠,難得辨祭,故立社為位,主心事之。

    為水旱者,陰陽之氣也,滿六合難得盡祀,故修壇設位,敬恭祈求,效事社之義,複災變之道也。

    推生事死,推人事鬼。

    陰陽精氣,傥如生人能飲食乎?故共馨香,奉進旨嘉,區區惓惓,冀見答享。

    推祭社言之,當雩二也。

    歲氣調和,災害不生,尚猶而雩。

    今有靈星,古昔之禮也。

    況歲氣有變,水旱不時,人君之懼,必痛甚矣。

    雖有靈星之祀,猶複雩,恐前不備,肜繹之義也。

    冀複災變之虧,獲酆穰之報,三也。

    禮之心悃,樂之意歡忻。

    悃愊以玉帛效心,歡忻以鐘鼓驗意。

    雩祭請祈,人君精誠也。

    精誠在内,無以效外。

    故雩祀盡己惶懼,關納精心于雩祀之前,玉帛鐘鼓之義,四也。

    臣得罪于君,子獲過于父,比自改更,且當謝罪。

    惶懼于旱,如政治所緻,臣子得罪獲過之類也。

    默改政治,潛易操行,不彰于外,天怒不釋。

    故必雩祭,惶懼之義,五也。

    漢立博士之官,師弟子相呵難,欲極道之深,形是非之理也。

    不出橫難,不得從說;不發苦诘,不聞甘對。

    導才低仰,欲求裨也;砥石劘厲,欲求铦也。

    推《春秋》之義,求雩祭之說,實孔子之心,考仲舒之意,孔子既殁,仲舒已死,世之論者,孰當複問?唯若孔子之徒,仲舒之黨,為能說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