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雩篇第四十五

關燈
變複之家,以久雨為湛,久旸為旱。

    旱應亢陽,湛應沈溺。

    或難曰:夫一歲之中,十日者一雨,五日者一風。

    雨頗留,湛之兆也。

    旸頗久,旱之漸也。

    湛之時,人君未必沈溺也;旱之時,未必亢陽也。

    人君為政,前後若一。

    然而一湛一早,時氣也。

    範蠡計然曰:“太歲在〔于〕水,毀;金,穰;木,饑;火,旱。

    ”夫如是,水旱饑穰,有歲運也。

    歲直其運,氣當其世,變複之家,指而名之。

    人君用其言,求過自改。

    旸久自雨,雨久自旸,變複之家,遂名其功;人君然之,遂信其術。

    試使人君恬居安處不求己過,天猶自雨,雨猶自旸。

    旸濟雨濟之時,人君無事,變複之家,猶名其術。

    是則陰陽之氣,以人為主,不〔統〕于天也。

    夫人不能以行感天,天亦不随行而應人。

    《春秋》魯大雩,旱求雨之祭也。

    旱久不雨,禱祭求福,若人之疾病祭神解禍矣。

    此變複也。

    《詩》雲:“月離于畢,比滂沲矣。

    “《書》曰:“月之從星,則以風雨。

    ”然則風雨随月所離從也。

    房星四表三道,日月之行,出入三道。

    出北則湛,出南則旱。

    或言出北則旱,南則湛。

    案月為天下占,房為九州候。

    月之南北,非獨為魯也。

    孔子出,使子路赍雨具。

    有頃,天果大雨。

    子路問其故,孔子曰:“昨暮月離于畢。

    ”後日,月複離畢。

    孔子出,子路請赍雨具,孔子不聽,出果無雨。

    子路問其故,孔子曰:“昔日,月離其陰,故雨。

    昨暮,月離其陽,故不雨。

    ”夫如是,魯雨自以月離,豈以政哉?如審以政令月,離于畢為雨占,天下共之。

    魯雨,天下亦宜皆雨。

    六國之時,政治不同,人君所行賞罰異時,必以雨為應政令月,離六七畢星,然後足也。

     魯缪公之時,歲旱。

    缪公問縣子:“天旱不雨,寡人欲暴巫,奚如?”縣子不聽。

    “欲徙市,奚如?”對曰:“天子崩,巷市七日;諸公薨,巷市五日。

    為之徙市,不亦可乎!”案縣子之言,徙市得雨也。

    案《詩》、書之文,月離星得雨。

    日月之行,有常節度,肯為徙市故,離畢之陰乎?夫月畢,天下占。

    徙魯之市,安耐移月?月之行天,三十日而周。

    一月之中,一過畢星,離陽則旸。

    假令徙市之感,能令月離畢〔陰〕,其時徙市而得雨乎。

    夫如縣子言,未可用也。

     董仲舒求雨,申《春秋》之義,設虛立祀,父不食于枝庶,天不食于下地。

    諸侯雩禮所祀,未知何神。

    如天神也,唯王者天乃歆,諸侯及今長吏,天不享也。

    神不歆享,安耐得神?如雲雨者氣也,雲雨之氣,何用歆享?觸石而出,膚寸而合,不崇朝而辨雨天下,泰山也。

    泰山雨天下,小山雨國邑。

    然則大雩所祭,豈祭山乎?假令審然,而不得也。

    何以效之?水異川而居,相高分寸,不決不流,不鑿不合。

    誠令人君禱祭水旁,能令高分寸之水流而合乎?夫見在之水,相差無幾,人君請之,終不耐行。

    況雨無形兆,深藏高山,人君雩祭,安耐得之? 夫雨水在天地之間也,猶夫涕泣在人形中也。

    或赍酒食,請于惠人之前,〔求〕出其泣,惠人終不為之隕涕。

    夫泣不可請而出,雨安可求而得?雍門子悲哭,孟嘗君為之流涕。

    蘇秦、張儀悲說坑中,鬼谷先生泣下沾襟。

    或者傥可為雍門之聲,出蘇、張之說以感天乎!天又耳目高遠,音氣不通。

    杞梁之妻,又已悲哭,天不雨而城反崩。

    夫如是,竟當何以緻雨?雩祭之家,何用感天?案月出北道,離畢之陰,希有不雨。

    由此言之,北道,畢星之所在也。

    北道星肯為雩祭之故下其雨乎?孔子出,使子路赍雨具之時,魯未必雩祭也。

    不祭,沛然自雨;不求,曠然自旸。

    夫如是,天之旸雨,自有時也。

    一歲之中,旸雨連屬。

    當其雨也,誰求之者?當其旸也,誰止之者? 人君聽請,以安民施恩,必非賢也。

    天至賢矣,時未當雨,僞請求之,故妄下其雨,人君聽請之類也。

    變複之家,不推類驗之,空張法術,惑人君。

    或未當雨,而賢君求之而不得;或适當自雨,惡君求之,遭遇其時。

    是使賢君受空責,而惡君蒙虛名也。

    世稱聖人純而賢者駁,純則行操無非,無非則政治無失。

    然而世之聖君,莫有如堯、湯。

    堯遭洪水,湯遭大旱。

    如謂政治所緻,堯、湯惡君也;如非政治,是運氣也。

    運氣有時,安可請求?世之論者,猶謂堯、湯水旱。

    水旱者,時也;其小旱湛,皆政也。

    假令審然,何用緻湛。

    審以政緻之,不修所以失之,而從請求,安耐複之?世審稱堯、湯水旱,天之運氣,非政所緻。

    夫天之運氣,時當自然,雖雩祭請求,終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