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動篇第四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向日燃爐,而天終不為冬夏易氣,寒暑有節,不為人變改也。
夫正欲得之而猶不能緻,況自刑賞,意思不欲求寒溫乎? 萬人俱歎,未能動天,一鄒衍之口,安能降霜?鄒衍之狀,孰與屈原?見拘之冤,孰與沉江?《離騷》《楚辭》凄怆,孰與一歎?屈原死時,楚國無霜,此懷、襄之世也。
厲、武之時,卞和獻玉,刖其兩足,奉玉泣出,涕盡續之以血。
夫鄒衍之誠,孰與卞和?見拘之冤,孰與刖足?仰天而歎,孰與泣血?夫歎固不如泣,拘固不中刖,料計冤情,衍不如和,當時楚地不見霜。
李斯、趙高讒殺太子扶蘇,并及蒙恬、蒙骜。
其時皆吐痛苦之言,與歎聲同;又禍至死,非徒苟徙。
而其死之地,寒氣不生。
秦坑趙卒于長平之下,四十萬衆,同時俱陷。
當時啼号,非徒歎也。
誠雖不及鄒衍,四十萬之冤,度當一賢臣之痛;入坑坎之啼,度過拘囚之呼。
當時長平之下,不見隕霜。
《甫刑》曰:“庶僇旁告無辜于天帝。
”此言蚩尤之民被冤,旁告無罪于上天也。
以衆民之叫,不能緻霜,鄒衍之言,殆虛妄也。
南方至熱,煎炒爛石,父子同水而浴。
北方至寒,凝冰坼土,父子同穴而處。
燕在北邊,鄒衍時,周之五月,正歲三月也。
中州内正月二月霜雪時降。
北邊至寒,三月下霜,未為變也。
此殆北邊三月尚寒,霜适自降,而衍适呼,與霜逢會。
傳曰:“燕有寒谷,不生五谷。
”鄒衍吹律,寒谷複溫,則能使氣溫,亦能使氣複寒。
何知衍不令時人知己之冤,以天氣表己之誠,竊吹律于燕谷獄,令氣寒而因呼天乎?即不然者,霜何故降?範雎為須賈所讒,魏齊僇之,折幹摺脅。
張儀遊于楚,楚相掠之,被捶流血。
二子冤屈,太史公列記其狀。
鄒衍見拘,雎、儀之比也,且子長何諱不言?案《衍列傳》,不言見拘而使霜降。
僞書遊言,猶太子丹使日再中、天雨粟也。
由此言之,衍呼而降霜,虛矣!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,妄也! 頓牟叛,趙襄子帥師攻之,軍到城下,頓牟之城崩者十餘丈,襄子擊金而退之。
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,襄子之軍有哭者乎?秦之将滅,都門内崩;霍光家且敗,第牆自壞。
誰哭于秦宮,泣于霍光家者?然而門崩牆壞,秦、霍敗亡之征也。
或時杞國且圮,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,猶燕國适寒,而鄒衍偶呼也。
事以類而時相因,聞見之者或而然之。
又城老牆朽,猶有崩壞。
一婦之哭,崩五丈之城,是則一指摧三仞之楹也。
春秋之時,山多變。
山、城,一類也。
哭能崩城,複能壞山乎?女然素缟而哭河,河流通。
信哭城崩,固其宜也。
案杞梁從軍死,不歸。
其婦迎之,魯君吊于途,妻不受吊,棺歸于家,魯君就吊,不言哭于城下。
本從軍死,從軍死不在城中,妻向城哭,非其處也。
然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,複虛言也。
因類以及,荊轲〔刺〕秦王,白虹貫日;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計,太白食昴,複妄言也。
夫豫子謀殺襄子,伏于橋下,襄子至橋心動。
貫高欲殺高祖,藏人于壁中,高祖至柏人亦動心。
二子欲刺兩主,兩主心動;綝實論之,尚謂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。
而況荊轲欲刺秦王,秦王之心不動,而白虹貫日乎?然則白虹貫日,天變自成,非轲之精為虹而貫日也。
鈎星在房、 心間,地且動之占也。
地且動,鈎星應房、心。
夫太白食昴,猶鈎星在房、心也。
謂衛先生長平之議,令太白食昴,疑矣!歲星害鳥尾,周、楚惡之。
然之氣見,宋、衛、陳、鄭災。
案時周、楚未有非,而宋、衛、陳、鄭未有惡也。
然而歲星先守尾,災氣署垂于天,其後周、楚有禍,宋、衛、陳、鄭同時皆然。
歲星之害周、楚,天氣災四國也。
何知白虹貫日不緻刺秦王,太白食昴〔不〕使長平計起也?
夫正欲得之而猶不能緻,況自刑賞,意思不欲求寒溫乎? 萬人俱歎,未能動天,一鄒衍之口,安能降霜?鄒衍之狀,孰與屈原?見拘之冤,孰與沉江?《離騷》《楚辭》凄怆,孰與一歎?屈原死時,楚國無霜,此懷、襄之世也。
厲、武之時,卞和獻玉,刖其兩足,奉玉泣出,涕盡續之以血。
夫鄒衍之誠,孰與卞和?見拘之冤,孰與刖足?仰天而歎,孰與泣血?夫歎固不如泣,拘固不中刖,料計冤情,衍不如和,當時楚地不見霜。
李斯、趙高讒殺太子扶蘇,并及蒙恬、蒙骜。
其時皆吐痛苦之言,與歎聲同;又禍至死,非徒苟徙。
而其死之地,寒氣不生。
秦坑趙卒于長平之下,四十萬衆,同時俱陷。
當時啼号,非徒歎也。
誠雖不及鄒衍,四十萬之冤,度當一賢臣之痛;入坑坎之啼,度過拘囚之呼。
當時長平之下,不見隕霜。
《甫刑》曰:“庶僇旁告無辜于天帝。
”此言蚩尤之民被冤,旁告無罪于上天也。
以衆民之叫,不能緻霜,鄒衍之言,殆虛妄也。
南方至熱,煎炒爛石,父子同水而浴。
北方至寒,凝冰坼土,父子同穴而處。
燕在北邊,鄒衍時,周之五月,正歲三月也。
中州内正月二月霜雪時降。
北邊至寒,三月下霜,未為變也。
此殆北邊三月尚寒,霜适自降,而衍适呼,與霜逢會。
傳曰:“燕有寒谷,不生五谷。
”鄒衍吹律,寒谷複溫,則能使氣溫,亦能使氣複寒。
何知衍不令時人知己之冤,以天氣表己之誠,竊吹律于燕谷獄,令氣寒而因呼天乎?即不然者,霜何故降?範雎為須賈所讒,魏齊僇之,折幹摺脅。
張儀遊于楚,楚相掠之,被捶流血。
二子冤屈,太史公列記其狀。
鄒衍見拘,雎、儀之比也,且子長何諱不言?案《衍列傳》,不言見拘而使霜降。
僞書遊言,猶太子丹使日再中、天雨粟也。
由此言之,衍呼而降霜,虛矣!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,妄也! 頓牟叛,趙襄子帥師攻之,軍到城下,頓牟之城崩者十餘丈,襄子擊金而退之。
夫以杞梁妻哭而城崩,襄子之軍有哭者乎?秦之将滅,都門内崩;霍光家且敗,第牆自壞。
誰哭于秦宮,泣于霍光家者?然而門崩牆壞,秦、霍敗亡之征也。
或時杞國且圮,而杞梁之妻适哭城下,猶燕國适寒,而鄒衍偶呼也。
事以類而時相因,聞見之者或而然之。
又城老牆朽,猶有崩壞。
一婦之哭,崩五丈之城,是則一指摧三仞之楹也。
春秋之時,山多變。
山、城,一類也。
哭能崩城,複能壞山乎?女然素缟而哭河,河流通。
信哭城崩,固其宜也。
案杞梁從軍死,不歸。
其婦迎之,魯君吊于途,妻不受吊,棺歸于家,魯君就吊,不言哭于城下。
本從軍死,從軍死不在城中,妻向城哭,非其處也。
然則杞梁之妻哭而崩城,複虛言也。
因類以及,荊轲〔刺〕秦王,白虹貫日;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計,太白食昴,複妄言也。
夫豫子謀殺襄子,伏于橋下,襄子至橋心動。
貫高欲殺高祖,藏人于壁中,高祖至柏人亦動心。
二子欲刺兩主,兩主心動;綝實論之,尚謂非二子精神所能感也。
而況荊轲欲刺秦王,秦王之心不動,而白虹貫日乎?然則白虹貫日,天變自成,非轲之精為虹而貫日也。
鈎星在房、 心間,地且動之占也。
地且動,鈎星應房、心。
夫太白食昴,猶鈎星在房、心也。
謂衛先生長平之議,令太白食昴,疑矣!歲星害鳥尾,周、楚惡之。
然之氣見,宋、衛、陳、鄭災。
案時周、楚未有非,而宋、衛、陳、鄭未有惡也。
然而歲星先守尾,災氣署垂于天,其後周、楚有禍,宋、衛、陳、鄭同時皆然。
歲星之害周、楚,天氣災四國也。
何知白虹貫日不緻刺秦王,太白食昴〔不〕使長平計起也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