譴告篇第四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上《甘泉頌》,妙稱神怪,若曰非人力所能為,鬼神力乃可成。
皇帝不覺,為之不止。
長卿之賦,如言仙無實效,子雲之頌言奢有害,孝武豈有仙仙之氣者,孝成豈有不覺之惑哉?然即天之不為他氣以譴告人君,反順人心以非應之,猶二子為賦頌,令兩帝惑而不悟也。
窦嬰、灌夫疾時為邪,相與日引繩以糾纏之。
心疾之甚,安肯從其欲?太伯教吳冠帶,孰與随從其俗與之俱倮也?故吳之知禮義也,太伯改其俗也。
蘇武入匈奴,終不左衽;趙他入南越,箕踞椎髻。
漢朝稱蘇武而毀趙他。
之性習越土氣,畔冠帶之制,陸賈說之,夏服雅禮,風告以義,趙他覺悟,運心向内。
如陸賈複越服夷談,從其亂俗,安能令之覺悟,自變從漢制哉?三教之相違,文質之相反,政失,不相反襲也。
譴告人君誤,不變其失而襲其非,欲行譴告之教,不從如何?管、蔡篡畔,周公告教之至于再三。
其所以告教之者,豈雲當篡畔哉?人道善善惡惡,施善以賞,加惡以罪,天道宜然。
刑賞失實,惡也,為惡氣以應之,惡惡之義,安所施哉?漢正首匿之罪,制亡從之法,惡其随非而與惡人為群黨也。
如束罪人以詣吏,離惡人與異居,首匿亡從之法除矣。
狄牙之調味也,酸則沃之以水,淡則加之以鹹。
水火相變易,故膳無鹹淡之失也。
今刑罰失實,不為異氣以變其過,而又為寒于寒,為溫于溫,此猶憎酸而沃之以鹹,惡淡而灌之以水也。
由斯言之,譴告之言,疑乎?必信也? 今薪燃釜,火猛則湯熱,火微則湯冷。
夫政猶火,寒溫猶熱冷也。
顧可言人君為政,賞罰失中也,逆亂陰陽,使氣不和,乃言天為人君為寒為溫以譴告之乎!儒者之說又言:“人君失政,天為異;不改,災其人民;不改,乃災其身也。
先異後災,先教後誅之義也。
曰:此複疑也。
以夏樹物,物枯不生;以秋收谷,谷棄不藏。
夫為政教,猶樹物收谷也。
顧可言政治失時,氣物為災;乃言天為異以譴告之,不改,為災以誅伐之乎!儒者之說,俗人言也。
盛夏陽氣熾烈,陰氣幹之,激射{敝衣}裂,中殺人物。
謂天罰陰過,外一聞若是,内實不然。
夫謂災異為譴告誅伐,猶為雷殺人罰陰過也。
非謂之言,不然之說也。
或曰:谷子雲上書陳言變異,明天之譴告,不改,後将複有,願貫械待時。
後竟複然。
即不為譴告,何故複有?子雲之言,故後有以示改也。
曰:夫變異自有占候,陰陽物氣自有終始。
履霜以知堅冰必至,天之道也。
子雲識微,知後複然,借變複之說,以效其言,故願貫械以待時也。
猶齊晏子見鈎星在房、心之間,則知地且動也。
使子雲見鈎星,則将複曰:“天以鈎星譴告政治,不改,将有地動之變矣。
”然則子雲之願貫械待時,猶子韋之願伏陛下,以俟熒惑徙,處必然之驗,故譴告之言信也。
予之譴告,何傷于義。
損皇天之德,使自然無為 轉為人事,故難聽之也。
稱天之譴告,譽天之聰察也,反以聰察傷損于天德。
何以知其聾也?以其聽之聰也。
何以知其盲也?以其視之明也。
何以知其狂也?以其言之當也。
夫言當視聽聰明,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。
今言天之譴告,是謂天狂而盲聾也。
《易》曰:“大人與天地合其德。
”故太伯曰:“天不言,殖其道于賢者之心。
”夫大人之德,則天德也;賢者之言,則天言也。
大人刺而賢者谏,是則天譴告也,而反歸告于災異,故疑之也。
《六經》之文,聖人之語,動言天者,欲化無道、懼愚者。
之言非獨吾心,亦天意也。
及其言天猶以人心,非謂上天蒼蒼之體也。
變複之家,見誣言天,災異時至,則生譴告之言矣。
驗古以〔今〕,知天以人。
受終于文祖,不言受終于天。
堯之心知天之意也。
堯授之,天亦授之,百官臣子皆鄉與舜。
舜之授禹,禹之傳啟,皆以人心效天意。
《詩》之“眷顧“,《洪範》之“震怒”,皆以人身效天之意。
文、武之卒,成王幼少,周道未成,周公居攝,當時豈有上天之教哉?周公推心合天志也。
上天之心,在聖人之胸;及其譴告,在聖人之口。
不信聖人之言,反然災異之氣,求索上天之意,何其遠哉?世無聖人,安所得聖人之言?賢人庶幾之才,亦聖人之次也。
皇帝不覺,為之不止。
長卿之賦,如言仙無實效,子雲之頌言奢有害,孝武豈有仙仙之氣者,孝成豈有不覺之惑哉?然即天之不為他氣以譴告人君,反順人心以非應之,猶二子為賦頌,令兩帝惑而不悟也。
窦嬰、灌夫疾時為邪,相與日引繩以糾纏之。
心疾之甚,安肯從其欲?太伯教吳冠帶,孰與随從其俗與之俱倮也?故吳之知禮義也,太伯改其俗也。
蘇武入匈奴,終不左衽;趙他入南越,箕踞椎髻。
漢朝稱蘇武而毀趙他。
之性習越土氣,畔冠帶之制,陸賈說之,夏服雅禮,風告以義,趙他覺悟,運心向内。
如陸賈複越服夷談,從其亂俗,安能令之覺悟,自變從漢制哉?三教之相違,文質之相反,政失,不相反襲也。
譴告人君誤,不變其失而襲其非,欲行譴告之教,不從如何?管、蔡篡畔,周公告教之至于再三。
其所以告教之者,豈雲當篡畔哉?人道善善惡惡,施善以賞,加惡以罪,天道宜然。
刑賞失實,惡也,為惡氣以應之,惡惡之義,安所施哉?漢正首匿之罪,制亡從之法,惡其随非而與惡人為群黨也。
如束罪人以詣吏,離惡人與異居,首匿亡從之法除矣。
狄牙之調味也,酸則沃之以水,淡則加之以鹹。
水火相變易,故膳無鹹淡之失也。
今刑罰失實,不為異氣以變其過,而又為寒于寒,為溫于溫,此猶憎酸而沃之以鹹,惡淡而灌之以水也。
由斯言之,譴告之言,疑乎?必信也? 今薪燃釜,火猛則湯熱,火微則湯冷。
夫政猶火,寒溫猶熱冷也。
顧可言人君為政,賞罰失中也,逆亂陰陽,使氣不和,乃言天為人君為寒為溫以譴告之乎!儒者之說又言:“人君失政,天為異;不改,災其人民;不改,乃災其身也。
先異後災,先教後誅之義也。
曰:此複疑也。
以夏樹物,物枯不生;以秋收谷,谷棄不藏。
夫為政教,猶樹物收谷也。
顧可言政治失時,氣物為災;乃言天為異以譴告之,不改,為災以誅伐之乎!儒者之說,俗人言也。
盛夏陽氣熾烈,陰氣幹之,激射{敝衣}裂,中殺人物。
謂天罰陰過,外一聞若是,内實不然。
夫謂災異為譴告誅伐,猶為雷殺人罰陰過也。
非謂之言,不然之說也。
或曰:谷子雲上書陳言變異,明天之譴告,不改,後将複有,願貫械待時。
後竟複然。
即不為譴告,何故複有?子雲之言,故後有以示改也。
曰:夫變異自有占候,陰陽物氣自有終始。
履霜以知堅冰必至,天之道也。
子雲識微,知後複然,借變複之說,以效其言,故願貫械以待時也。
猶齊晏子見鈎星在房、心之間,則知地且動也。
使子雲見鈎星,則将複曰:“天以鈎星譴告政治,不改,将有地動之變矣。
”然則子雲之願貫械待時,猶子韋之願伏陛下,以俟熒惑徙,處必然之驗,故譴告之言信也。
予之譴告,何傷于義。
損皇天之德,使自然無為 轉為人事,故難聽之也。
稱天之譴告,譽天之聰察也,反以聰察傷損于天德。
何以知其聾也?以其聽之聰也。
何以知其盲也?以其視之明也。
何以知其狂也?以其言之當也。
夫言當視聽聰明,而道家謂之狂而盲聾。
今言天之譴告,是謂天狂而盲聾也。
《易》曰:“大人與天地合其德。
”故太伯曰:“天不言,殖其道于賢者之心。
”夫大人之德,則天德也;賢者之言,則天言也。
大人刺而賢者谏,是則天譴告也,而反歸告于災異,故疑之也。
《六經》之文,聖人之語,動言天者,欲化無道、懼愚者。
之言非獨吾心,亦天意也。
及其言天猶以人心,非謂上天蒼蒼之體也。
變複之家,見誣言天,災異時至,則生譴告之言矣。
驗古以〔今〕,知天以人。
受終于文祖,不言受終于天。
堯之心知天之意也。
堯授之,天亦授之,百官臣子皆鄉與舜。
舜之授禹,禹之傳啟,皆以人心效天意。
《詩》之“眷顧“,《洪範》之“震怒”,皆以人身效天之意。
文、武之卒,成王幼少,周道未成,周公居攝,當時豈有上天之教哉?周公推心合天志也。
上天之心,在聖人之胸;及其譴告,在聖人之口。
不信聖人之言,反然災異之氣,求索上天之意,何其遠哉?世無聖人,安所得聖人之言?賢人庶幾之才,亦聖人之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