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通篇第三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博帶。
夫德不優者,不能懷遠,才不大者,不能博見。
故多聞博識,無頑鄙之訾;深知道術,無淺暗之毀也。
人好觀圖畫者,圖上所畫,古之列人也。
見列人之面,孰與觀其言行?置之空壁,形容具存,人不激勸者,不見言行也。
古賢之遺文,竹帛之所載粲然,豈徒牆壁之畫哉?空器在廚,金銀塗飾,其中無物益于饑,人不顧也。
肴膳甘醢,土釜之盛,入者鄉之。
古賢文之美善可甘,非徒器中之物也,讀觀有益,非徒膳食有補也。
故器空無實,饑者不顧, 胸虛無懷,朝廷不禦也。
劍伎之家,鬥戰必勝者,得曲城、越女之學也。
兩敵相遭,一巧一拙,其必勝者,有術之家也。
孔、墨之業,賢聖之書,非徒曲城、越女之功也。
成人之操,益人之知,非徒戰鬥必勝之策也。
故劍伎之術,有必勝之名;賢聖之書,有必尊之聲。
縣邑之吏,召諸治下,将相問以政化,曉慧之吏,陳所聞見,将相覺悟,得以改政右文。
聖賢言行,竹帛所傳,練人之心,聰人之知,非徒縣邑之吏對向之語也。
禹、益并治洪水,禹主治水,益主記異物,海外山表,無遠不至,以所聞見作《山海經》。
非禹、益不能行遠,《山海》不造。
然則《山海》之造,見物博也。
董仲舒睹重常之鳥,劉子政曉貳負之屍,皆見《山海經》,故能立二事之說。
使禹、益行地不遠,不能作《山海經》;董、劉不讀《山海經》,不能定二疑。
實沉、台台,子産博物,故能言之;龍見绛郊,蔡墨曉占,故能禦之。
父兄在千裡之外,且死,遺教戒之書,子弟賢者,求索觀讀,服臆不舍,重先敬長,謹慎之也;不肖者輕慢佚忽,無原察之意。
古聖先賢,遺後人文字,其重非徒父兄之書也,或觀讀采取,或棄捐不錄,二者之相高下也,行路之人,皆能論之,況辯照然否者不能别之乎?孔子病,商瞿蔔期日中,孔子曰:“取書來,比至日中何事乎?”聖人之好學也,且死不休,念在經書,不以臨死之故,棄忘道藝,其為百世之聖,師法祖修,蓋不虛矣!自孔子以下,至漢之際,有才能之稱者,非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,不說《五經》則讀書傳。
書傳文大,難以備之。
蔔卦占射兇吉,皆文、武之道。
昔有商瞿能占爻卦;末有東方朔、翼少君,能達占射覆。
道雖小,亦聖人之術也。
曾又不知人生禀五常之性,好道樂學,故辨于物。
今則不然,飽食快飲,慮深求卧,腹為飯坑,腸為酒襄,是則物也。
倮蟲三百,人為之長,“天地之性人為貴,貴其識知也。
今閉暗脂塞,無所好欲,與三百倮蟲何以異?而謂之為長而貴之乎! 諸夏之人所以貴于夷狄者,以其通仁義之文,知古今之學也。
如徒〔任〕其胸中之知以取衣食,經厲年月,白首沒齒,終無曉知,夷狄之次也。
觀夫蜘蛛之經絲以罔飛蟲也,人之用作,安能過之?任胸中之知,舞權利之詐,以取富壽之樂,無古今之學,蜘蛛之類也。
含血之蟲,無餓死之患,皆能以知求索飲食也。
人不通者,亦能自供,仕官為吏,亦得高官,将相長吏,猶吾大夫高子也,安能别之?随時積功,以命得官,不曉古今,以位為賢,與文〔人〕異術,安得識别通人,俟以不次乎?将相長吏不得若右扶風蔡伯偕、郁林太守張孟嘗、東萊太守李季公之徒,心自通明,覽達古今,故其敬通人也如見大賓。
燕昭為鄒衍擁彗,彼獨受何性哉?東成令董仲绶知為儒枭,海内稱通,故其接人,能别奇〔偉〕。
是以锺離産公以編戶之民,受圭璧之敬,知之明也。
故夫能知之也,凡石生光氣;不知之也,金玉無潤色。
自武帝以至今朝,數舉賢良,令人射策甲乙之科,若董仲舒、唐子高、谷子雲、丁伯玉,策既中實,文說美善,博覽膏腴之所生也。
使四者經徒能摘,筆徒能記疏,不見古今之書,安能建美善于聖王之庭乎?孝明之時,讀《蘇武傳》,見武官名曰《栘中監》,以問百官,百官莫知。
夫《倉颉》之章,小學之書,文字備具,至于無能對聖國之問者,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。
“木”旁“多”文字且不能知,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,劉子政之知貳負,難哉!或曰:“通人之官,蘭台令史,職校書定字,比夫太史、太柷,職在文書,無典民之用,不可施設。
是以蘭台之史,班固、賈逵、楊終、傅毅之徒,名香文美,委積不洩,大用于世。
”曰:此不繼。
周世通覽之人,鄒衍之徒,孫卿之輩,受時王之寵,尊顯于世。
董仲舒雖無鼎足之位,知在公卿之上。
周監二代,漢監周、秦然則蘭台之官,國所監得失也。
以心如丸卵,為體内藏;眸子如豆,為身光明。
令史雖微,典國道藏,通人所由進,猶博士之官,儒生所由興也。
委積不绁,豈聖國微遇之哉,殆以書未定而職未畢也。
夫德不優者,不能懷遠,才不大者,不能博見。
故多聞博識,無頑鄙之訾;深知道術,無淺暗之毀也。
人好觀圖畫者,圖上所畫,古之列人也。
見列人之面,孰與觀其言行?置之空壁,形容具存,人不激勸者,不見言行也。
古賢之遺文,竹帛之所載粲然,豈徒牆壁之畫哉?空器在廚,金銀塗飾,其中無物益于饑,人不顧也。
肴膳甘醢,土釜之盛,入者鄉之。
古賢文之美善可甘,非徒器中之物也,讀觀有益,非徒膳食有補也。
故器空無實,饑者不顧, 胸虛無懷,朝廷不禦也。
劍伎之家,鬥戰必勝者,得曲城、越女之學也。
兩敵相遭,一巧一拙,其必勝者,有術之家也。
孔、墨之業,賢聖之書,非徒曲城、越女之功也。
成人之操,益人之知,非徒戰鬥必勝之策也。
故劍伎之術,有必勝之名;賢聖之書,有必尊之聲。
縣邑之吏,召諸治下,将相問以政化,曉慧之吏,陳所聞見,将相覺悟,得以改政右文。
聖賢言行,竹帛所傳,練人之心,聰人之知,非徒縣邑之吏對向之語也。
禹、益并治洪水,禹主治水,益主記異物,海外山表,無遠不至,以所聞見作《山海經》。
非禹、益不能行遠,《山海》不造。
然則《山海》之造,見物博也。
董仲舒睹重常之鳥,劉子政曉貳負之屍,皆見《山海經》,故能立二事之說。
使禹、益行地不遠,不能作《山海經》;董、劉不讀《山海經》,不能定二疑。
實沉、台台,子産博物,故能言之;龍見绛郊,蔡墨曉占,故能禦之。
父兄在千裡之外,且死,遺教戒之書,子弟賢者,求索觀讀,服臆不舍,重先敬長,謹慎之也;不肖者輕慢佚忽,無原察之意。
古聖先賢,遺後人文字,其重非徒父兄之書也,或觀讀采取,或棄捐不錄,二者之相高下也,行路之人,皆能論之,況辯照然否者不能别之乎?孔子病,商瞿蔔期日中,孔子曰:“取書來,比至日中何事乎?”聖人之好學也,且死不休,念在經書,不以臨死之故,棄忘道藝,其為百世之聖,師法祖修,蓋不虛矣!自孔子以下,至漢之際,有才能之稱者,非有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,不說《五經》則讀書傳。
書傳文大,難以備之。
蔔卦占射兇吉,皆文、武之道。
昔有商瞿能占爻卦;末有東方朔、翼少君,能達占射覆。
道雖小,亦聖人之術也。
曾又不知人生禀五常之性,好道樂學,故辨于物。
今則不然,飽食快飲,慮深求卧,腹為飯坑,腸為酒襄,是則物也。
倮蟲三百,人為之長,“天地之性人為貴,貴其識知也。
今閉暗脂塞,無所好欲,與三百倮蟲何以異?而謂之為長而貴之乎! 諸夏之人所以貴于夷狄者,以其通仁義之文,知古今之學也。
如徒〔任〕其胸中之知以取衣食,經厲年月,白首沒齒,終無曉知,夷狄之次也。
觀夫蜘蛛之經絲以罔飛蟲也,人之用作,安能過之?任胸中之知,舞權利之詐,以取富壽之樂,無古今之學,蜘蛛之類也。
含血之蟲,無餓死之患,皆能以知求索飲食也。
人不通者,亦能自供,仕官為吏,亦得高官,将相長吏,猶吾大夫高子也,安能别之?随時積功,以命得官,不曉古今,以位為賢,與文〔人〕異術,安得識别通人,俟以不次乎?将相長吏不得若右扶風蔡伯偕、郁林太守張孟嘗、東萊太守李季公之徒,心自通明,覽達古今,故其敬通人也如見大賓。
燕昭為鄒衍擁彗,彼獨受何性哉?東成令董仲绶知為儒枭,海内稱通,故其接人,能别奇〔偉〕。
是以锺離産公以編戶之民,受圭璧之敬,知之明也。
故夫能知之也,凡石生光氣;不知之也,金玉無潤色。
自武帝以至今朝,數舉賢良,令人射策甲乙之科,若董仲舒、唐子高、谷子雲、丁伯玉,策既中實,文說美善,博覽膏腴之所生也。
使四者經徒能摘,筆徒能記疏,不見古今之書,安能建美善于聖王之庭乎?孝明之時,讀《蘇武傳》,見武官名曰《栘中監》,以問百官,百官莫知。
夫《倉颉》之章,小學之書,文字備具,至于無能對聖國之問者,是皆美命随牒之人多在官也。
“木”旁“多”文字且不能知,其欲及若董仲舒之知重常,劉子政之知貳負,難哉!或曰:“通人之官,蘭台令史,職校書定字,比夫太史、太柷,職在文書,無典民之用,不可施設。
是以蘭台之史,班固、賈逵、楊終、傅毅之徒,名香文美,委積不洩,大用于世。
”曰:此不繼。
周世通覽之人,鄒衍之徒,孫卿之輩,受時王之寵,尊顯于世。
董仲舒雖無鼎足之位,知在公卿之上。
周監二代,漢監周、秦然則蘭台之官,國所監得失也。
以心如丸卵,為體内藏;眸子如豆,為身光明。
令史雖微,典國道藏,通人所由進,猶博士之官,儒生所由興也。
委積不绁,豈聖國微遇之哉,殆以書未定而職未畢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