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通篇第三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富人之宅,以一丈之地為内。
内中所有,柙匮所〔赢〕,缣布絲〔帛〕也。
貧人之宅,亦以一丈為内。
内中空虛,徒四壁立,故名曰貧。
夫通人猶富人,不通者猶貧人也。
俱以七尺為形,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,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。
貧人之内,徒四所壁立也。
慕料貧富不相如,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。
世人慕富不榮通,羞貧,不賤不賢,不推類以況之也。
夫富人可慕者,貨财多則饒裕,故人慕之。
夫富人不如儒生,儒生不如通人。
通人積文,十箧以上,聖人之言,賢者之語,上自黃帝,下至秦、漢,治國肥家之術,刺世譏俗之言,備矣。
使人通明博見,其為可榮,非徒缣布絲〔帛〕也。
蕭何入秦,收拾文書,漢所以能制九州者,文書之力也。
以文書禦天下,天下之富,孰與家人之财? 人目不見青黃曰盲,耳不聞宮商曰聾,鼻不知香臭曰癰。
癰聾與盲,不成人者也。
人不博覽者,不聞古今,不見事類,不知然否,猶目盲、耳聾、鼻癰者也。
儒生不覽,猶為閉暗,況庸人無篇章之業,不知是非,其為閉暗,甚矣!此則土木之人,耳目俱足,無聞見也。
涉淺水者見蝦,其頗深者察魚鼈,其尤甚者觀蛟龍。
足行迹殊,故所見之物異也。
入道淺深,其猶此也,淺者則見傳記諧文,深者入聖室觀秘書。
故入道彌深,所見彌大。
人之遊也,必欲入都,都多奇觀也。
入都必欲見市,市多異貨也。
百家之言,古今行事,其為奇異,非徒都邑大市也。
遊于都邑者心厭,觀于大市者意飽,況遊于道藝之際哉?污大川旱不枯者,多所疏也。
潢污兼日不雨,泥辄見者,無所通也。
是故大川相間,小川相屬,東流歸海,故海大也。
海不通于百川,安得巨大之名?夫人含百家之言,猶海懷百川之流也,不謂之大者,是謂海小于百川也。
夫海大于百川也,人皆知之,通者明于不通,莫之能别也。
潤下作鹹,水之滋味也。
東海水鹹,流廣大也;西州鹽井,源泉深也。
人或無井而食,或穿井不得泉,有鹽井之利乎?不與賢聖通業,望有高世之名,難哉!法令之家,不見行事,議罪不審。
章句之生,不覽古今,論事不實。
或以說一經為〔足〕,何須博覽。
夫孔子之門,講習《五經》。
《五經》皆習,庶幾之才也。
顔淵曰:“博我以文。
”才智高者,能為博矣。
顔淵之曰博者,豈徒一經哉?我不能博《五經》,又不能博衆事,守信一學,不好廣觀,無溫故知新之明,而有守愚不覽之暗。
其謂一經〔足〕者,其宜也。
開戶内日之光,日光不能照幽,鑿窗啟牖,以助戶明也。
夫一經之說,猶日明也,助以傳書,猶窗牖也。
百家之言令人曉明,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也。
是故日光照室内,道術明胸中。
開戶内光,坐高堂之上,眇升樓台,窺四鄰之廷,人之所願也。
閉戶幽坐,向冥冥之内,穿圹穴卧,造黃泉之際,人之所惡也。
夫閉心塞意,不高瞻覽者,死人之徒也哉!孝武皇帝時,燕王旦在明光宮,欲入所卧,戶三盡閉,使侍者二十人開戶,戶不開,其後旦坐謀反自殺。
夫戶閉,燕王旦死之狀也。
死者,兇事也,故以閉塞為占。
齊慶封不通,六國大夫會而賦詩,慶封不曉,其後果有楚靈之禍也。
夫不開通于學者,屍尚能行者也。
亡國之社,屋其上、柴其下者,示絕于天地。
《春秋》薄社,周以為城。
夫經藝傳書,人當覽之,猶社當通氣于天地也。
故人之不通覽者,薄社之類也。
是故氣不通者,強壯之人死,榮華之物枯。
東海之中,可食之物,集糅非一,以其大也。
夫水精氣渥盛,故其生物也衆多奇異。
故夫大人之胸懷非一,才高知大,故其于道術無所不包。
學士同門高業之生,衆共宗之。
何則?知經指深,曉師言多也。
夫古今之事,百家之言,其為深,多也,豈徒師門高業之生哉?甘酒醴不酤饴蜜,未為能知味也。
耕夫多殖嘉谷,謂之上農夫;其少者,謂之下農夫。
學士之才,農夫之力,一也。
能多種谷,謂之上農,能博學問,〔不〕謂之上儒,是稱牛之服重,不譽馬速也。
譽手毀足,孰謂之慧矣!縣道不通于野,野路不達于邑,騎馬乘舟者,必不由也。
故血脈不通,人以甚病。
夫不通者,惡事也,故其禍變緻不善。
是故盜賊宿于穢草,邪心生于無道,無道者,無道術也。
醫能治一病謂之巧,能治百病謂之良。
是故良醫服百病之方,治百人之疾;大才懷百家之言,故能治百族之亂。
扁鵲之衆方,孰若巧〔醫〕之一伎?子貢曰:“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。
”蓋以宗廟百官喻孔子道也。
孔子道美,故譬以宗廟,衆多非一,故喻以百官。
由此言之,道達廣博者,孔子之徒也。
殷、周之地,極五千裡,荒服、要服,勤能牧之。
漢氏廓土,牧萬裡之外,要荒之地,褒衣
内中所有,柙匮所〔赢〕,缣布絲〔帛〕也。
貧人之宅,亦以一丈為内。
内中空虛,徒四壁立,故名曰貧。
夫通人猶富人,不通者猶貧人也。
俱以七尺為形,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,不通者空腹無一牒之誦。
貧人之内,徒四所壁立也。
慕料貧富不相如,則夫通與不通不相及也。
世人慕富不榮通,羞貧,不賤不賢,不推類以況之也。
夫富人可慕者,貨财多則饒裕,故人慕之。
夫富人不如儒生,儒生不如通人。
通人積文,十箧以上,聖人之言,賢者之語,上自黃帝,下至秦、漢,治國肥家之術,刺世譏俗之言,備矣。
使人通明博見,其為可榮,非徒缣布絲〔帛〕也。
蕭何入秦,收拾文書,漢所以能制九州者,文書之力也。
以文書禦天下,天下之富,孰與家人之财? 人目不見青黃曰盲,耳不聞宮商曰聾,鼻不知香臭曰癰。
癰聾與盲,不成人者也。
人不博覽者,不聞古今,不見事類,不知然否,猶目盲、耳聾、鼻癰者也。
儒生不覽,猶為閉暗,況庸人無篇章之業,不知是非,其為閉暗,甚矣!此則土木之人,耳目俱足,無聞見也。
涉淺水者見蝦,其頗深者察魚鼈,其尤甚者觀蛟龍。
足行迹殊,故所見之物異也。
入道淺深,其猶此也,淺者則見傳記諧文,深者入聖室觀秘書。
故入道彌深,所見彌大。
人之遊也,必欲入都,都多奇觀也。
入都必欲見市,市多異貨也。
百家之言,古今行事,其為奇異,非徒都邑大市也。
遊于都邑者心厭,觀于大市者意飽,況遊于道藝之際哉?污大川旱不枯者,多所疏也。
潢污兼日不雨,泥辄見者,無所通也。
是故大川相間,小川相屬,東流歸海,故海大也。
海不通于百川,安得巨大之名?夫人含百家之言,猶海懷百川之流也,不謂之大者,是謂海小于百川也。
夫海大于百川也,人皆知之,通者明于不通,莫之能别也。
潤下作鹹,水之滋味也。
東海水鹹,流廣大也;西州鹽井,源泉深也。
人或無井而食,或穿井不得泉,有鹽井之利乎?不與賢聖通業,望有高世之名,難哉!法令之家,不見行事,議罪不審。
章句之生,不覽古今,論事不實。
或以說一經為〔足〕,何須博覽。
夫孔子之門,講習《五經》。
《五經》皆習,庶幾之才也。
顔淵曰:“博我以文。
”才智高者,能為博矣。
顔淵之曰博者,豈徒一經哉?我不能博《五經》,又不能博衆事,守信一學,不好廣觀,無溫故知新之明,而有守愚不覽之暗。
其謂一經〔足〕者,其宜也。
開戶内日之光,日光不能照幽,鑿窗啟牖,以助戶明也。
夫一經之說,猶日明也,助以傳書,猶窗牖也。
百家之言令人曉明,非徒窗牖之開日光之照也。
是故日光照室内,道術明胸中。
開戶内光,坐高堂之上,眇升樓台,窺四鄰之廷,人之所願也。
閉戶幽坐,向冥冥之内,穿圹穴卧,造黃泉之際,人之所惡也。
夫閉心塞意,不高瞻覽者,死人之徒也哉!孝武皇帝時,燕王旦在明光宮,欲入所卧,戶三盡閉,使侍者二十人開戶,戶不開,其後旦坐謀反自殺。
夫戶閉,燕王旦死之狀也。
死者,兇事也,故以閉塞為占。
齊慶封不通,六國大夫會而賦詩,慶封不曉,其後果有楚靈之禍也。
夫不開通于學者,屍尚能行者也。
亡國之社,屋其上、柴其下者,示絕于天地。
《春秋》薄社,周以為城。
夫經藝傳書,人當覽之,猶社當通氣于天地也。
故人之不通覽者,薄社之類也。
是故氣不通者,強壯之人死,榮華之物枯。
東海之中,可食之物,集糅非一,以其大也。
夫水精氣渥盛,故其生物也衆多奇異。
故夫大人之胸懷非一,才高知大,故其于道術無所不包。
學士同門高業之生,衆共宗之。
何則?知經指深,曉師言多也。
夫古今之事,百家之言,其為深,多也,豈徒師門高業之生哉?甘酒醴不酤饴蜜,未為能知味也。
耕夫多殖嘉谷,謂之上農夫;其少者,謂之下農夫。
學士之才,農夫之力,一也。
能多種谷,謂之上農,能博學問,〔不〕謂之上儒,是稱牛之服重,不譽馬速也。
譽手毀足,孰謂之慧矣!縣道不通于野,野路不達于邑,騎馬乘舟者,必不由也。
故血脈不通,人以甚病。
夫不通者,惡事也,故其禍變緻不善。
是故盜賊宿于穢草,邪心生于無道,無道者,無道術也。
醫能治一病謂之巧,能治百病謂之良。
是故良醫服百病之方,治百人之疾;大才懷百家之言,故能治百族之亂。
扁鵲之衆方,孰若巧〔醫〕之一伎?子貢曰:“不得其門而入,不見宗廟之美,百官之富。
”蓋以宗廟百官喻孔子道也。
孔子道美,故譬以宗廟,衆多非一,故喻以百官。
由此言之,道達廣博者,孔子之徒也。
殷、周之地,極五千裡,荒服、要服,勤能牧之。
漢氏廓土,牧萬裡之外,要荒之地,褒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