謝短篇第三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《程材》、《量知》,言儒生、文吏之材不能相過;以儒生修大道,以文吏曉簿書,道勝于事,故謂儒生頗愈文吏也。
此職業外相程相量也,其内各有所以為短,未實謝也。
夫儒生能說一經,自謂通大道,以驕文吏;文吏曉簿書,自謂文無害,以戲儒生。
各持滿而自〔臧〕,非彼而是我,不知所為短,不悟于己未足。
《論衡》之,将使忄奭然各知所〔乏〕。
訓夫儒生所短,不徒以不曉簿書;文吏所劣,不徒以不通大道也,反以閉暗不覽古今,不能各自知其所業之事未具足也。
二家各短,不能自知也。
世之論者,而亦不能訓之,如何?夫儒生之業,《五經》也,南面為師,旦夕講授章句,滑習義理,究備于《五經》可也。
《五經》之後,秦、漢之事,不能知者,短也。
夫知古不知今,謂之陸沉,然則儒生,所謂陸沉者也。
《五經》之前,至于天地始開、帝王初立者,主名為誰,儒生又不知也。
夫知今不知古,謂之盲瞽。
《五經》比于上古,猶為今也。
徒能說經,不曉上古,然則儒生,所謂盲瞽者也。
儒生猶曰:“上古久遠,其事暗昧,故經不載而師不說也。
“夫三王之事雖近矣,經雖不載,義所連及,《五經》所當共知,儒生所當審說也。
夏自禹向國,幾載而至于殷?殷自湯幾祀而至于周?周自文王幾年而至于秦?桀亡夏而纣棄殷,滅周者何王也?周猶為遠,秦則漢之所伐也。
夏始于禹,殷本于湯,周祖後稷,秦初為人者誰?秦燔《五經》,坑殺儒士,《五經》 之家所共聞也。
秦何起而燔《五經》,何感而坑儒生?秦則前代也。
漢國自儒生之家也,從高祖至今朝幾世?曆年訖今幾載?初受何命?複獲何瑞?得天下難易孰與殷、周?家人子弟學問曆幾歲,人問之曰:“居宅幾年?祖先何為?”不能知者,愚子弟也。
然則儒生不能知漢事,世之愚蔽人也。
“溫故知新,可以為師。
”古今不知,稱師如何?彼人問曰:“二尺四寸,聖人文語,朝夕講習,義類所及,故可務知。
漢事未載于經,名為尺籍短書,比于小道,其能知,非儒者之貴也。
”儒不能都曉古今,欲各别說其經;經事義類,乃以不知為貴也? 事不曉,不以為短!請複别問儒生,各以其經,旦夕之所講說。
先問《易》家:“《易》本何所起?造作之者為誰?”彼将應曰:“伏羲作八卦,文王演為六十四,孔子作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辭》。
三聖重業,《易》乃具足。
”問之曰:“《易》有三家,一曰《連山》,二曰《歸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
伏羲所作,文王所造,《連山》乎?《歸藏》、《周易》也?秦燔《五經》,《易》何以得脫?漢興幾年而複立?宣帝之時,河内女子壞老屋,得《易》一篇,名為何《易》?此時《易》具足未?”問《尚書》家曰:“今旦夕所授二十九篇,奇有百二篇,又有百篇。
二十九篇何所起?百二篇何所造?秦焚諸書之時,《尚書》諸篇皆何在?漢興,始錄《尚書》者何帝?初受學者何人?”問《禮》家曰:“前孔子時,周已制禮,殷禮,夏禮,凡三王因時損益,篇有多少,文有增減。
不知今《禮》,周乎?殷、夏也?”彼必以漢承周,将曰:“周禮。
”夫周禮六典,又六轉,六六三十六,三百六十,是以周官三百六十也。
案今《禮》不見六典,無三百六十官,又不見天子。
天子禮廢何時?豈秦滅之哉?宣帝時,河内女子壞老屋,得佚《禮》一篇,六十篇中,是何篇是者?高祖诏叔孫通制作《儀品》,十〔二〕篇何在?而複定《儀禮》,見在十六篇
此職業外相程相量也,其内各有所以為短,未實謝也。
夫儒生能說一經,自謂通大道,以驕文吏;文吏曉簿書,自謂文無害,以戲儒生。
各持滿而自〔臧〕,非彼而是我,不知所為短,不悟于己未足。
《論衡》之,将使忄奭然各知所〔乏〕。
訓夫儒生所短,不徒以不曉簿書;文吏所劣,不徒以不通大道也,反以閉暗不覽古今,不能各自知其所業之事未具足也。
二家各短,不能自知也。
世之論者,而亦不能訓之,如何?夫儒生之業,《五經》也,南面為師,旦夕講授章句,滑習義理,究備于《五經》可也。
《五經》之後,秦、漢之事,不能知者,短也。
夫知古不知今,謂之陸沉,然則儒生,所謂陸沉者也。
《五經》之前,至于天地始開、帝王初立者,主名為誰,儒生又不知也。
夫知今不知古,謂之盲瞽。
《五經》比于上古,猶為今也。
徒能說經,不曉上古,然則儒生,所謂盲瞽者也。
儒生猶曰:“上古久遠,其事暗昧,故經不載而師不說也。
“夫三王之事雖近矣,經雖不載,義所連及,《五經》所當共知,儒生所當審說也。
夏自禹向國,幾載而至于殷?殷自湯幾祀而至于周?周自文王幾年而至于秦?桀亡夏而纣棄殷,滅周者何王也?周猶為遠,秦則漢之所伐也。
夏始于禹,殷本于湯,周祖後稷,秦初為人者誰?秦燔《五經》,坑殺儒士,《五經》 之家所共聞也。
秦何起而燔《五經》,何感而坑儒生?秦則前代也。
漢國自儒生之家也,從高祖至今朝幾世?曆年訖今幾載?初受何命?複獲何瑞?得天下難易孰與殷、周?家人子弟學問曆幾歲,人問之曰:“居宅幾年?祖先何為?”不能知者,愚子弟也。
然則儒生不能知漢事,世之愚蔽人也。
“溫故知新,可以為師。
”古今不知,稱師如何?彼人問曰:“二尺四寸,聖人文語,朝夕講習,義類所及,故可務知。
漢事未載于經,名為尺籍短書,比于小道,其能知,非儒者之貴也。
”儒不能都曉古今,欲各别說其經;經事義類,乃以不知為貴也? 事不曉,不以為短!請複别問儒生,各以其經,旦夕之所講說。
先問《易》家:“《易》本何所起?造作之者為誰?”彼将應曰:“伏羲作八卦,文王演為六十四,孔子作《彖》、《象》、《系辭》。
三聖重業,《易》乃具足。
”問之曰:“《易》有三家,一曰《連山》,二曰《歸藏》,三曰《周易》。
伏羲所作,文王所造,《連山》乎?《歸藏》、《周易》也?秦燔《五經》,《易》何以得脫?漢興幾年而複立?宣帝之時,河内女子壞老屋,得《易》一篇,名為何《易》?此時《易》具足未?”問《尚書》家曰:“今旦夕所授二十九篇,奇有百二篇,又有百篇。
二十九篇何所起?百二篇何所造?秦焚諸書之時,《尚書》諸篇皆何在?漢興,始錄《尚書》者何帝?初受學者何人?”問《禮》家曰:“前孔子時,周已制禮,殷禮,夏禮,凡三王因時損益,篇有多少,文有增減。
不知今《禮》,周乎?殷、夏也?”彼必以漢承周,将曰:“周禮。
”夫周禮六典,又六轉,六六三十六,三百六十,是以周官三百六十也。
案今《禮》不見六典,無三百六十官,又不見天子。
天子禮廢何時?豈秦滅之哉?宣帝時,河内女子壞老屋,得佚《禮》一篇,六十篇中,是何篇是者?高祖诏叔孫通制作《儀品》,十〔二〕篇何在?而複定《儀禮》,見在十六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