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佞篇第三十三

關燈
者可得,含忠守節者可見也。

    人之舊性不辨,人君好辨,佞人學求合于上也。

    人之故能不文,人君好文,佞人意欲稱上。

    上奢,己麗服;上儉,己不饬。

    今操與古殊,朝行與家别。

    考鄉裡之迹,證朝庭之行,察共親之節,明事君之操,外内不相稱,名實不相副,際會發見、奸為覺露也。

     問曰:“人操行無恆,權時制宜。

    信者欺人,直者曲撓。

    權變所設,前後異操,事有所應,左右異語。

    儒書所載,權變非一。

    今以素故考之,毋乃失實乎?”曰:賢者有權,佞者有權。

    賢者之有權,後有應。

    佞人之有權,亦反經,後有惡。

    故賢人之權,為事為國;佞人之權,為身為家。

    觀其所權,賢佞可論。

    察其發動,邪正可名。

     問曰:“佞人好毀人,有諸?”曰:佞人不毀人。

    如毀人,是讒人也。

    何則?佞人求利,故不毀人。

    苟利于己,曷為毀之?苟不利于〔己〕,毀之無益。

    以計求便,以數取利,利則便得。

    妒人共事,然後危人。

    其危人也,非毀之;而其害人也,非泊之。

    譽而危之,故人不知;厚而害之,故人不疑。

    是故佞人危而不怨;害人,之敗而不仇,隐情匿意為之功也。

    如毀人,人亦毀之,衆不親,士不附也,安能得容世取利于上? 問曰:“佞人不毀人于世間,毀人于将前乎?”曰:佞人以人欺将,不毀人于将。

    “然則佞人奈何?”曰:佞人毀人,譽之;危人,安之。

    “毀危奈何?”假令甲有高行奇知,名聲顯聞,将恐人君召問,扶而勝己,欲故廢不言,常騰譽之。

    薦之者衆,将議欲用,問人,人必不對曰:“甲賢而宜召也。

    何則?甲意不欲留縣,前聞其語矣,聲望欲入府,在郡則望欲入州。

    志高則操與人異,望遠則意不顧近。

    屈而用之,其心不滿,不則卧病。

    賤而命之則傷賢,不則損威。

    故人君所以失名損譽者,好臣所常臣也。

    自耐下之,用之可也。

    自度不能下之,用之不便。

    夫用之不兩相益,舍之不兩相損。

    ”人君畏其志,信佞人之言,遂置不用。

     問曰:“佞人直以高才洪知考上世人乎?将有師學檢也?“曰:人自有知以詐人,及其說人主,須術以動上,猶上人自有勇威人,及其戰鬥,須兵法以進衆,術則從橫,師則鬼谷也。

    傳曰:“蘇秦、張儀從橫習之鬼谷先生,掘地為坑,曰:‘下,說令我泣出,則耐分人君之地。

    ’蘇秦下,說鬼谷先生泣下沾襟,張儀不若。

    蘇秦相趙,并相六國。

    張儀貧賤往歸,蘇秦座之堂下,食以仆妾之食,數讓激怒,欲令相秦。

    儀忿恨,遂西入秦。

    蘇秦使人厚送。

    其後覺知,曰:此在其術中,吾不知也,此吾所不及蘇君者。

    ”知深有術,權變鋒出,故身尊崇榮顯,為世雄傑。

    深謀明術,深淺不能并行,明暗不能并知。

     問曰:“佞人養名作高,有諸?”曰:佞人食利專權,不養名作高。

    貪權據凡,則高名自立矣。

    稱于小人,不行于君子。

    何則?利義相伐,正邪相反。

    義動君子,利動小人。

    佞人貪利名之顯,君子不安。

    下則身危。

    舉世為佞者,皆以禍衆。

    不能養其身,安能養其名?上世列傳棄〔榮〕養身,違利赴名,竹帛所載,伯成子高委國而耕,于陵子辭位灌園。

    近世蘭陵王仲子、東〔郡〕昔廬君陽,寝位久病,不應上征,可謂養名矣。

    夫不以道進,必不以道出身;不以義止,必不以義立名。

    佞人懷貪利之心,輕禍重身,傾死為矣,何名之養?義廢德壞,操行随辱,何雲作高? 問曰:“大佞易知乎?小佞易知也?”曰:大佞易知,小佞難知。

    何則?大佞材高,其迹易察;小佞知下,其效難省。

    何以明之?成事,小盜難覺,大盜易知也。

    攻城襲邑,剽劫虜掠,發則事覺,道路皆知盜也。

    穿鑿垣牆,狸步鼠竊,莫知謂誰。

    曰:“大佞奸深惑亂其人如大盜易知,人君何難?”《書》曰:‘知人則哲,惟帝難之。

    ’虞舜大聖,驩兜大佞。

    大聖難知大佞,大佞不憂大聖。

    何易之有?”〔曰〕:是謂下知之,上知之。

    上知之,大難小易,下知之,大易小難。

    何則?佞人材高,論說麗美。

    因麗美之說,人主之威,人〔主〕心并不能責,知或不能覺。

    小佞材下,對鄉失漏,際會不密,人君警悟,得知其故。

    大難小易也。

    屋漏在上,知者在下。

    漏大,下見之着;漏小,下見之微。

    或曰:“雍也仁而不佞。

    ”孔子曰:“焉用佞?禦人以口給,屢憎于民。

    ”誤設計數,煩擾農商,損下益上,愁民說主。

    損上益下,忠臣之說也;損下益上,佞人之義也。

    季氏富于周公,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。

    小子鳴鼓 而攻之可也。

    聚斂,季氏不知其惡,不知百姓所共非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