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佞篇第三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或問曰:“賢者行道,得尊官厚祿;矣何心為佞,以取富貴?”曰:佞人知行道可以得富貴,必以佞取爵祿者,不能禁欲也;知力耕可以得谷,勉貿可以得貨,然而必盜竊,情欲不能禁者也。
以禮進退也,人莫之貴,然而違禮者衆,尊義者希,心情貪欲,志慮亂溺也。
夫佞與賢者同材,佞以情自敗;偷盜與田商同知,偷盜以欲自劾也。
問曰:“佞與賢者同材,材行宜鈞,而佞人曷為獨以情自敗?”曰:富貴皆人所欲也,雖有君子之行,猶有饑渴之情。
君子則以禮防情,以義割欲,故得循道,循道則無禍;小人縱貪利之欲,逾禮犯義,故進得苟佞,苟佞則有罪。
夫賢者,君子也;佞人,小人也。
君子與小人本殊操異行,取舍不同。
問曰:“佞與讒者同道乎?有以異乎?”曰:讒與佞,俱小人也,同道異材,俱以嫉妒為性,而施行發動之異。
讒以口害人,佞以事危人;讒人以直道不違,佞人依違匿端;讒人無詐慮,佞人有術數。
故人君皆能遠讒親仁,莫能知賢别佞。
難曰:“人君皆能遠讒親仁,而莫能知賢别佞,然則佞人意不可知乎?”曰:佞可知,人君不能知。
庸庸之君,不能知賢,不能知賢,不能知佞。
唯聖賢之人,以九德檢其行,以事效考其言。
行不合于九德,言不驗于事效,人非賢則佞矣。
夫知佞以知賢,知賢以知佞,知賢則賢智自覺,知賢則奸佞自得。
賢佞異行,考之一驗;情心不同,觀之一實。
問曰:“九德之法,張設久矣,觀讀之者,莫不曉見,鬥斛之量多少,權衡之縣輕重也。
然而居國有土之君,曷為常有邪佞之臣與常有欺惑之患?”〔曰〕:無患鬥斛過,所量非其谷;不患無铨衡,所铨非其物故也。
在人君位者,皆知九德之可以檢行,事效可以知情,然而惑亂不能見者,則明不察之故也。
人有不能行,行無不可檢;人有不能考,情無不可知。
問曰:“行不合于九德,效不檢于考功,進近非賢,非賢則佞。
夫庸庸之材,無高之知不能及賢。
賢功不效,賢行不應,可謂佞乎?”曰:材有不相及,行有不相追,功有不相襲。
若知無相襲,人材相什百,取舍宜同。
賢佞殊行,是是非非。
實名俱立,而效有成敗,是非之言俱當,功有正邪。
言合行違,名盛行廢。
問曰:“行合九德則賢,不合則佞。
世人操行者可盡謂佞乎?”曰:諸非皆惡,惡中之逆者,謂之無道;惡中之巧者,謂之佞人。
聖王刑憲,佞在惡中;聖王賞勸,賢在善中。
純潔之賢,善中殊高,賢中之聖也。
〔惡〕中大佞,惡中之雄也。
故曰:觀賢由善,察佞由惡。
善惡定成,賢佞形矣。
問曰:“聰明有蔽塞,推行有謬誤,今以是者為賢,非者為佞,殆不得賢之實乎?”曰:聰明蔽塞,推行謬誤,人之所歉也。
故曰:刑故無小,宥過無大。
聖君原心省意,故誅故贳誤。
故賊加增,過誤減損,一獄吏所能定也,賢者見之不疑矣。
問曰:“言行無功效,可謂佞乎?”〔曰〕:蘇秦約六國為從,強秦不敢窺兵于關外。
張儀為橫,六國不敢同攻于關内。
六國約從,則秦畏而六國強;三秦稱橫,則秦強而天下弱。
功着效明,載紀竹帛,雖賢何以加之?太史公叙言衆賢,儀、秦有篇,無嫉惡之文,功鈞名敵,不異于賢。
夫功之不可以效賢,猶名之不可實也。
儀、秦,排難之人也,處擾攘之世,行揣摩之術。
當此之時,稷、契不能與之争計,禹、睾陶不能與之比效。
若夫陰陽調和,風雨時适,五谷豐熟,盜賊衰息,人舉廉讓,家行道德之功,命祿貴美,術數所緻,非道德之所成也。
太史公記功,故高來祀,記錄成則着效明驗,攬載高卓,以儀、秦功美,故列其狀。
由此言之,佞人亦能以權說立功為效。
無效,未可為佞也。
難曰:“惡中立功者謂之佞。
能為功者,材高知明。
思慮遠者,必傍義依仁,亂于大賢。
故《覺佞》之篇曰:‘人主好辨,佞人言利;人主好文,佞人辭麗。
’心合意同,偶當人主,說而不見其非,何以知其僞而伺其奸乎?”曰:是謂庸庸之君也,材下知昬,蔽惑不見。
〔若〕〔大〕賢之君,察之審明,若視俎上脯,指掌中之理,數局上之棋,摘轅中之馬。
魚鼈匿淵,捕漁者知其源;禽獸藏山,畋獵者見其脈。
佞人異行于世,世不能見,庸庸之主,無高材之人也。
難曰:“人君好辨,佞人言利;人主好文,佞人辭麗。
言操合同,何以覺之?”曰:《文王官人法》曰:推其往行,以揆其來言,聽其來言,以省其往行,觀其陽以考其陰,察其内以揆其外。
是故詐善設節者可知,飾僞無情者可辨,質誠居善
以禮進退也,人莫之貴,然而違禮者衆,尊義者希,心情貪欲,志慮亂溺也。
夫佞與賢者同材,佞以情自敗;偷盜與田商同知,偷盜以欲自劾也。
問曰:“佞與賢者同材,材行宜鈞,而佞人曷為獨以情自敗?”曰:富貴皆人所欲也,雖有君子之行,猶有饑渴之情。
君子則以禮防情,以義割欲,故得循道,循道則無禍;小人縱貪利之欲,逾禮犯義,故進得苟佞,苟佞則有罪。
夫賢者,君子也;佞人,小人也。
君子與小人本殊操異行,取舍不同。
問曰:“佞與讒者同道乎?有以異乎?”曰:讒與佞,俱小人也,同道異材,俱以嫉妒為性,而施行發動之異。
讒以口害人,佞以事危人;讒人以直道不違,佞人依違匿端;讒人無詐慮,佞人有術數。
故人君皆能遠讒親仁,莫能知賢别佞。
難曰:“人君皆能遠讒親仁,而莫能知賢别佞,然則佞人意不可知乎?”曰:佞可知,人君不能知。
庸庸之君,不能知賢,不能知賢,不能知佞。
唯聖賢之人,以九德檢其行,以事效考其言。
行不合于九德,言不驗于事效,人非賢則佞矣。
夫知佞以知賢,知賢以知佞,知賢則賢智自覺,知賢則奸佞自得。
賢佞異行,考之一驗;情心不同,觀之一實。
問曰:“九德之法,張設久矣,觀讀之者,莫不曉見,鬥斛之量多少,權衡之縣輕重也。
然而居國有土之君,曷為常有邪佞之臣與常有欺惑之患?”〔曰〕:無患鬥斛過,所量非其谷;不患無铨衡,所铨非其物故也。
在人君位者,皆知九德之可以檢行,事效可以知情,然而惑亂不能見者,則明不察之故也。
人有不能行,行無不可檢;人有不能考,情無不可知。
問曰:“行不合于九德,效不檢于考功,進近非賢,非賢則佞。
夫庸庸之材,無高之知不能及賢。
賢功不效,賢行不應,可謂佞乎?”曰:材有不相及,行有不相追,功有不相襲。
若知無相襲,人材相什百,取舍宜同。
賢佞殊行,是是非非。
實名俱立,而效有成敗,是非之言俱當,功有正邪。
言合行違,名盛行廢。
問曰:“行合九德則賢,不合則佞。
世人操行者可盡謂佞乎?”曰:諸非皆惡,惡中之逆者,謂之無道;惡中之巧者,謂之佞人。
聖王刑憲,佞在惡中;聖王賞勸,賢在善中。
純潔之賢,善中殊高,賢中之聖也。
〔惡〕中大佞,惡中之雄也。
故曰:觀賢由善,察佞由惡。
善惡定成,賢佞形矣。
問曰:“聰明有蔽塞,推行有謬誤,今以是者為賢,非者為佞,殆不得賢之實乎?”曰:聰明蔽塞,推行謬誤,人之所歉也。
故曰:刑故無小,宥過無大。
聖君原心省意,故誅故贳誤。
故賊加增,過誤減損,一獄吏所能定也,賢者見之不疑矣。
問曰:“言行無功效,可謂佞乎?”〔曰〕:蘇秦約六國為從,強秦不敢窺兵于關外。
張儀為橫,六國不敢同攻于關内。
六國約從,則秦畏而六國強;三秦稱橫,則秦強而天下弱。
功着效明,載紀竹帛,雖賢何以加之?太史公叙言衆賢,儀、秦有篇,無嫉惡之文,功鈞名敵,不異于賢。
夫功之不可以效賢,猶名之不可實也。
儀、秦,排難之人也,處擾攘之世,行揣摩之術。
當此之時,稷、契不能與之争計,禹、睾陶不能與之比效。
若夫陰陽調和,風雨時适,五谷豐熟,盜賊衰息,人舉廉讓,家行道德之功,命祿貴美,術數所緻,非道德之所成也。
太史公記功,故高來祀,記錄成則着效明驗,攬載高卓,以儀、秦功美,故列其狀。
由此言之,佞人亦能以權說立功為效。
無效,未可為佞也。
難曰:“惡中立功者謂之佞。
能為功者,材高知明。
思慮遠者,必傍義依仁,亂于大賢。
故《覺佞》之篇曰:‘人主好辨,佞人言利;人主好文,佞人辭麗。
’心合意同,偶當人主,說而不見其非,何以知其僞而伺其奸乎?”曰:是謂庸庸之君也,材下知昬,蔽惑不見。
〔若〕〔大〕賢之君,察之審明,若視俎上脯,指掌中之理,數局上之棋,摘轅中之馬。
魚鼈匿淵,捕漁者知其源;禽獸藏山,畋獵者見其脈。
佞人異行于世,世不能見,庸庸之主,無高材之人也。
難曰:“人君好辨,佞人言利;人主好文,佞人辭麗。
言操合同,何以覺之?”曰:《文王官人法》曰:推其往行,以揆其來言,聽其來言,以省其往行,觀其陽以考其陰,察其内以揆其外。
是故詐善設節者可知,飾僞無情者可辨,質誠居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