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日篇第三十二

關燈
使日出是扶桑木上之日,禹、益見之,不能知其為日也。

    何則?仰察一日,目猶眩耀,況察十日乎?當禹、益見之,若鬥筐之狀,故名之為日。

    夫火如鬥筐,望六萬之形,非就見之,即察之體也。

    由此言之,禹、益所見,意似日非日也。

    天地之間,物氣相類,其實非者多。

    海外西南有珠樹焉,察之是珠,然非魚中之珠也。

    夫十日之日,猶珠樹之珠也,珠樹似珠非真珠,十日似日非實日也。

    淮南見《山海經》,則虛言真人燭十日,妄紀堯時十日并出。

    且日,火也;湯谷,水也。

    水火相賊,則十日浴于湯谷,當滅敗焉。

    火燃木,扶桑,木也,十日處其上,宜燋枯焉。

    今浴湯谷而光不滅,登扶桑而枝不燋不枯,與今日出同,不驗于五行,故知十日非真日也。

    且禹、益見十日之時,終不以夜,猶以晝也,則一日出,九日宜留,安得俱出十日?如平旦日未出,且天行有度數,日随天轉行,安得留扶桑枝間,浴湯谷之水乎?留則失行度,行度差跌,不相應矣。

    如行出之日與十日異,是意似日而非日也。

     《春秋》“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,夜中恆星不見,星如雨。

     “《公羊傳》曰“如雨者何?非雨也。

    非雨則曷為謂之如雨?不修《春秋》曰:雨星,不及地尺而複。

    君子修之曰:星霣如雨。

    ”不修《春秋》者,未修《春秋》時《魯史記》,曰“雨〔星〕,不及地尺而複”。

    君子者,孔子,孔子修之曰“星霣如雨”孔子之意,以為地有山陵樓台,雲不及地尺,恐失其實,更正之曰如雨。

    如雨者,為從地上而下,星亦從天霣而複,與同,故曰如。

    夫孔子雖雲不及地尺,但言如雨,其謂霣之者,皆是星也。

    .孔子雖定其位,着其文,謂霣為星,與史同焉。

    從平地望泰山之巅,鶴如烏,烏如爵者,泰山高遠,物之小大失其實。

    天之去地六萬餘裡,高遠非直泰山之巅也;星着于天,人察之,失星之實,非直望鶴烏之類也。

    數等星之質百裡,體大光盛,故能垂耀,人望見之,若鳳卵之狀,遠失其實也。

    如星霣審者天之星霣而至地,人不知其為星也。

    何則?霣時小大,不與在天同也。

    今見星霣如在天時,是時星霣也;非星,則氣為之也。

    人見鬼如死人之狀,其實氣象聚,非真死人。

    然則星之形,其實非星。

    孔子雲正霣者非星,而徙,正言如雨非雨之文,蓋俱失星之實矣。

    《春秋左氏傳》:“四月辛卯,夜中恆星不見,夜明也;星霣如雨,與雨俱也。

    ”其言夜明,故不見,與《易》之言日中見鬥相依類也。

    日中見鬥,幽不明也;夜中星不見,夜光明也。

    事異義同,蓋其實也。

    其言與雨俱之集也。

    夫辛卯之夜明,故星不見,明則不雨之驗也,雨氣陰暗安得明?明則無雨,安得與雨俱?夫如是言與雨俱者非實,且言夜明不見,安得見星與雨俱?又僖公十六年正月戊申,霣石于宋五,《左氏傳》曰:“星也。

    ”夫謂霣石為星,則霣謂為石矣。

    辛卯之夜,星霣,為星,則實為石矣。

    辛卯之夜,星霣如是石,地有樓台,樓台崩壞。

    孔子雖不合言及地尺,雖地必有實數,魯史目見,不空言者也,雲與雨俱,雨集于地,石亦宜然。

    至地而樓台不壞,非星明矣。

    且左丘明謂石為星,何以審之?當時石霣輕然。

    何以其從天墜也?秦時三山亡,亡〔者〕不消散,有在其集下時必有聲音,或時夷狄之山,從集于宋,宋聞石霣,則謂之星也。

    左丘明省,則謂之星。

    夫星,萬物之精,與日月同。

    說五星者,謂五行之精之光也。

    五星衆星同光耀,獨謂列星為石,恐失其實。

    實者,辛卯之夜,霣星若雨而非星也,與彼湯谷之十日,若日而非日也。

     儒者又曰:“雨從天下”,謂正從天墜也。

    如〔實〕論之,雨從地上,不從天下,見雨從上集,則謂從天下矣,其實地上也。

    然其出地起于山。

    何以明之?《春秋傳》曰:“觸石而出,膚寸而合,不崇朝而遍天下,惟太山也。

    ”太山雨天下,小山雨一國,各以小大為近遠差。

    雨之出山,或謂雲載而行,雲散水墜,名為雨矣。

    夫雲則雨,雨則雲矣,初出為雲,雲繁為雨。

    猶甚而泥露濡污衣服,若雨之狀。

    非雲與俱,雲載行雨也。

    或曰:“《尚書》曰:‘月之從星,則以風雨。

    ’《詩》曰:“月麗于畢,俾滂沲矣。

    ”二經鹹言,所謂為之非天,如何?”夫雨從山發,月經星麗畢之時,麗畢之時當雨也。

    時不雨,月不麗,山不雲,天地上下自相應也。

    月麗于上,山烝于下,氣體偶合,自然道也。

    雲霧,雨之征也,夏則為露,冬則為霜,溫則為雨,寒則為雪。

    雨露凍凝者,皆由地發,不從天降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