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日篇第三十二

關燈
,水何以行?”曰:水之行也,東流入海也。

    西北方高,東南方下,水性歸下,猶火性趨高也。

    使地不高西方,則水亦不東流。

    難曰:“附地之氣不行,人附地,何以行?”曰:人之行,求有為也。

    人道有為,故行求。

    古者質樸,鄰國接境,雞犬之聲相聞,終身不相往來焉。

    難曰:“附天之氣行,列星亦何以不行?”曰:列星着天,天已行也,随天而轉,是亦行也。

    難曰:“人道有為故行,天道無為何行?”曰:天之行也,施氣自然也,施氣則物自生,非故施氣以生物也。

    不動,氣不施,氣不施,物不生,與人行異。

    日月五星之行,皆施氣焉。

     儒者曰:“日中有三足烏,月中有兔、蟾蜍。

    ”夫日者,天之火也,與地之火無以異也。

    地火之中無生物,天火之中何故有烏?火中無生物,生物入火中,燋爛而死焉,烏安得立?.夫月者,水也水中有生物,非兔、蟾蜍也。

    兔與蟾蜍久在水中,無不死者。

    日月毀于天,螺蚌汨于淵,同氣審矣,所謂兔、蟾蜍者,豈反螺與蚌邪?且問儒者:烏、兔、蟾蜍死乎?生也?如死,久在日月,燋枯腐朽。

    如生,日蝕時既,月晦常盡,烏、兔、蟾蜍皆何在?夫烏、兔、蟾蜍,日月氣也,若人之腹髒,萬物之心膂也。

    月尚可察也,人之察日無不眩,不能知日審何氣,通而見其中有物名曰烏乎?審日不能見烏之形,通而能見其足有三乎?此已非實。

    且聽儒者之言,蟲物非一,日中何為有烏,月中何為有“兔”、“蟾蜍”? 儒者謂:“日蝕、月蝕也”。

    彼見日蝕常于晦朔,晦朔月與日合,故得蝕之。

    夫春秋之時,日蝕多矣。

    《經》曰:“某月朔,日有蝕之”。

    日有蝕之者,未必月也。

    知月蝕之,何諱不言月?說日蝕之變,陽弱陰強也,人物在世,氣力勁強,乃能乘淩。

    案月晦光既,朔則如盡,微弱甚矣,安得勝日?夫日之蝕,月蝕也。

    日蝕,謂月蝕之,月誰蝕之者?無蝕月也,月自損也。

    以月論日,亦如日蝕,光自損也。

    大率四十一二月,日一食,百八十日,月一蝕,蝕之皆有時,非時為變,及其為變,氣自然也。

    日時晦朔,月複為之乎?夫日當實滿,以虧為變,必謂有蝕之者,山崩地動,蝕者誰也?或說:“日食者,月掩之也,日在上,月在下,障于〔月〕之形也。

    日月合相襲,月在上日在下者,不能掩日。

    日在上,月在日下,障于日,月光掩日光,故謂之食也,障于月也,若陰雲蔽日月不見矣。

    其端合者,相食是也。

    其合相當如襲〔璧〕者,日既是也。

    ”日月合于晦朔,.天之常也。

    日食,月掩日光,非也。

    何以驗之?使日月合,月掩日光,其初食崖當與旦複時易處。

    假令日在東,.月在西,月之行疾,東及日,掩日崖,須臾過日而東,西崖初掩之處光當複,東崖未掩者當複食。

    今察日之食,西崖光缺,其複也,西崖光複,過掩東崖複西崖,謂之合襲相掩障,如何? 儒者謂:“日月之體皆至圓”。

    彼從下望見其形,若鬥筐之狀,狀如正圓,不如望遠光氣,氣不圓矣。

    夫日月不圓,視若圓者,〔去〕人遠也。

    何以驗之?夫日者,火之精也;月者,水之精也。

    在地,水火不圓;在天水火何故獨圓?日月在天猶五星,五星猶列星,列星不圓,光耀若圓,去人遠也。

    何以明之?春秋之時,星霣宋都,就而視之,石也,不圓。

    以星不圓,知日月五星亦不圓也。

     儒者說日及工伎之家,皆以日為一。

    禹、〔益〕《山海經》言日有十,在海外東方有湯谷,上有扶桑,十日浴沐水中,有大木,九日居下枝,一日居上枝。

    《淮南書》又言:“燭十日。

    堯時十日并出,萬物焦枯,堯上射十日。

    ”以故不并一日見也。

    世俗又名甲乙為日,甲至癸凡十日,日之有十,猶星之有五也。

    通人談士,歸于難知,不肯辨明。

    是以文二傳而不定,世兩言而無主。

    誠實論之,且無十焉。

    何以驗之?夫日猶月也,日而有十,月有十二乎?星有五,五行之精,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各異光色。

    如日有十,其氣必異。

    今觀日光無有異者,察其小大前後若一。

    如審氣異,光色宜殊;如誠同氣,宜合為一,無為十也。

    驗日陽遂,火從天來,日者、大火也,察火在地,一氣也,地無十火,天安得十日?然則所謂十日者,殆更自有他物,光質如日之狀,居湯谷中水,時緣據扶桑,禹、益見之,則紀十日。

    數家度日之光,數日之質,刺徑千裡,假令日出是扶桑木上之日,扶桑木宜覆萬裡,乃能受之。

    何則?一日徑千裡,十日宜萬裡也。

    天之去人萬裡餘也,仰察之,日光眩耀,火光盛明,不能堪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