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日篇第三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居近者則高,遠則下焉,極北方之民以為高,南方為下。
極東極西,亦如此焉。
皆以近者為高,遠者為下。
從北塞下,近仰視鬥極,且在人上。
匈奴之北,地之邊陲,北上視天,天複高北下南,日月之道,亦在其上。
立太山之上,太山高,去下十裡,太山下。
夫天之高下,猶人之察太山也。
平正,四方中央高下皆同,今望天之四邊若下者,非也,遠也。
非徒下,若合矣。
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為近,日中為遠;或以日中為近,日出入為遠。
其以日出入為近,日中為遠者,見日出入時大,日中時小也。
察物近則大,遠則小,故日出入為近,日中為遠也。
其以日出入為遠,日中時為近者,見日中時溫,日出入時寒也。
夫火光近人則溫,遠人則寒,故以日中為近,日出入為遠也。
二論各有所見,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。
如實論之,日中近而日出入遠,何以驗之?以植竿于屋下,夫屋高三丈,竿于屋棟之下,正而樹之,上扣棟,下抵地,是以屋棟去地三丈。
如旁邪倚之,則竿末旁跌,不得扣棟,是為去地過三丈也。
日中時,日正在天上,猶竿之正樹去地三丈也。
日出入,邪在人旁,猶竿之旁跌去地過三丈也。
夫如是,日中為近,出入為遠,可知明矣。
試複以屋中堂而坐一人,一人行于屋上,其行中屋之時,正在坐人之上,是為屋上之人,與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。
如屋上人在東危若西危上,其與屋下坐人相去過三丈矣。
日中時猶人正在屋上矣,其始出與入,猶人在東危與西危也。
日中,去人近,故溫,日出入,遠,故寒。
然則日中時日小,其出入時大者,日中光明故小,其出入時光暗故大,猶晝日察火光小,夜察之火光大也。
既以火為效,又以星為驗,晝日星不見者,光耀滅之也,夜無光耀,星乃見。
夫日月,星之類也。
平旦、日入光銷,故視大也。
儒者論日旦出扶桑,暮入細柳。
扶桑,東方地;細柳,西方野也。
桑、柳,天地之際,日月常所出入之處。
問曰:歲二月八月時,日出正東,日入正西,可謂日出于扶桑,入于細柳。
今夏日長之時,日出于東北,入于西北;冬日短之時,日出東南,入于西南,冬與夏日之出入,在于四隅,扶桑、細柳,正在何所乎?所論之言,猶謂春秋,不謂冬與夏也。
如實論之,日不出于扶桑,入于細柳。
何以驗之?随天而轉,近則見,遠則不見。
當在扶桑、細柳之時,從扶桑、細柳之民,謂之日中之時,從扶桑、細柳察之,或時為日出入。
〔皆〕以其上者為中,旁則為旦夕,安得出于扶桑,入細柳?儒者論曰:“天左旋,日月之行,不系于天,各自旋轉”。
難之曰:使日月自行,不系于天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,當日月出時,當進而東旋,何還始西轉?系于天,随天四時轉行也。
其喻若蟻行于硙上,日月行遲天行疾,天持日月轉,故日月實東行而反西旋也。
或問:“日、月、天皆行,行度不同,三者舒疾,驗之人、物,〔何〕以〔為〕喻?”曰:天,日行一周。
日行一度二千裡,日晝行千裡,夜行千裡,〔骐骥〕晝日亦行千裡。
然則日行舒疾,與〔骐骥〕之步,相似類也。
月行十三度,十度二萬裡,三度六千裡,月一〔日〕〔一〕夜行二萬六千裡,與晨凫飛相類似也。
天行三百六十五度,積凡七十三萬裡也,其行甚疾,無以為驗,當與陶鈞之運,弩矢之流,相類似乎?天行已疾,去人高遠,視之若遲,蓋望遠物者,動若不動,行若不行。
何以驗之?乘船江海之中,順風而驅,近岸則行疾,遠岸則行遲,船行一實也,或疾或遲,遠近之視使之然也。
仰視天之運,不若〔骐骥〕負日而馳,〔比〕〔日〕暮,而日在其前,何則?〔骐骥〕近而日遠也。
遠則若遲,近則若疾,六萬裡之程,難以得運行之實也。
儒者說曰:“日行一度,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,天左行,日月右行,與天相迎。
”問:日月之行也,系着于天也,日月附天而行,不〔自〕行也。
何以言之?《易》曰:“日月星辰麗乎天,百果草木麗于土。
”麗者,附也。
附天所行,若人附地而圓行,其取喻若蟻行于上焉。
問曰:“何知不離天直自行也?”如日能直自行,當自東行,無為随天而西轉也。
月行與日同,亦皆附天。
何以驗之?驗之〔以〕雲。
雲不附天,常止于所處,使不附天,亦當自止其處。
由此言之,日行附天明矣。
問曰:“日,火也。
火在地不行,日在天,何以為行?”曰:附天之氣行,附地之氣不行。
火附地,地不行,故火不行。
難曰:“附地之氣不行
極東極西,亦如此焉。
皆以近者為高,遠者為下。
從北塞下,近仰視鬥極,且在人上。
匈奴之北,地之邊陲,北上視天,天複高北下南,日月之道,亦在其上。
立太山之上,太山高,去下十裡,太山下。
夫天之高下,猶人之察太山也。
平正,四方中央高下皆同,今望天之四邊若下者,非也,遠也。
非徒下,若合矣。
儒者或以旦暮日出入為近,日中為遠;或以日中為近,日出入為遠。
其以日出入為近,日中為遠者,見日出入時大,日中時小也。
察物近則大,遠則小,故日出入為近,日中為遠也。
其以日出入為遠,日中時為近者,見日中時溫,日出入時寒也。
夫火光近人則溫,遠人則寒,故以日中為近,日出入為遠也。
二論各有所見,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。
如實論之,日中近而日出入遠,何以驗之?以植竿于屋下,夫屋高三丈,竿于屋棟之下,正而樹之,上扣棟,下抵地,是以屋棟去地三丈。
如旁邪倚之,則竿末旁跌,不得扣棟,是為去地過三丈也。
日中時,日正在天上,猶竿之正樹去地三丈也。
日出入,邪在人旁,猶竿之旁跌去地過三丈也。
夫如是,日中為近,出入為遠,可知明矣。
試複以屋中堂而坐一人,一人行于屋上,其行中屋之時,正在坐人之上,是為屋上之人,與屋下坐人相去三丈矣。
如屋上人在東危若西危上,其與屋下坐人相去過三丈矣。
日中時猶人正在屋上矣,其始出與入,猶人在東危與西危也。
日中,去人近,故溫,日出入,遠,故寒。
然則日中時日小,其出入時大者,日中光明故小,其出入時光暗故大,猶晝日察火光小,夜察之火光大也。
既以火為效,又以星為驗,晝日星不見者,光耀滅之也,夜無光耀,星乃見。
夫日月,星之類也。
平旦、日入光銷,故視大也。
儒者論日旦出扶桑,暮入細柳。
扶桑,東方地;細柳,西方野也。
桑、柳,天地之際,日月常所出入之處。
問曰:歲二月八月時,日出正東,日入正西,可謂日出于扶桑,入于細柳。
今夏日長之時,日出于東北,入于西北;冬日短之時,日出東南,入于西南,冬與夏日之出入,在于四隅,扶桑、細柳,正在何所乎?所論之言,猶謂春秋,不謂冬與夏也。
如實論之,日不出于扶桑,入于細柳。
何以驗之?随天而轉,近則見,遠則不見。
當在扶桑、細柳之時,從扶桑、細柳之民,謂之日中之時,從扶桑、細柳察之,或時為日出入。
〔皆〕以其上者為中,旁則為旦夕,安得出于扶桑,入細柳?儒者論曰:“天左旋,日月之行,不系于天,各自旋轉”。
難之曰:使日月自行,不系于天,日行一度,月行十三度,當日月出時,當進而東旋,何還始西轉?系于天,随天四時轉行也。
其喻若蟻行于硙上,日月行遲天行疾,天持日月轉,故日月實東行而反西旋也。
或問:“日、月、天皆行,行度不同,三者舒疾,驗之人、物,〔何〕以〔為〕喻?”曰:天,日行一周。
日行一度二千裡,日晝行千裡,夜行千裡,〔骐骥〕晝日亦行千裡。
然則日行舒疾,與〔骐骥〕之步,相似類也。
月行十三度,十度二萬裡,三度六千裡,月一〔日〕〔一〕夜行二萬六千裡,與晨凫飛相類似也。
天行三百六十五度,積凡七十三萬裡也,其行甚疾,無以為驗,當與陶鈞之運,弩矢之流,相類似乎?天行已疾,去人高遠,視之若遲,蓋望遠物者,動若不動,行若不行。
何以驗之?乘船江海之中,順風而驅,近岸則行疾,遠岸則行遲,船行一實也,或疾或遲,遠近之視使之然也。
仰視天之運,不若〔骐骥〕負日而馳,〔比〕〔日〕暮,而日在其前,何則?〔骐骥〕近而日遠也。
遠則若遲,近則若疾,六萬裡之程,難以得運行之實也。
儒者說曰:“日行一度,天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,天左行,日月右行,與天相迎。
”問:日月之行也,系着于天也,日月附天而行,不〔自〕行也。
何以言之?《易》曰:“日月星辰麗乎天,百果草木麗于土。
”麗者,附也。
附天所行,若人附地而圓行,其取喻若蟻行于上焉。
問曰:“何知不離天直自行也?”如日能直自行,當自東行,無為随天而西轉也。
月行與日同,亦皆附天。
何以驗之?驗之〔以〕雲。
雲不附天,常止于所處,使不附天,亦當自止其處。
由此言之,日行附天明矣。
問曰:“日,火也。
火在地不行,日在天,何以為行?”曰:附天之氣行,附地之氣不行。
火附地,地不行,故火不行。
難曰:“附地之氣不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