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天篇第三十一
關燈
小
中
大
金石水土,莫不畢載,不言複有九州。
淮南王劉安,召術士伍被、左吳之輩,充滿宮殿,作道術之書,論天下之事。
《地形》之篇,道異類之物,外國之怪,列三十五國之異,不言更有九州。
鄒子行地不若禹、益,聞見不過被、吳,才非聖人,事非天授,安得此言?案禹之《山經》、淮南之《地形》,以察鄒子之書,虛妄之言也。
太史公曰:“《禹本紀》言河出昆侖,其高三千五百餘裡,日月所〔相〕辟隐為光明也,其上有玉泉、華池。
今自張骞使大夏之後,窮河源,惡睹《本紀》所謂昆侖者乎?故言九州山川,《尚書》近之矣。
至《禹本紀》、《山經》所有怪物,餘不敢言也。
”夫弗敢言者,謂之虛也。
昆侖之高,玉泉、華池,世所共聞,張骞親行無其實。
案《禹貢》,九州山川,怪奇之物、金玉之珍,莫不悉載,不言昆侖山上有玉泉、華池。
案太史公之言,《山經》、《禹紀》,虛妄之言。
凡事難知,是非難測。
極為天中,方今天下,在極之南,則天極北,必高多民。
《禹貢》“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”,此則天地之極際也。
日刺徑千裡,今從東海之上會,稽鄞、鄮,則察日之初出徑二尺,尚遠之驗也。
遠則東方之地尚多。
東方之地尚多,則天極之北,天地廣長,不複訾矣。
夫如是,鄒衍之言未可非,《禹紀》、《山海》、《淮南地形》未可信也。
鄒衍曰:“方今天下,在地東南,名赤縣神州。
”天極為天中,如方今天下,在地東南,視極當在西北。
今正在北,方今天下在極南也。
以極言之,不在東南,鄒衍之言非也。
如在東南,近日所出,日如出時,其光宜大。
今從東海上察日,及從流沙之地視日,小大同也。
相去萬裡,小大不變,方今天下,得地之廣,少矣。
雒陽,九州之中也,從雒陽北顧,極正在北。
東海之上,去雒陽三千裡,視極亦在北。
推此以度,從流沙之地視極,亦必複在北焉。
東海、流沙,九州東西之際也,相去萬裡,視極猶在北者,地小居狹,未能辟離極也。
日南之郡,去雒且萬裡。
徙民還者,問之,言日中之時,所居之地,未能在日南也。
度之複南萬裡,日在日〔南〕之南,是則去雒陽二萬裡,乃為日南也。
今從雒地察日之去遠近,非與極同也,極為遠也。
今欲北行三萬裡,未能至極下也。
假令之至,是則名為距極下也。
以至日南五萬裡,極北亦五萬裡也。
極北亦五萬裡,極東西亦皆五萬裡焉。
東西十萬,南北十萬,相承百萬裡。
鄒衍之言:“天地之間,有若天下者九。
”案周時九州,東西五千裡,南北亦五千裡。
五五二十五,一州者二萬五千裡。
天下若此九之,乘二萬五千裡。
二十二萬五千裡。
如鄒衍之書,若謂之多,計度驗實,反為少焉。
儒者曰:“天,氣也,故其去人不遠。
人有是非,陰為德害,天辄知之,又辄應之,近人之效也。
”如實論之,天,體,非氣也。
人生于天,何嫌天無氣?猶有體在上,與人相遠。
秘傳或言:天之離天下,六萬餘裡。
數家計之,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。
下有周度,高有裡數。
如天審氣,氣如雲煙,安得裡度?又以二十八宿效之,二十八宿為日月舍,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。
郵亭着地,亦如星舍着天也。
案附書者,天有形體,所據不虛。
〔由〕此考之,則無恍惚,明矣。
淮南王劉安,召術士伍被、左吳之輩,充滿宮殿,作道術之書,論天下之事。
《地形》之篇,道異類之物,外國之怪,列三十五國之異,不言更有九州。
鄒子行地不若禹、益,聞見不過被、吳,才非聖人,事非天授,安得此言?案禹之《山經》、淮南之《地形》,以察鄒子之書,虛妄之言也。
太史公曰:“《禹本紀》言河出昆侖,其高三千五百餘裡,日月所〔相〕辟隐為光明也,其上有玉泉、華池。
今自張骞使大夏之後,窮河源,惡睹《本紀》所謂昆侖者乎?故言九州山川,《尚書》近之矣。
至《禹本紀》、《山經》所有怪物,餘不敢言也。
”夫弗敢言者,謂之虛也。
昆侖之高,玉泉、華池,世所共聞,張骞親行無其實。
案《禹貢》,九州山川,怪奇之物、金玉之珍,莫不悉載,不言昆侖山上有玉泉、華池。
案太史公之言,《山經》、《禹紀》,虛妄之言。
凡事難知,是非難測。
極為天中,方今天下,在極之南,則天極北,必高多民。
《禹貢》“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”,此則天地之極際也。
日刺徑千裡,今從東海之上會,稽鄞、鄮,則察日之初出徑二尺,尚遠之驗也。
遠則東方之地尚多。
東方之地尚多,則天極之北,天地廣長,不複訾矣。
夫如是,鄒衍之言未可非,《禹紀》、《山海》、《淮南地形》未可信也。
鄒衍曰:“方今天下,在地東南,名赤縣神州。
”天極為天中,如方今天下,在地東南,視極當在西北。
今正在北,方今天下在極南也。
以極言之,不在東南,鄒衍之言非也。
如在東南,近日所出,日如出時,其光宜大。
今從東海上察日,及從流沙之地視日,小大同也。
相去萬裡,小大不變,方今天下,得地之廣,少矣。
雒陽,九州之中也,從雒陽北顧,極正在北。
東海之上,去雒陽三千裡,視極亦在北。
推此以度,從流沙之地視極,亦必複在北焉。
東海、流沙,九州東西之際也,相去萬裡,視極猶在北者,地小居狹,未能辟離極也。
日南之郡,去雒且萬裡。
徙民還者,問之,言日中之時,所居之地,未能在日南也。
度之複南萬裡,日在日〔南〕之南,是則去雒陽二萬裡,乃為日南也。
今從雒地察日之去遠近,非與極同也,極為遠也。
今欲北行三萬裡,未能至極下也。
假令之至,是則名為距極下也。
以至日南五萬裡,極北亦五萬裡也。
極北亦五萬裡,極東西亦皆五萬裡焉。
東西十萬,南北十萬,相承百萬裡。
鄒衍之言:“天地之間,有若天下者九。
”案周時九州,東西五千裡,南北亦五千裡。
五五二十五,一州者二萬五千裡。
天下若此九之,乘二萬五千裡。
二十二萬五千裡。
如鄒衍之書,若謂之多,計度驗實,反為少焉。
儒者曰:“天,氣也,故其去人不遠。
人有是非,陰為德害,天辄知之,又辄應之,近人之效也。
”如實論之,天,體,非氣也。
人生于天,何嫌天無氣?猶有體在上,與人相遠。
秘傳或言:天之離天下,六萬餘裡。
數家計之,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。
下有周度,高有裡數。
如天審氣,氣如雲煙,安得裡度?又以二十八宿效之,二十八宿為日月舍,猶地有郵亭為長吏廨矣。
郵亭着地,亦如星舍着天也。
案附書者,天有形體,所據不虛。
〔由〕此考之,則無恍惚,明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