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孔篇第二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曰:“倉禀實,知禮節;衣食足,知榮辱。
”讓生于有餘,争生于不足。
今言去食,信安得成?春秋之時,戰國饑餓,易子而食析,骸而炊,口饑不食,不暇顧恩義也。
夫父子之恩,信矣。
饑餓棄信,以子為食。
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,如何?夫去信存食,雖不欲信,信自生矣;去食存信,雖欲為信,信不立矣。
子适衛,冉子仆,子曰:“庶矣哉!”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。
”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
”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,教子貢去食而存信。
食與富何别?信與教何異?二子殊教,所尚不同,孔子為國,意何定哉?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,孔子曰:“夫子何為乎?”對曰:“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
”使者出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“非之也。
說《論語》者,曰:“非之者,非其代人謙也。
” 夫孔子之問使者曰:“夫子何為”,問所治為,非問操行也。
如孔子之問也,使者宜對曰“夫子為某事,治某政”,今反言“欲寡其過而未能也”,何以知其對失指,孔子非之也?且實孔子何以非使者?非其代人謙之乎?其非乎對失指也?所非猶有一實,不明其過,而徒雲“使乎使乎!”後世疑惑,不知使者所以為過。
韓子曰:“書約則弟子辨。
”孔子之言“使乎”,何其約也? 或曰:“《春秋》之義也,為賢者諱。
蘧伯玉賢,故諱其使者。
”夫欲知其子視其友,欲知其君,視其所使。
伯玉不賢,故所使過也。
《春秋》之義,為賢者諱,亦貶纖介之惡。
今不非而諱,貶纖介安所施哉?使孔子為伯玉諱,宜默而已。
揚言曰“使乎!使乎!”,時人皆知孔子之非也。
出言如此,何益于諱? 佛肸召,子欲往。
子路不說,曰:“昔者,由也聞諸夫子曰:‘親于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
’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如之何?”子曰:“有是〔言〕也。
不曰堅乎?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?涅而不淄。
吾豈匏瓜也哉,焉能系而不食也? “子路引孔子往時所言以非孔子也。
往前孔子出此言,欲令弟子法而行之,子路引之以谏,孔子曉之,不曰“前言戲”,若非而不可行,而曰“有是言”者,審有當行之也。
“不曰堅乎?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?涅而不淄”,孔子言此言者,能解子路難乎?“親于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”,解之,宜〔曰〕:佛肸未為不善,尚猶可入。
而曰“堅磨而不磷,白涅而不淄”。
如孔子之言,有堅白之行者可以入之,君子之行軟而易污邪,何以獨不入也?孔子不飲盜泉之水,曾子不入勝母之闾,避惡去污,不以義恥辱名也。
盜泉、勝母有空名,而孔、曾恥之;佛肸有惡實,而子欲往。
不飲盜泉是,則欲對佛肸非矣。
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雲”,枉道食篡畔之祿,所謂“浮雲”者非也?或:“權時欲行道也即權時行道,子路難之,當雲“行道”,不〔當〕言食。
有權時以行道,無權時以求食。
“吾豈匏瓜也哉,焉能系而不食”?自比以匏瓜者,言人當仕而食祿。
我非匏瓜系而不食,非子路也。
孔子之言,不解子路之難。
子路難孔子,豈孔子不當仕也哉?當擇善國而入之也。
孔子自比匏瓜,孔子欲安食也。
且孔之言,何其鄙也!何彼仕為食哉?君子不宜言也。
匏瓜系而不食,亦系而不仕等也。
距子路可雲:“吾豈匏瓜也哉,系而不仕也”?今吾“系而不食”,孔子之仕,不為行道,徒求食也。
人之仕也,主貪祿也。
禮義之言,為行道也。
猶人之娶也,主為欲也,禮義之言,為供親也。
仕而直言食,娶可直言欲乎?孔子之言,解情而無依違之意,不假義理之名,是則俗人,非君子也。
儒者說孔子周流應聘不濟,闵道不行,失孔子情矣。
公山弗擾以費畔,召,子欲往。
子路曰:“未如也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?”子曰:“夫召我者,而豈徒哉?如用我,吾其為東周乎。
” 為東周,欲行道也。
公山、佛肸俱畔者,行道于公山,求食于佛肸,孔子之言無定趨也。
言無定趨,則行無常務矣。
周流不用,豈獨有以乎?陽貨欲見之,不見;呼之仕,不仕,何其清也?公山、佛肸召之欲往,何其濁也?公山不擾與陽虎俱畔,執季桓子,二人同惡,呼召禮等。
獨對公山,不見陽虎,豈公山尚可,陽虎不可乎?子路難公山之〔召〕,孔子宜解以尚及佛肸未甚惡之狀也。
”讓生于有餘,争生于不足。
今言去食,信安得成?春秋之時,戰國饑餓,易子而食析,骸而炊,口饑不食,不暇顧恩義也。
夫父子之恩,信矣。
饑餓棄信,以子為食。
孔子教子貢去食存信,如何?夫去信存食,雖不欲信,信自生矣;去食存信,雖欲為信,信不立矣。
子适衛,冉子仆,子曰:“庶矣哉!”曰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。
”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
”語冉子先富而後教之,教子貢去食而存信。
食與富何别?信與教何異?二子殊教,所尚不同,孔子為國,意何定哉?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,孔子曰:“夫子何為乎?”對曰:“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
”使者出,孔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“非之也。
說《論語》者,曰:“非之者,非其代人謙也。
” 夫孔子之問使者曰:“夫子何為”,問所治為,非問操行也。
如孔子之問也,使者宜對曰“夫子為某事,治某政”,今反言“欲寡其過而未能也”,何以知其對失指,孔子非之也?且實孔子何以非使者?非其代人謙之乎?其非乎對失指也?所非猶有一實,不明其過,而徒雲“使乎使乎!”後世疑惑,不知使者所以為過。
韓子曰:“書約則弟子辨。
”孔子之言“使乎”,何其約也? 或曰:“《春秋》之義也,為賢者諱。
蘧伯玉賢,故諱其使者。
”夫欲知其子視其友,欲知其君,視其所使。
伯玉不賢,故所使過也。
《春秋》之義,為賢者諱,亦貶纖介之惡。
今不非而諱,貶纖介安所施哉?使孔子為伯玉諱,宜默而已。
揚言曰“使乎!使乎!”,時人皆知孔子之非也。
出言如此,何益于諱? 佛肸召,子欲往。
子路不說,曰:“昔者,由也聞諸夫子曰:‘親于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
’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如之何?”子曰:“有是〔言〕也。
不曰堅乎?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?涅而不淄。
吾豈匏瓜也哉,焉能系而不食也? “子路引孔子往時所言以非孔子也。
往前孔子出此言,欲令弟子法而行之,子路引之以谏,孔子曉之,不曰“前言戲”,若非而不可行,而曰“有是言”者,審有當行之也。
“不曰堅乎?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?涅而不淄”,孔子言此言者,能解子路難乎?“親于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”,解之,宜〔曰〕:佛肸未為不善,尚猶可入。
而曰“堅磨而不磷,白涅而不淄”。
如孔子之言,有堅白之行者可以入之,君子之行軟而易污邪,何以獨不入也?孔子不飲盜泉之水,曾子不入勝母之闾,避惡去污,不以義恥辱名也。
盜泉、勝母有空名,而孔、曾恥之;佛肸有惡實,而子欲往。
不飲盜泉是,則欲對佛肸非矣。
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雲”,枉道食篡畔之祿,所謂“浮雲”者非也?或:“權時欲行道也即權時行道,子路難之,當雲“行道”,不〔當〕言食。
有權時以行道,無權時以求食。
“吾豈匏瓜也哉,焉能系而不食”?自比以匏瓜者,言人當仕而食祿。
我非匏瓜系而不食,非子路也。
孔子之言,不解子路之難。
子路難孔子,豈孔子不當仕也哉?當擇善國而入之也。
孔子自比匏瓜,孔子欲安食也。
且孔之言,何其鄙也!何彼仕為食哉?君子不宜言也。
匏瓜系而不食,亦系而不仕等也。
距子路可雲:“吾豈匏瓜也哉,系而不仕也”?今吾“系而不食”,孔子之仕,不為行道,徒求食也。
人之仕也,主貪祿也。
禮義之言,為行道也。
猶人之娶也,主為欲也,禮義之言,為供親也。
仕而直言食,娶可直言欲乎?孔子之言,解情而無依違之意,不假義理之名,是則俗人,非君子也。
儒者說孔子周流應聘不濟,闵道不行,失孔子情矣。
公山弗擾以費畔,召,子欲往。
子路曰:“未如也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?”子曰:“夫召我者,而豈徒哉?如用我,吾其為東周乎。
” 為東周,欲行道也。
公山、佛肸俱畔者,行道于公山,求食于佛肸,孔子之言無定趨也。
言無定趨,則行無常務矣。
周流不用,豈獨有以乎?陽貨欲見之,不見;呼之仕,不仕,何其清也?公山、佛肸召之欲往,何其濁也?公山不擾與陽虎俱畔,執季桓子,二人同惡,呼召禮等。
獨對公山,不見陽虎,豈公山尚可,陽虎不可乎?子路難公山之〔召〕,孔子宜解以尚及佛肸未甚惡之狀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