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增篇第二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傳語曰:聖人憂世,深思事勤,愁擾精神,感動形體,故稱“堯若臘,舜若腒,桀、纣之君,垂腴尺餘。
”夫言聖人憂世念人,身體赢惡,不能身體肥澤,可也;言堯、舜若臘與腒,桀、纣垂腴尺餘,增之也。
齊桓公雲:“寡人未得仲父極難,既得仲父甚易。
”桓公不及堯、舜,仲父不及禹、契,桓公猶易,堯、舜反難乎?以桓公得管仲易,知堯、舜得禹、契不難。
夫易則少憂,少憂則不愁,不愁則身體不癯。
舜承堯太平,堯、舜襲德。
功假荒服,堯尚有憂,舜安〔而〕無事。
故《經》曰:“上帝引逸”,謂虞舜也。
舜承安繼治,任賢使能,恭己無為而天下治。
故孔子曰:“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。
”夫不與尚謂之癯若腒,如德劣承衰,若孔子栖栖,周流應聘,身不得容,道不得行,可骨立〔皮〕附,僵仆道路乎?纣為長夜之飲,糟丘酒池,沉湎于酒,不舍晝夜,是必以病。
病則不甘飲食,不甘飲食,則肥腴不得至尺。
《經》曰:“惟湛樂是從,時亦罔有克壽。
”魏公子無忌為長夜之飲,困毒而死。
纣雖未死,宜赢癯矣。
然桀、纣同行則宜同病,言其腴垂過尺餘,非徒增之,又失其實矣。
傳語又稱:“纣力能索鐵伸鈎,撫梁易柱。
”言其多力也。
“蜚廉、惡來之徒,并幸受寵。
言好伎力之主緻伎力之士也。
或言武王伐纣,兵不血刃。
”夫以索鐵伸鈎之力,輔以蜚廉、惡來之徒,與周軍相當,武王德雖盛,不能奪纣素所厚之心;纣雖惡,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。
雖為武王所擒,時亦宜殺傷十百人。
今言“不血刃,”非纣多力之效,蜚廉、惡來助纣之驗也。
案武王之符瑞,不過高祖。
武王有白魚、赤烏之佑,高祖有斷大蛇、老妪哭于道之瑞。
武王有八百諸侯之助,高祖有天下義兵之佐。
武王之相,望羊而已;高祖之相,龍顔、隆準、項紫、美須髯,身有七十二黑子。
高祖又逃呂後于澤中,呂後辄見上有雲氣之驗,武王不聞有此。
夫相多于望羊,瑞明于魚烏,天下義兵并來會漢,助強于諸侯。
武王承纣,高祖襲秦,二世之惡,隆盛于纣,天下畔秦,宜多于殷。
案高祖伐秦,還破項羽,戰場流血,暴屍萬數,失軍亡衆,幾死一再,然後得天下,用兵苦,誅亂劇。
獨雲周兵不血刃,非其實也。
言其易,可也;言不血刃,增之也。
案周取殷之時,太公《陰謀》之書,食小兒丹,教雲亡殷,兵到牧野,晨舉脂燭。
察《武成》之篇,牧野之戰,血流浮杵,赤志千裡。
由此言之,周之取殷,與漢、秦一實也。
而雲取殷易,兵不血刃,美武王之德,增益其實也。
凡天下之事,不可增損,考察前後,效驗自列。
自列,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。
世稱纣力能索鐵伸鈎;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。
夫以索鐵伸鈎之力當人,則是孟贲、夏育之匹也;以不血刃之德取人,是則三皇、五帝之屬也。
以索鐵之力,不宜受服;以不血刃之德,不宜頓兵。
今稱纣力,則武王德貶;譽武王,則纣力少。
索鐵、不血刃,不得兩立;殷、周之稱,不得二全。
不得二全,則必一非。
孔子曰:“纣之不善,不若是之甚也。
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”孟子曰:“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耳。
以至仁伐不仁,如何其血之浮杵也?”若孔子言,殆〔且〕浮杵;若孟子之言,近不血刃。
浮杵過其實,不血刃亦失其正。
一聖一賢,共論一纣,輕重殊稱,多少異實。
纣之惡不若王莽。
纣殺比幹,莽鸩平帝;纣以嗣立,莽盜漢位。
殺主隆于誅臣,嗣立順于盜位,士衆所畔,宜甚于纣。
漢誅王莽,兵頓昆陽,死者萬數,軍至漸台,血流沒趾。
而獨謂周取天下,兵不血刃,非其實也。
傳語曰:“文王飲酒千鐘,孔子百觚。
”欲言聖人德盛,能以德将酒也。
如一坐千鐘百觚,此酒徒,非聖人也。
飲酒有法,胸腹小大,與人均等。
飲酒用千鐘,用肴宜盡百牛,百觚則宜用十羊。
夫以千鐘百牛、百觚十羊言之,文王之身如防風之君,孔子之體如長狄之人,乃能堪之。
案文王、孔子之體,不能及防風、長狄,以短小之身,飲食衆多,是缺文王之廣,貶孔子之崇也。
案《酒诰》之篇,“朝夕曰祀茲酒”,此言文王戒慎酒也。
朝夕戒慎,則民化之。
外出戒慎之教,内飲酒盡千鐘,導民率下,何以緻化?承纣疾惡,何以自别?且千鐘之效,百觚之驗,何所用哉?使文王、孔子因祭用酒乎?則受福胙不能厭飽。
因飨射之用酒乎,飨射飲酒,自有禮法。
如私燕賞賜飲酒乎?則賞賜飲酒,宜與下齊。
賜尊者之前,三觞而退,過于三觞,醉酗生亂。
文王、孔子,率禮之人也,賞赉左右,至于醉酗亂身:自用酒千
”夫言聖人憂世念人,身體赢惡,不能身體肥澤,可也;言堯、舜若臘與腒,桀、纣垂腴尺餘,增之也。
齊桓公雲:“寡人未得仲父極難,既得仲父甚易。
”桓公不及堯、舜,仲父不及禹、契,桓公猶易,堯、舜反難乎?以桓公得管仲易,知堯、舜得禹、契不難。
夫易則少憂,少憂則不愁,不愁則身體不癯。
舜承堯太平,堯、舜襲德。
功假荒服,堯尚有憂,舜安〔而〕無事。
故《經》曰:“上帝引逸”,謂虞舜也。
舜承安繼治,任賢使能,恭己無為而天下治。
故孔子曰:“巍巍乎!舜、禹之有天下而不與焉。
”夫不與尚謂之癯若腒,如德劣承衰,若孔子栖栖,周流應聘,身不得容,道不得行,可骨立〔皮〕附,僵仆道路乎?纣為長夜之飲,糟丘酒池,沉湎于酒,不舍晝夜,是必以病。
病則不甘飲食,不甘飲食,則肥腴不得至尺。
《經》曰:“惟湛樂是從,時亦罔有克壽。
”魏公子無忌為長夜之飲,困毒而死。
纣雖未死,宜赢癯矣。
然桀、纣同行則宜同病,言其腴垂過尺餘,非徒增之,又失其實矣。
傳語又稱:“纣力能索鐵伸鈎,撫梁易柱。
”言其多力也。
“蜚廉、惡來之徒,并幸受寵。
言好伎力之主緻伎力之士也。
或言武王伐纣,兵不血刃。
”夫以索鐵伸鈎之力,輔以蜚廉、惡來之徒,與周軍相當,武王德雖盛,不能奪纣素所厚之心;纣雖惡,亦不失所與同行之意。
雖為武王所擒,時亦宜殺傷十百人。
今言“不血刃,”非纣多力之效,蜚廉、惡來助纣之驗也。
案武王之符瑞,不過高祖。
武王有白魚、赤烏之佑,高祖有斷大蛇、老妪哭于道之瑞。
武王有八百諸侯之助,高祖有天下義兵之佐。
武王之相,望羊而已;高祖之相,龍顔、隆準、項紫、美須髯,身有七十二黑子。
高祖又逃呂後于澤中,呂後辄見上有雲氣之驗,武王不聞有此。
夫相多于望羊,瑞明于魚烏,天下義兵并來會漢,助強于諸侯。
武王承纣,高祖襲秦,二世之惡,隆盛于纣,天下畔秦,宜多于殷。
案高祖伐秦,還破項羽,戰場流血,暴屍萬數,失軍亡衆,幾死一再,然後得天下,用兵苦,誅亂劇。
獨雲周兵不血刃,非其實也。
言其易,可也;言不血刃,增之也。
案周取殷之時,太公《陰謀》之書,食小兒丹,教雲亡殷,兵到牧野,晨舉脂燭。
察《武成》之篇,牧野之戰,血流浮杵,赤志千裡。
由此言之,周之取殷,與漢、秦一實也。
而雲取殷易,兵不血刃,美武王之德,增益其實也。
凡天下之事,不可增損,考察前後,效驗自列。
自列,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。
世稱纣力能索鐵伸鈎;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。
夫以索鐵伸鈎之力當人,則是孟贲、夏育之匹也;以不血刃之德取人,是則三皇、五帝之屬也。
以索鐵之力,不宜受服;以不血刃之德,不宜頓兵。
今稱纣力,則武王德貶;譽武王,則纣力少。
索鐵、不血刃,不得兩立;殷、周之稱,不得二全。
不得二全,則必一非。
孔子曰:“纣之不善,不若是之甚也。
是以君子惡居下流,天下之惡皆歸焉。
”孟子曰:“吾于《武成》,取二三策耳。
以至仁伐不仁,如何其血之浮杵也?”若孔子言,殆〔且〕浮杵;若孟子之言,近不血刃。
浮杵過其實,不血刃亦失其正。
一聖一賢,共論一纣,輕重殊稱,多少異實。
纣之惡不若王莽。
纣殺比幹,莽鸩平帝;纣以嗣立,莽盜漢位。
殺主隆于誅臣,嗣立順于盜位,士衆所畔,宜甚于纣。
漢誅王莽,兵頓昆陽,死者萬數,軍至漸台,血流沒趾。
而獨謂周取天下,兵不血刃,非其實也。
傳語曰:“文王飲酒千鐘,孔子百觚。
”欲言聖人德盛,能以德将酒也。
如一坐千鐘百觚,此酒徒,非聖人也。
飲酒有法,胸腹小大,與人均等。
飲酒用千鐘,用肴宜盡百牛,百觚則宜用十羊。
夫以千鐘百牛、百觚十羊言之,文王之身如防風之君,孔子之體如長狄之人,乃能堪之。
案文王、孔子之體,不能及防風、長狄,以短小之身,飲食衆多,是缺文王之廣,貶孔子之崇也。
案《酒诰》之篇,“朝夕曰祀茲酒”,此言文王戒慎酒也。
朝夕戒慎,則民化之。
外出戒慎之教,内飲酒盡千鐘,導民率下,何以緻化?承纣疾惡,何以自别?且千鐘之效,百觚之驗,何所用哉?使文王、孔子因祭用酒乎?則受福胙不能厭飽。
因飨射之用酒乎,飨射飲酒,自有禮法。
如私燕賞賜飲酒乎?則賞賜飲酒,宜與下齊。
賜尊者之前,三觞而退,過于三觞,醉酗生亂。
文王、孔子,率禮之人也,賞赉左右,至于醉酗亂身:自用酒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