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虛篇第二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盛夏之時,雷電擊折樹木,發壞室屋,俗謂天取龍,謂龍藏于樹木之中,匿于屋室之間也,雷電擊折樹木,發壞屋室,則龍見于外。
龍見,雷取以升天。
世無愚智賢不肖,皆謂之然。
如考實之,虛妄言也。
夫天之取龍何意邪?如以龍神為天使,猶賢臣為君使也,反報有時,無為取也。
如以龍遁逃不還,非神之行,天亦無用為也。
如龍之性當在天,在天上者固當生子,無為複在地。
如龍有升降,降龍生子于地,子長大,天取之,則世名雷電為天怒,取龍之子,無為怒也。
且龍之所居,常在水澤之中,不在木中屋間。
何以知之?叔向之母曰:“深山大澤,實生龍蛇。
“傳曰:“山緻其高,雲雨起焉。
水緻其深,蛟龍生焉。
”傳又言:“禹渡于江,黃龍負船。
”“荊次非渡淮,兩龍繞舟。
““東海之上,有□丘欣,勇而有力,出過神淵,使禦者飲馬,馬飲因沒。
欣怒,拔劍入淵追馬,見兩蛟方食其馬,手劍擊殺兩蛟。
”由是言之,蛟與龍常在淵水之中,不在木中屋間明矣。
在淵水之中,則魚鼈之類。
魚鼈之類,何為上天?天之取龍,何用為哉?如以天神乘龍而行,神恍惚無形,出入無間,無為乘龍也。
如仙人騎龍,天為仙者取龍,則仙人含天精氣,形輕飛騰,若鴻鹄之狀,無為騎龍也。
世稱黃帝騎龍升天,此言蓋虛,猶今謂天取龍也。
且世謂龍升天者,必謂神龍。
不神,不升天;升天,神之效也。
天地之性,人為貴,則龍賤矣。
貴者不神,賤者反神乎?如龍之性有神與不神,神者升天,不神者不能。
龜蛇亦有神與不神,神龜神蛇,複升天乎?且龍禀何氣而獨神?天有倉龍、白虎、硃鳥、玄武之象也,地亦有龍、虎、鳥、龜之物。
四星之精,降生四獸。
虎鳥與龜不神,龍何故獨神也?人為倮蟲之長,龍為鱗蟲之長。
俱為物長,謂龍升天,人複升天乎?龍與人同,獨謂能升天者,謂龍神也。
世或謂聖人神而先知,猶謂神龍能升天也。
因謂聖人先知之明,論龍之才,謂龍升天,故其宜也。
天地之間,恍惚無形,寒暑風雨之氣乃為神。
今龍有形,有形則行,行則食,食則物之性也。
天地之性,有形體之類,能行食之物,不得為神。
何以言之,龍有體也。
傳曰:“鱗蟲三百,龍為之長。
”龍為鱗蟲之長,安得無體?何以言之,孔子曰:“龍食于清,遊于清。
龜食于清;遊于濁;魚食于濁,遊于濁。
丘上不及龍,下不為魚,中止其龜與!” 《山海經》言:四海之外,有乘龍蛇之人。
世俗畫龍之象,馬首蛇尾。
由此言之,馬、蛇之類也。
慎子曰:“蜚龍乘雲,騰蛇遊霧,雲罷雨霁,與蚓蟻同矣。
”韓子曰:“龍之為蟲也,鳴可狎而騎也。
然喉下有逆鱗尺餘,人或嬰之,必殺人矣。
”比之為蚓蟻,又言蟲可狎而騎,蛇、馬之類明矣。
傳曰:“纣作象箸而箕子泣。
”泣之者,痛其極也。
夫有象箸,必有玉杯。
玉杯所盈,象箸所挾,則必龍肝豹胎。
夫龍肝可食,其龍難得。
難得則愁下,愁下則禍生,故從而痛之。
如龍神,其身不可得殺,其肝何可得食?禽獸肝胎非一,稱龍肝豹胎者,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。
春秋之時,龍見于绛郊。
魏獻子問于蔡墨曰:“吾聞之,蟲莫智于龍,以其不生得也。
謂之智,信乎?”對曰:“人實不知,非龍實智。
古者畜龍,故國有豢龍氏,有禦龍氏。
“獻子曰:“是二者,
龍見,雷取以升天。
世無愚智賢不肖,皆謂之然。
如考實之,虛妄言也。
夫天之取龍何意邪?如以龍神為天使,猶賢臣為君使也,反報有時,無為取也。
如以龍遁逃不還,非神之行,天亦無用為也。
如龍之性當在天,在天上者固當生子,無為複在地。
如龍有升降,降龍生子于地,子長大,天取之,則世名雷電為天怒,取龍之子,無為怒也。
且龍之所居,常在水澤之中,不在木中屋間。
何以知之?叔向之母曰:“深山大澤,實生龍蛇。
“傳曰:“山緻其高,雲雨起焉。
水緻其深,蛟龍生焉。
”傳又言:“禹渡于江,黃龍負船。
”“荊次非渡淮,兩龍繞舟。
““東海之上,有□丘欣,勇而有力,出過神淵,使禦者飲馬,馬飲因沒。
欣怒,拔劍入淵追馬,見兩蛟方食其馬,手劍擊殺兩蛟。
”由是言之,蛟與龍常在淵水之中,不在木中屋間明矣。
在淵水之中,則魚鼈之類。
魚鼈之類,何為上天?天之取龍,何用為哉?如以天神乘龍而行,神恍惚無形,出入無間,無為乘龍也。
如仙人騎龍,天為仙者取龍,則仙人含天精氣,形輕飛騰,若鴻鹄之狀,無為騎龍也。
世稱黃帝騎龍升天,此言蓋虛,猶今謂天取龍也。
且世謂龍升天者,必謂神龍。
不神,不升天;升天,神之效也。
天地之性,人為貴,則龍賤矣。
貴者不神,賤者反神乎?如龍之性有神與不神,神者升天,不神者不能。
龜蛇亦有神與不神,神龜神蛇,複升天乎?且龍禀何氣而獨神?天有倉龍、白虎、硃鳥、玄武之象也,地亦有龍、虎、鳥、龜之物。
四星之精,降生四獸。
虎鳥與龜不神,龍何故獨神也?人為倮蟲之長,龍為鱗蟲之長。
俱為物長,謂龍升天,人複升天乎?龍與人同,獨謂能升天者,謂龍神也。
世或謂聖人神而先知,猶謂神龍能升天也。
因謂聖人先知之明,論龍之才,謂龍升天,故其宜也。
天地之間,恍惚無形,寒暑風雨之氣乃為神。
今龍有形,有形則行,行則食,食則物之性也。
天地之性,有形體之類,能行食之物,不得為神。
何以言之,龍有體也。
傳曰:“鱗蟲三百,龍為之長。
”龍為鱗蟲之長,安得無體?何以言之,孔子曰:“龍食于清,遊于清。
龜食于清;遊于濁;魚食于濁,遊于濁。
丘上不及龍,下不為魚,中止其龜與!” 《山海經》言:四海之外,有乘龍蛇之人。
世俗畫龍之象,馬首蛇尾。
由此言之,馬、蛇之類也。
慎子曰:“蜚龍乘雲,騰蛇遊霧,雲罷雨霁,與蚓蟻同矣。
”韓子曰:“龍之為蟲也,鳴可狎而騎也。
然喉下有逆鱗尺餘,人或嬰之,必殺人矣。
”比之為蚓蟻,又言蟲可狎而騎,蛇、馬之類明矣。
傳曰:“纣作象箸而箕子泣。
”泣之者,痛其極也。
夫有象箸,必有玉杯。
玉杯所盈,象箸所挾,則必龍肝豹胎。
夫龍肝可食,其龍難得。
難得則愁下,愁下則禍生,故從而痛之。
如龍神,其身不可得殺,其肝何可得食?禽獸肝胎非一,稱龍肝豹胎者,人得食而知其味美也。
春秋之時,龍見于绛郊。
魏獻子問于蔡墨曰:“吾聞之,蟲莫智于龍,以其不生得也。
謂之智,信乎?”對曰:“人實不知,非龍實智。
古者畜龍,故國有豢龍氏,有禦龍氏。
“獻子曰:“是二者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