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虛篇第二十
關燈
小
中
大
毋乘城。
軍罷圍解,父子俱視。
此修善積行神報之效也。
曰:此虛言也。
夫宋人父子修善如此,神報之,何必使之先盲後視哉?不盲常視,不能護乎?此神不能護不盲之人,則亦不能以盲護人矣。
使宋、楚之君合戰頓兵,流血僵屍,戰夫禽獲,死亡不還。
以盲之故,得脫不行,可謂神報之矣。
今宋、楚相攻,兩軍未合,華元、子反結言而退,二軍之衆,并全而歸,兵矢之刃無頓用者。
雖有乘城之役,無死亡之患。
為善人報者,為乘城之間乎?使時不盲,亦猶不死。
盲與不盲,俱得脫免,神使之盲,何益于善!當宋國乏糧之時也,盲人之家,豈獨富哉?俱與乘城之家易子骸,反以窮厄獨盲無見,則神報佑人,失善惡之實也。
宋人父子前偶自以風寒發盲,圍解之後,盲偶自愈。
世見父子修善,又用二白犢祭,宋、楚相攻獨不乘城,圍解之後父子皆視,則謂修善之報、獲鬼神之佑矣。
楚相孫叔敖為兒之時,見兩頭蛇,殺而埋之,歸,對其母泣。
母問其故,對曰:“我聞見兩頭蛇死。
向者,出見兩頭蛇,恐去母死,是以泣也。
”其母日:“今蛇何在?”對日:“我恐後人見之,即殺而埋之。
”其母日:“吾聞有陰德者,天必報之。
汝必不死,天必報汝。
”叔敖竟不死,遂為楚相。
埋一蛇,獲二佑,天報善明矣。
曰:此虛言矣。
夫見兩頭蛇辄死者,俗言也;有陰德天報之福者,俗議也。
叔敖信俗言而埋蛇,其母信俗議而必報,是謂死生無命,在一蛇之死。
齊孟嘗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,其父田嬰讓其母曰:“何故舉之?”曰:“君所以不舉五月子,何也?”嬰曰:“五月子長與戶同,殺其父母。
”曰:“人命在天乎?在戶乎?如在天,君何憂也;如在戶,則宜高其戶耳,誰而及之者!”後文長與一戶同,而嬰不死。
是則五月舉子之忌,無效驗也。
夫惡見兩頭蛇,猶五月舉子也。
五月舉子,其父不死,則知見兩頭蛇者,無殃禍也。
由此言之,見兩頭蛇自不死,非埋之故也。
埋一蛇,獲二福,如埋十蛇,得幾佑乎?埋蛇惡人複見,叔敖賢也。
賢者之行,豈徒埋蛇一事哉?前埋蛇之時,多所行矣。
禀天善性,動有賢行。
賢行之人,宜見吉物,無為乃見殺人之蛇。
豈叔敖未見蛇之時有惡,天欲殺之,見其埋蛇,除其過,天活之哉?石生而堅,蘭生而香。
如謂叔敖之賢在埋蛇之時,非生而禀之也。
儒家之徒董無心,墨家之役纏子,相見講道。
纏子稱墨家佑鬼神,是引秦穆公有明德,上帝賜之十九年,纏子難以堯、舜不賜年,桀、纣不夭死。
堯、舜、桀、纣猶為尚遠,且近難以秦穆公、晉文公。
夫谥者,行之迹也,迹生時行,以為死谥。
穆者誤亂之名,文者德惠之表。
有誤亂之行,天賜之年;有德惠之操,天奪其命乎?案穆公之霸,不過晉文;晉文之谥,美于穆公。
天不加晉文以命,獨賜穆公以年,是天報誤亂,與“穆公”同也。
天下善人寡,惡人衆。
善人順道,惡人違天。
然夫惡人之命不短,善人之年不長。
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載之壽,惡人為殇子惡死,何哉?
軍罷圍解,父子俱視。
此修善積行神報之效也。
曰:此虛言也。
夫宋人父子修善如此,神報之,何必使之先盲後視哉?不盲常視,不能護乎?此神不能護不盲之人,則亦不能以盲護人矣。
使宋、楚之君合戰頓兵,流血僵屍,戰夫禽獲,死亡不還。
以盲之故,得脫不行,可謂神報之矣。
今宋、楚相攻,兩軍未合,華元、子反結言而退,二軍之衆,并全而歸,兵矢之刃無頓用者。
雖有乘城之役,無死亡之患。
為善人報者,為乘城之間乎?使時不盲,亦猶不死。
盲與不盲,俱得脫免,神使之盲,何益于善!當宋國乏糧之時也,盲人之家,豈獨富哉?俱與乘城之家易子骸,反以窮厄獨盲無見,則神報佑人,失善惡之實也。
宋人父子前偶自以風寒發盲,圍解之後,盲偶自愈。
世見父子修善,又用二白犢祭,宋、楚相攻獨不乘城,圍解之後父子皆視,則謂修善之報、獲鬼神之佑矣。
楚相孫叔敖為兒之時,見兩頭蛇,殺而埋之,歸,對其母泣。
母問其故,對曰:“我聞見兩頭蛇死。
向者,出見兩頭蛇,恐去母死,是以泣也。
”其母日:“今蛇何在?”對日:“我恐後人見之,即殺而埋之。
”其母日:“吾聞有陰德者,天必報之。
汝必不死,天必報汝。
”叔敖竟不死,遂為楚相。
埋一蛇,獲二佑,天報善明矣。
曰:此虛言矣。
夫見兩頭蛇辄死者,俗言也;有陰德天報之福者,俗議也。
叔敖信俗言而埋蛇,其母信俗議而必報,是謂死生無命,在一蛇之死。
齊孟嘗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,其父田嬰讓其母曰:“何故舉之?”曰:“君所以不舉五月子,何也?”嬰曰:“五月子長與戶同,殺其父母。
”曰:“人命在天乎?在戶乎?如在天,君何憂也;如在戶,則宜高其戶耳,誰而及之者!”後文長與一戶同,而嬰不死。
是則五月舉子之忌,無效驗也。
夫惡見兩頭蛇,猶五月舉子也。
五月舉子,其父不死,則知見兩頭蛇者,無殃禍也。
由此言之,見兩頭蛇自不死,非埋之故也。
埋一蛇,獲二福,如埋十蛇,得幾佑乎?埋蛇惡人複見,叔敖賢也。
賢者之行,豈徒埋蛇一事哉?前埋蛇之時,多所行矣。
禀天善性,動有賢行。
賢行之人,宜見吉物,無為乃見殺人之蛇。
豈叔敖未見蛇之時有惡,天欲殺之,見其埋蛇,除其過,天活之哉?石生而堅,蘭生而香。
如謂叔敖之賢在埋蛇之時,非生而禀之也。
儒家之徒董無心,墨家之役纏子,相見講道。
纏子稱墨家佑鬼神,是引秦穆公有明德,上帝賜之十九年,纏子難以堯、舜不賜年,桀、纣不夭死。
堯、舜、桀、纣猶為尚遠,且近難以秦穆公、晉文公。
夫谥者,行之迹也,迹生時行,以為死谥。
穆者誤亂之名,文者德惠之表。
有誤亂之行,天賜之年;有德惠之操,天奪其命乎?案穆公之霸,不過晉文;晉文之谥,美于穆公。
天不加晉文以命,獨賜穆公以年,是天報誤亂,與“穆公”同也。
天下善人寡,惡人衆。
善人順道,惡人違天。
然夫惡人之命不短,善人之年不長。
天不命善人常享一百載之壽,惡人為殇子惡死,何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