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虛篇第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也。
今谷非氣所生,須土以成。
雖雲怪變,怪變因類。
生地之物,更從天集,生天之物,可從地出乎?地之有萬物,猶天之有列星也。
星不更生于地,谷何獨生于天乎?傳書又言:伯益作井,龍登玄雲,神栖昆侖。
言龍井有害,故龍神為變也。
夫言龍登玄雲,實也。
言神栖昆侖,又言為作井之故,龍登神去,虛也。
夫作井而飲,耕田而食,同一實也。
伯益作井,緻有變動。
始為耕耘者,何故無變?神農之桡木為耒,教民耕耨,民始食谷,谷始播種。
耕土以為田,鑿地以為井。
井出水以救渴,田出谷以拯饑,天地鬼神所欲為也,龍何故登玄雲?神何故栖昆侖?夫龍之登玄雲,古今有之,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。
方今盛夏,雷雨時至,龍多登雲。
雲龍相應,龍乘雲雨而行,物類相緻,非有為也。
堯時,五十之民,擊壤于塗。
觀者曰:“大哉,堯之德也!”擊壤者曰:“吾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鑿井而飲,耕田而食。
堯何等力?”堯時已有井矣。
唐、虞之時,豢龍、禦龍,龍常在朝。
夏末政衰,龍乃隐伏。
非益鑿井,龍登雲也。
所謂神者,何神也?百神皆是。
百神何故惡人為井?使神與人同,則亦宜有飲之欲。
有飲之欲,憎井而去,非其實也。
夫益殆之鑿井,龍不為鑿井登雲,神不栖于昆侖,傳書意妄,造生之也。
傳書言:梁山崩,壅河三日不流,晉君憂之。
晉伯宗以辇者之言,令景公素缟而哭之,河水為之流通。
此虛言也。
夫山崩壅河,猶人之有癰腫,血脈不通也。
治癰腫者,可複以素服哭泣之聲治乎?堯之時,洪水滔天,懷山襄陵。
帝堯籲嗟,博求賢者。
水變甚于河壅,堯憂深于景公,不聞以素缟哭泣之聲能厭勝之。
堯無賢人若辇者之術乎?将洪水變大,不可以聲服除也?如素缟而哭,悔過自責也,堯、禹之治水以力役,不自責。
梁山,堯時山也;所壅之河,堯時河也。
山崩河壅,天雨水踴,二者之變無以殊也。
堯、禹治洪水以力役,辇者治壅河用自責。
變同而治異,人鈞而應殊,殆非賢聖變複之實也。
凡變複之道,所以能相感動者,以物類也。
有寒則複之以溫,溫複解之以寒。
故以龍緻雨,以刑逐〔景〕,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。
山崩壅河,素缟哭之,于道何意乎?此或時何壅之時,山初崩,土積聚,水未盛。
三日之後,水盛土散,稍壞沮矣。
壞沮水流,竟注東去。
遭伯宗得辇者之言,因素缟而哭,哭之因流,流時謂之河變,起此而複,其實非也。
何以驗之?使山恆自崩乎,素缟哭無益也。
使其天變應之,宜改政治。
素缟而哭,何政所改而天變複乎? 傳書言:曾子之孝,與母同氣。
曾子出薪于野,有客至而欲去,曾母曰:“願留,參方到。
”即以右手扼其左臂。
曾子左臂立痛,即馳至問母:“臂何故痛?”母曰:“今者客來欲去,吾扼臂以呼汝耳。
”蓋以至孝,與父母同氣,體有疾病,精神辄感。
曰:此虛也。
夫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乃謂德化至天地。
俗人緣此而說,言孝悌之至,精氣相動。
如曾母臂痛,曾子臂亦辄痛,曾母病,曾子亦病〔乎〕?曾母死,曾子辄死乎?考事,曾母先死,曾子不死矣。
此精氣能小相動,不能大相感也。
世稱申喜夜聞其母歌,心動,開關問歌者為誰,果其母。
蓋聞母聲,聲音相感,心悲意動,開關而問,蓋其實也。
今曾母在家,曾子在野,不聞号呼之聲,母小扼臂,安能動子?疑世人頌成,聞曾子之孝天下少雙,則為空生母扼臂之說也。
世稱:南陽卓公為缑氏令,蝗不入界。
蓋以賢明至誠,災蟲不入其縣也。
此又虛也。
夫賢明至誠之化,通于同類,能相知心,然後慕服。
蝗蟲,閩虻之類也,何知何見而能知卓公之化?使賢者處深野之中,閩虻能不入其舍乎?閩虻不能避賢者之舍,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縣?如謂蝗蟲變與閩虻異,夫寒溫亦災變也,使一郡皆寒,賢者長一縣,一縣之界能獨溫乎?夫寒溫不能避賢者之縣,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界?夫如是,蝗蟲适不入界,卓公賢名稱于世,世則謂之能卻蝗蟲矣。
何以驗之?夫蝗之集于野,非能普博盡蔽地也,往往積聚多少有處。
非所積之地,則盜跖所居;所少之野,則伯夷所處也。
集過有多少,不能盡蔽覆也。
夫集地有多少,則其過縣有留去矣。
多少不可以驗善惡;有無安可以明賢不肖也?蓋時蝗自過,不謂賢人界不入明矣。
今谷非氣所生,須土以成。
雖雲怪變,怪變因類。
生地之物,更從天集,生天之物,可從地出乎?地之有萬物,猶天之有列星也。
星不更生于地,谷何獨生于天乎?傳書又言:伯益作井,龍登玄雲,神栖昆侖。
言龍井有害,故龍神為變也。
夫言龍登玄雲,實也。
言神栖昆侖,又言為作井之故,龍登神去,虛也。
夫作井而飲,耕田而食,同一實也。
伯益作井,緻有變動。
始為耕耘者,何故無變?神農之桡木為耒,教民耕耨,民始食谷,谷始播種。
耕土以為田,鑿地以為井。
井出水以救渴,田出谷以拯饑,天地鬼神所欲為也,龍何故登玄雲?神何故栖昆侖?夫龍之登玄雲,古今有之,非始益作井而乃登也。
方今盛夏,雷雨時至,龍多登雲。
雲龍相應,龍乘雲雨而行,物類相緻,非有為也。
堯時,五十之民,擊壤于塗。
觀者曰:“大哉,堯之德也!”擊壤者曰:“吾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,鑿井而飲,耕田而食。
堯何等力?”堯時已有井矣。
唐、虞之時,豢龍、禦龍,龍常在朝。
夏末政衰,龍乃隐伏。
非益鑿井,龍登雲也。
所謂神者,何神也?百神皆是。
百神何故惡人為井?使神與人同,則亦宜有飲之欲。
有飲之欲,憎井而去,非其實也。
夫益殆之鑿井,龍不為鑿井登雲,神不栖于昆侖,傳書意妄,造生之也。
傳書言:梁山崩,壅河三日不流,晉君憂之。
晉伯宗以辇者之言,令景公素缟而哭之,河水為之流通。
此虛言也。
夫山崩壅河,猶人之有癰腫,血脈不通也。
治癰腫者,可複以素服哭泣之聲治乎?堯之時,洪水滔天,懷山襄陵。
帝堯籲嗟,博求賢者。
水變甚于河壅,堯憂深于景公,不聞以素缟哭泣之聲能厭勝之。
堯無賢人若辇者之術乎?将洪水變大,不可以聲服除也?如素缟而哭,悔過自責也,堯、禹之治水以力役,不自責。
梁山,堯時山也;所壅之河,堯時河也。
山崩河壅,天雨水踴,二者之變無以殊也。
堯、禹治洪水以力役,辇者治壅河用自責。
變同而治異,人鈞而應殊,殆非賢聖變複之實也。
凡變複之道,所以能相感動者,以物類也。
有寒則複之以溫,溫複解之以寒。
故以龍緻雨,以刑逐〔景〕,皆緣五行之氣用相感勝之。
山崩壅河,素缟哭之,于道何意乎?此或時何壅之時,山初崩,土積聚,水未盛。
三日之後,水盛土散,稍壞沮矣。
壞沮水流,竟注東去。
遭伯宗得辇者之言,因素缟而哭,哭之因流,流時謂之河變,起此而複,其實非也。
何以驗之?使山恆自崩乎,素缟哭無益也。
使其天變應之,宜改政治。
素缟而哭,何政所改而天變複乎? 傳書言:曾子之孝,與母同氣。
曾子出薪于野,有客至而欲去,曾母曰:“願留,參方到。
”即以右手扼其左臂。
曾子左臂立痛,即馳至問母:“臂何故痛?”母曰:“今者客來欲去,吾扼臂以呼汝耳。
”蓋以至孝,與父母同氣,體有疾病,精神辄感。
曰:此虛也。
夫孝悌之至,通于神明,乃謂德化至天地。
俗人緣此而說,言孝悌之至,精氣相動。
如曾母臂痛,曾子臂亦辄痛,曾母病,曾子亦病〔乎〕?曾母死,曾子辄死乎?考事,曾母先死,曾子不死矣。
此精氣能小相動,不能大相感也。
世稱申喜夜聞其母歌,心動,開關問歌者為誰,果其母。
蓋聞母聲,聲音相感,心悲意動,開關而問,蓋其實也。
今曾母在家,曾子在野,不聞号呼之聲,母小扼臂,安能動子?疑世人頌成,聞曾子之孝天下少雙,則為空生母扼臂之說也。
世稱:南陽卓公為缑氏令,蝗不入界。
蓋以賢明至誠,災蟲不入其縣也。
此又虛也。
夫賢明至誠之化,通于同類,能相知心,然後慕服。
蝗蟲,閩虻之類也,何知何見而能知卓公之化?使賢者處深野之中,閩虻能不入其舍乎?閩虻不能避賢者之舍,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縣?如謂蝗蟲變與閩虻異,夫寒溫亦災變也,使一郡皆寒,賢者長一縣,一縣之界能獨溫乎?夫寒溫不能避賢者之縣,蝗蟲何能不入卓公之界?夫如是,蝗蟲适不入界,卓公賢名稱于世,世則謂之能卻蝗蟲矣。
何以驗之?夫蝗之集于野,非能普博盡蔽地也,往往積聚多少有處。
非所積之地,則盜跖所居;所少之野,則伯夷所處也。
集過有多少,不能盡蔽覆也。
夫集地有多少,則其過縣有留去矣。
多少不可以驗善惡;有無安可以明賢不肖也?蓋時蝗自過,不謂賢人界不入明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