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虛篇第十六

關燈
世信虛妄之書,以為載于竹帛上者,皆賢聖所傳,無不然之事,故信而是之,諷而讀之;睹真是之傳,與虛妄之書相違,則并謂短書不可信用。

    夫幽冥之實尚可知,沈隐之情尚可定,顯文露書,是非易見,籠總并傳,非實事,用精不專,無思于事也。

     夫世間傳書諸子之語,多欲立奇造異,作驚目之論,以駭世俗之人;為谲詭之書,以着殊異之名。

    傳書言:延陵季子出遊,見路有遺金。

    當夏五月,有披裘而薪者,季子呼薪者曰:“取彼地金來。

    ”薪者投鐮于地,瞋目拂手而言曰:“何子居之高,視之下,儀貌之壯,語言之野也!吾當夏五月,披裘而薪,豈取金者哉?”季子謝之,請問姓字。

    薪者曰:“子皮相之士也!何足語姓字!”遂去不顧。

    世以為然,殆虛言也。

    夫季子恥吳之亂,吳欲共立以為主,終不肯受,去之延陵,終身不還,廉讓之行,終始若一。

    許由讓天下,不嫌貪封侯。

    伯夷委國饑死,不嫌貪刀鈎。

    廉讓之行,大可以況小,小難以況大。

    季子能讓吳位,何嫌貪地遺金?季子使于上國,道過徐。

    徐君好其寶劍,未之即予。

    還而徐君死,解劍帶冢樹而去。

    廉讓之 心,恥負其前志也。

    季子不負死者,棄其寶劍,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?季子未去吳乎?公子也;已去吳乎,延陵君也。

    公子與君,出有前後,車有附從,不能空行于塗,明矣。

    既不恥取金,何難使左右?而煩披裘者?世稱柳下惠之行,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潔也。

    賢者同操,故千歲交志。

    置季子于冥昧之處,尚不取金,況以白日,前後備具,取金于路,非季子之操也。

    或時季子實見遺金,憐披裘薪者,欲以益之;或時言取彼地金,欲以予薪者,不自取也。

    世俗傳言,則言季子取遺金也。

     傳書或言:顔淵與孔子俱上魯太山,孔子東南望,吳阊門外有系白馬,引顔淵指以示之曰:“若見吳昌門乎?”顔淵曰:“見之。

    ”孔子曰:“門外何有?”曰“有如系練之狀。

    ”孔子撫其目而正之,因與俱下。

    下而顔淵發白齒落,遂以病死。

    蓋以精神不能若孔子,強力自極,精華竭盡,故早夭死。

    世俗聞之,皆以為然。

    如實論之,殆虛言也。

    案《論語》之文,不見此言。

    考《六經》之傳,亦無此語。

    夫顔淵能見千裡之外,與聖人同,孔子、諸子,何諱不言?蓋人目之所見,不過十裡。

    過此不見,非所明察,遠也。

    傳曰:“太山之高巍然,去之百裡,不見垂,遠也。

    ”案魯去吳,千有餘裡,使離硃望之,終不能見,況使顔淵,何能審之?如才庶幾者,明目異于人,則世宜稱亞聖,不宜言離硃。

    人目之視也,物大者易察,小者難審。

    使顔淵處昌門之外,望太山之形,終不能見。

    況從太山之上,察白馬之色,色不能見,明矣。

    非顔淵不能見,孔子亦不能見也。

    何以驗之?耳目之用,均也。

    目不能見百裡,則耳亦不能聞也。

    陸賈曰:“離婁之明,不能察帷薄之内;師曠之聰,不能聞百裡之外。

    ”昌門之與太山,非直帷薄之内、百裡之外也。

     秦武王與孟說舉鼎不任,絕脈而死。

    舉鼎用力,力由筋脈,筋脈不堪,絕傷而死,道理宜也。

    今顔淵用目望遠,望遠目睛不任,宜盲眇,發白齒落,非其緻也。

    發白齒落,用精于學,勤力不休,氣力竭盡,故至于死。

    伯奇放流,首發早白。

    《詩》雲:“惟憂用老。

    ”伯奇用憂,而顔淵用睛,暫望倉卒,安能緻此? 儒書言:舜葬于蒼梧、禹葬于會稽者,巡狩年老,道死邊土。

    聖人以天下為家,不别遠近,不殊内外,故遂止葬。

    夫言舜、禹,實也;言其巡狩,虛也。

    舜之與堯,俱帝者也,共五千裡之境,同四海之内;二帝之道,相因不殊。

    《堯典》之篇,舜巡狩東至岱宗,南至霍山,西至太華,北至恆山。

    以為四嶽者,四方之中,諸侯之來,并會嶽下,幽深遠近,無不見者,聖人舉事,求其宜适也。

    禹王如舜,事無所改,巡狩所至,以複如舜。

    舜至蒼梧,禹到會稽,非其實也。

    實舜、禹之時,鴻水未治,堯傳于舜,舜受為帝,與禹分部,行治鴻水。

    堯崩之後,舜老,亦以傳于禹。

    舜南治水,死于蒼梧;禹東治水,死于會嵇。

    賢聖家天下,故因葬焉。

    吳君高說:會稽本山名,夏禹巡守,會計于此山,因以名郡,故曰會稽。

    夫言因山名郡可也,言禹巡狩會計于此山,虛也。

    巡狩本不至會稽,安得會計于此山?宜聽君高之說,誠會稽為會計,禹到南方,何所會計?如禹始東死于會稽,舜亦巡狩,至于蒼梧,安所會計?百王治定則出巡,巡則辄會計,是則四方之山皆會計也。

    百王太平,升封太山。

    太山之上,封可見者七十有二,紛綸湮滅者,不可勝數。

    如審帝王巡狩辄會計,會計之地如太山封者,四方宜多。

    夫郡國成名,猶萬物之名,不可說也。

    獨為會稽立欤?周時舊名吳、越也,為吳、越立名,從何往哉?六國立名,狀當如何?天下郡國且百餘,縣邑出萬,鄉亭聚裡,皆有号名,賢聖之才莫能說。

    君高能說會稽,不能辨定方名。

    會計之說,未可從也。

    巡狩考正法度,禹時吳為裸國,斷發文身,考之無用,會計如何? 傳書言:舜葬于蒼梧,象為之耕;禹葬會稽,鳥為之田。

    蓋以聖德所緻,天使鳥獸報佑之也。

    世莫不然。

    考實之,殆虛言也。

    夫舜、禹之德不能過堯,堯葬于冀州,或言葬于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