率性篇第八
關燈
小
中
大
丙午日中之時,消煉五石,鑄以為器,磨曆生光,仰以向日,則火來至。
此真取火之道也。
今妄取刀劍月,摩拭朗白,仰以向日,亦得火焉。
夫月非陽遂也,所以耐取火者,摩拭之所緻也。
今夫性惡之人,使與性善者同類乎?可率勉之令其為善;使之異類乎,亦可令與道人之所鑄玉、随侯之所作珠、人之所摩刀劍月焉,教導以學,漸漬以德,亦将日有仁義之操。
黃帝與炎帝争為天子,教熊罴貔虎以戰于阪泉之野,三戰得志,炎帝敗績。
堯以天下讓舜,鲧為諸侯,欲得三公,而堯不聽,怒其猛獸,欲以為亂,比獸之角可以為城,舉尾以為旌,奮心盛氣,阻戰為強。
夫禽獸與人殊形,猶可命戰,況人同類乎?推此以論,“百獸率舞”,“潭魚出聽”,“六馬仰秣”,不複疑矣。
異類以殊為同,同類以鈞為異,所由不在于物,在于人也。
凡含血氣者,教之所以異化也。
三苗之民,或賢或不肖,堯、舜齊之,恩教加也。
楚、越之人,處莊、嶽之間,經曆歲月,變為舒緩,風俗移也。
故曰:“齊舒緩,秦慢易,楚促急,燕戆投”。
以莊、嶽言之,四國之民,更相出入,久居單處,性必變易。
夫性惡者,心比木石。
木石猶為人用,況非木石!在君子之迹,庶幾可見。
有癡狂之疾,歌啼于路,不曉東西,不睹燥濕,不覺疾病,不知饑飽,性已毀傷,不可如何。
前無所觀,卻無所畏也。
是故王法不廢學校之官,不除獄理之吏,欲令凡衆見禮儀之教。
學校勉其前,法禁防其後,使丹硃之志亦将可勉。
何以驗之?三軍之士,非能制也,勇将率勉,視死如歸。
且阖廬嘗試其士于五湖之側,皆加刃于肩,血流至地。
句踐亦試其士于寝宮之庭,赴火死者,不可勝數。
夫刃火,非人性之所貪也,二主激率,念不顧生。
是故軍之法輕刺血。
孟贲勇也,聞軍令懼。
是故叔孫通制定禮儀,拔劍争功之臣,奉禮拜伏,初驕倨而後遜順,教威德,變易性也。
不患性惡,患其不服聖教,自遇而以生禍也。
豆麥之種,與稻梁殊,然食能去饑。
小人君子,禀性異類乎?譬諸五谷皆為用,實不異而效殊者,禀氣有厚泊,故性有善惡也。
殘則受仁之氣泊,而怒則禀勇渥也。
仁泊則戾而少愈,勇渥則猛而無義,而又和氣不足,喜怒失時,計慮輕愚。
妄行之人,罪故為惡。
人受五常,含五髒,皆具于身。
禀之泊少,故其操行不及善人,猶或厚或泊也。
非厚與泊殊其釀也,曲孽多少使之然也。
是故酒之泊厚,同一曲孽;人之善惡,共一元氣,氣有少多,鼓性有賢愚。
西門豹急,佩韋以自緩;董安于緩,帶弦以自促。
急之與緩,俱失中和,然而韋弦附身,成為完具之人。
能納韋弦之教,補接不足,則豹、安于之名可得參也。
貧劣宅屋不具牆壁宇達,人指訾之。
如财貨富愈,起屋築牆,以自蔽鄣,為之具宅,人弗複非。
魏之行田百畝,邺獨二百,西門豹灌以漳水,成為膏腴,則畝收一锺。
夫人之質猶邺田,道教猶漳水也。
患不能化,不患人性之難率也。
雒陽城中之道無水,水工激上洛中之水,日夜馳流,水工之功也。
由此言之,迫近君子,而仁義之道數加于身,孟母之徙宅,蓋得其驗。
人間之水污濁,在野外者清潔,俱為一水,源從天涯,或濁或清,所在之勢使之然也。
南越王趙他,本漢賢人也,化南夷之俗,背畔王制,椎髻箕坐,好之若性。
陸賈說以漢德,懼以聖威,蹶然起坐,心覺改悔,奉制稱蕃,其于椎髻箕坐也,惡之若性。
前則若彼,後則若此。
由此言之,亦在于教,不獨在性也。
此真取火之道也。
今妄取刀劍月,摩拭朗白,仰以向日,亦得火焉。
夫月非陽遂也,所以耐取火者,摩拭之所緻也。
今夫性惡之人,使與性善者同類乎?可率勉之令其為善;使之異類乎,亦可令與道人之所鑄玉、随侯之所作珠、人之所摩刀劍月焉,教導以學,漸漬以德,亦将日有仁義之操。
黃帝與炎帝争為天子,教熊罴貔虎以戰于阪泉之野,三戰得志,炎帝敗績。
堯以天下讓舜,鲧為諸侯,欲得三公,而堯不聽,怒其猛獸,欲以為亂,比獸之角可以為城,舉尾以為旌,奮心盛氣,阻戰為強。
夫禽獸與人殊形,猶可命戰,況人同類乎?推此以論,“百獸率舞”,“潭魚出聽”,“六馬仰秣”,不複疑矣。
異類以殊為同,同類以鈞為異,所由不在于物,在于人也。
凡含血氣者,教之所以異化也。
三苗之民,或賢或不肖,堯、舜齊之,恩教加也。
楚、越之人,處莊、嶽之間,經曆歲月,變為舒緩,風俗移也。
故曰:“齊舒緩,秦慢易,楚促急,燕戆投”。
以莊、嶽言之,四國之民,更相出入,久居單處,性必變易。
夫性惡者,心比木石。
木石猶為人用,況非木石!在君子之迹,庶幾可見。
有癡狂之疾,歌啼于路,不曉東西,不睹燥濕,不覺疾病,不知饑飽,性已毀傷,不可如何。
前無所觀,卻無所畏也。
是故王法不廢學校之官,不除獄理之吏,欲令凡衆見禮儀之教。
學校勉其前,法禁防其後,使丹硃之志亦将可勉。
何以驗之?三軍之士,非能制也,勇将率勉,視死如歸。
且阖廬嘗試其士于五湖之側,皆加刃于肩,血流至地。
句踐亦試其士于寝宮之庭,赴火死者,不可勝數。
夫刃火,非人性之所貪也,二主激率,念不顧生。
是故軍之法輕刺血。
孟贲勇也,聞軍令懼。
是故叔孫通制定禮儀,拔劍争功之臣,奉禮拜伏,初驕倨而後遜順,教威德,變易性也。
不患性惡,患其不服聖教,自遇而以生禍也。
豆麥之種,與稻梁殊,然食能去饑。
小人君子,禀性異類乎?譬諸五谷皆為用,實不異而效殊者,禀氣有厚泊,故性有善惡也。
殘則受仁之氣泊,而怒則禀勇渥也。
仁泊則戾而少愈,勇渥則猛而無義,而又和氣不足,喜怒失時,計慮輕愚。
妄行之人,罪故為惡。
人受五常,含五髒,皆具于身。
禀之泊少,故其操行不及善人,猶或厚或泊也。
非厚與泊殊其釀也,曲孽多少使之然也。
是故酒之泊厚,同一曲孽;人之善惡,共一元氣,氣有少多,鼓性有賢愚。
西門豹急,佩韋以自緩;董安于緩,帶弦以自促。
急之與緩,俱失中和,然而韋弦附身,成為完具之人。
能納韋弦之教,補接不足,則豹、安于之名可得參也。
貧劣宅屋不具牆壁宇達,人指訾之。
如财貨富愈,起屋築牆,以自蔽鄣,為之具宅,人弗複非。
魏之行田百畝,邺獨二百,西門豹灌以漳水,成為膏腴,則畝收一锺。
夫人之質猶邺田,道教猶漳水也。
患不能化,不患人性之難率也。
雒陽城中之道無水,水工激上洛中之水,日夜馳流,水工之功也。
由此言之,迫近君子,而仁義之道數加于身,孟母之徙宅,蓋得其驗。
人間之水污濁,在野外者清潔,俱為一水,源從天涯,或濁或清,所在之勢使之然也。
南越王趙他,本漢賢人也,化南夷之俗,背畔王制,椎髻箕坐,好之若性。
陸賈說以漢德,懼以聖威,蹶然起坐,心覺改悔,奉制稱蕃,其于椎髻箕坐也,惡之若性。
前則若彼,後則若此。
由此言之,亦在于教,不獨在性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