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張第十九
關燈
小
中
大
此篇皆記弟子之言,而子夏為多,子貢次之。
蓋孔門自顔子以下,穎悟莫若子貢;自曾子以下,笃實無若子夏。
故特記之詳焉。
凡二十五章。
子張曰:“士見危緻命,見得思義,祭思敬,喪思哀,其可已矣。
”緻命,謂委緻其命,猶言授命也。
四者立身之大節,一有不至,則餘無足觀。
故言士能如此,則庶乎其可矣。
子張曰:“執德不弘,信道不笃,焉能為有?焉能為亡?”焉,于虔反。
亡,讀作無,下同。
有所得而守之太狹,則德孤;有所聞而信之不笃,則道廢。
焉能為有無,猶言不足為輕重。
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。
子張曰:“子夏雲何?”對曰:“子夏曰:‘可者與之,其不可者拒之。
’”子張曰:“異乎吾所聞:君子尊賢而容衆,嘉善而矜不能。
我之大賢與,于人何所不容?我之不賢與,人将拒我,如之何其拒人也?”賢與之與,平聲。
子夏之言迫狹,子張譏之是也。
但其所言亦有過高之病。
蓋大賢雖無所不容,然大故亦所當絕;不賢固不可以拒人,然損友亦所當遠。
學者不可不察。
子夏曰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;緻遠恐泥,是以君子不為也。
”泥,去聲。
小道,如農圃醫蔔之屬。
泥,不通也。
楊氏曰:“百家衆技,猶耳目鼻口,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。
非無可觀也,緻遠則泥矣,故君子不為也。
” 子夏曰:“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也已矣。
”亡,讀作無。
好,去聲。
○亡,無也。
謂己之所未有。
尹氏曰:“好學者日新而不失。
” 子夏曰:“博學而笃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
”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,未及乎力行而為仁也。
然從事于此,則心不外馳,而所存自熟,故曰仁在其中矣。
程子曰:“博學而笃志,切問而近思,何以言仁在其中矣?學者要思得之。
了此,便是徹上徹下之道。
”又曰:“學不博則不能守約,志不笃則不能力行。
切問近思在己者,則仁在其中矣。
”又曰:“近思者以類而推。
”蘇氏曰:“博學而志不笃,則大而無成;泛問遠思,則勞而無功。
” 子夏曰: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緻其道。
”肆,謂官府造作之處。
緻,極也。
工不居肆,則遷于異物而業不精。
君子不學,則奪于外誘而志不笃。
尹氏曰:“學所以緻其道也。
百工居肆,必務成其事。
君子之于學,可不知所務哉?”愚按:二說相須,其義始備。
子夏曰:“小人之過也必文。
”文,去聲。
文,飾之也。
小人憚于改過,而不憚于自欺,故必文以重其過。
子夏曰:“君子有三變:望之俨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厲。
”俨然者,貌之莊。
溫者,色之和。
厲者,辭之确。
程子曰:“他人俨然則不溫,溫則不厲,惟孔子全之。
”謝氏曰:“此非有意于變,蓋并行而不相悖也,如良玉溫潤而栗然。
” 子夏曰:“君子信而後勞其民,未信則以為厲己也;信而後谏,未信則以為謗己也。
”信,謂誠意恻怛而人信之也。
厲,猶病也。
事上使下,皆必誠意交孚,而後可以有為。
子夏曰:“大德不踰閑,小德出入可也。
”大德、小德,猶言大節、小節。
閑,闌也,所以止物之出入。
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,則小節雖或未盡合理,亦無害也。
吳氏曰:“此章之言,不能無弊。
學者詳之。
” 子遊曰:“子夏之門人小子,當灑掃、應對、進退,則可矣。
抑末也,本之則無。
如之何?”灑,色賣反。
掃,素報反。
子遊譏子夏弟子,于威儀容節之間則可矣。
然此小學之末耳,推其本,如大學正心誠意之事,則無有。
子夏聞之曰:“噫!言遊過矣!君子之道,孰先傳焉?孰後倦焉?譬諸草木,區以别矣。
君子之道,焉可誣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聖人乎!”别,必列反。
焉,于虔反。
倦,如誨人不倦之倦。
區,猶類也。
言君子之道,非以其末為先而傳之,非以其本為後而倦教。
但學者所至,自有淺深,如草木之有大小,其類固有别矣。
若不量其淺深,不問其生熟,而概以高且遠者強而語之,則是誣之而已。
君子之道,豈可如此?若夫始終本末一以貫之,則惟聖人為然,豈可責之門人小子乎?程子曰:“君子教人有序,先傳以小者近者,而後教以大者遠者。
非先傳以近小,而後不教以遠大也。
”又曰:“灑掃應對,便是形而上者,理無大小故也。
故君子隻在慎獨。
”又曰:“聖人之道,更無精粗。
從灑掃應對,與精義入神貫通隻一理。
雖灑掃應對,隻看所以然如何。
”又曰:“凡物有本末,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。
灑掃應對是其然,必有所以然。
”又曰:“自灑掃應對上,便可到聖
蓋孔門自顔子以下,穎悟莫若子貢;自曾子以下,笃實無若子夏。
故特記之詳焉。
凡二十五章。
子張曰:“士見危緻命,見得思義,祭思敬,喪思哀,其可已矣。
”緻命,謂委緻其命,猶言授命也。
四者立身之大節,一有不至,則餘無足觀。
故言士能如此,則庶乎其可矣。
子張曰:“執德不弘,信道不笃,焉能為有?焉能為亡?”焉,于虔反。
亡,讀作無,下同。
有所得而守之太狹,則德孤;有所聞而信之不笃,則道廢。
焉能為有無,猶言不足為輕重。
子夏之門人問交于子張。
子張曰:“子夏雲何?”對曰:“子夏曰:‘可者與之,其不可者拒之。
’”子張曰:“異乎吾所聞:君子尊賢而容衆,嘉善而矜不能。
我之大賢與,于人何所不容?我之不賢與,人将拒我,如之何其拒人也?”賢與之與,平聲。
子夏之言迫狹,子張譏之是也。
但其所言亦有過高之病。
蓋大賢雖無所不容,然大故亦所當絕;不賢固不可以拒人,然損友亦所當遠。
學者不可不察。
子夏曰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;緻遠恐泥,是以君子不為也。
”泥,去聲。
小道,如農圃醫蔔之屬。
泥,不通也。
楊氏曰:“百家衆技,猶耳目鼻口,皆有所明而不能相通。
非無可觀也,緻遠則泥矣,故君子不為也。
” 子夏曰:“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,可謂好學也已矣。
”亡,讀作無。
好,去聲。
○亡,無也。
謂己之所未有。
尹氏曰:“好學者日新而不失。
” 子夏曰:“博學而笃志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
”四者皆學問思辨之事耳,未及乎力行而為仁也。
然從事于此,則心不外馳,而所存自熟,故曰仁在其中矣。
程子曰:“博學而笃志,切問而近思,何以言仁在其中矣?學者要思得之。
了此,便是徹上徹下之道。
”又曰:“學不博則不能守約,志不笃則不能力行。
切問近思在己者,則仁在其中矣。
”又曰:“近思者以類而推。
”蘇氏曰:“博學而志不笃,則大而無成;泛問遠思,則勞而無功。
” 子夏曰:“百工居肆以成其事,君子學以緻其道。
”肆,謂官府造作之處。
緻,極也。
工不居肆,則遷于異物而業不精。
君子不學,則奪于外誘而志不笃。
尹氏曰:“學所以緻其道也。
百工居肆,必務成其事。
君子之于學,可不知所務哉?”愚按:二說相須,其義始備。
子夏曰:“小人之過也必文。
”文,去聲。
文,飾之也。
小人憚于改過,而不憚于自欺,故必文以重其過。
子夏曰:“君子有三變:望之俨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厲。
”俨然者,貌之莊。
溫者,色之和。
厲者,辭之确。
程子曰:“他人俨然則不溫,溫則不厲,惟孔子全之。
”謝氏曰:“此非有意于變,蓋并行而不相悖也,如良玉溫潤而栗然。
” 子夏曰:“君子信而後勞其民,未信則以為厲己也;信而後谏,未信則以為謗己也。
”信,謂誠意恻怛而人信之也。
厲,猶病也。
事上使下,皆必誠意交孚,而後可以有為。
子夏曰:“大德不踰閑,小德出入可也。
”大德、小德,猶言大節、小節。
閑,闌也,所以止物之出入。
言人能先立乎其大者,則小節雖或未盡合理,亦無害也。
吳氏曰:“此章之言,不能無弊。
學者詳之。
” 子遊曰:“子夏之門人小子,當灑掃、應對、進退,則可矣。
抑末也,本之則無。
如之何?”灑,色賣反。
掃,素報反。
子遊譏子夏弟子,于威儀容節之間則可矣。
然此小學之末耳,推其本,如大學正心誠意之事,則無有。
子夏聞之曰:“噫!言遊過矣!君子之道,孰先傳焉?孰後倦焉?譬諸草木,區以别矣。
君子之道,焉可誣也?有始有卒者,其惟聖人乎!”别,必列反。
焉,于虔反。
倦,如誨人不倦之倦。
區,猶類也。
言君子之道,非以其末為先而傳之,非以其本為後而倦教。
但學者所至,自有淺深,如草木之有大小,其類固有别矣。
若不量其淺深,不問其生熟,而概以高且遠者強而語之,則是誣之而已。
君子之道,豈可如此?若夫始終本末一以貫之,則惟聖人為然,豈可責之門人小子乎?程子曰:“君子教人有序,先傳以小者近者,而後教以大者遠者。
非先傳以近小,而後不教以遠大也。
”又曰:“灑掃應對,便是形而上者,理無大小故也。
故君子隻在慎獨。
”又曰:“聖人之道,更無精粗。
從灑掃應對,與精義入神貫通隻一理。
雖灑掃應對,隻看所以然如何。
”又曰:“凡物有本末,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。
灑掃應對是其然,必有所以然。
”又曰:“自灑掃應對上,便可到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