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子第十八
關燈
小
中
大
此篇多記聖賢之出處,凡十一章。
微子去之,箕子為之奴,比幹谏而死。
微、箕,二國名。
子,爵也。
微子,纣庶兄。
箕子、比幹,纣諸父。
微子見纣無道,去之以存宗祀。
箕子、比幹皆谏,纣殺比幹,囚箕子以為奴,箕子因佯狂而受辱。
孔子曰:“殷有三仁焉。
”三人之行不同,而同出于至誠恻怛之意,故不咈乎愛之理,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。
楊氏曰:“此三人者,各得其本心,故同謂之仁。
” 柳下惠為士師,三黜。
人曰:“子未可以去乎?”曰:“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
”三,去聲。
焉,于虔反。
士師,獄官。
黜,退也。
柳下惠三黜不去,而其辭氣雍容如此,可謂和矣。
然其不能枉道之意,則有确乎其不可拔者。
是則所謂必以其道,而不自失焉者也。
○胡氏曰:“此必有孔子斷之之言而亡之矣。
” 齊景公待孔子,曰:“若季氏則吾不能,以季、孟之閑待之。
”曰:“吾老矣,不能用也。
”孔子行。
魯三卿,季氏最貴,孟氏為下卿。
孔子去之,事見世家。
然此言必非面語孔子,蓋自以告其臣,而孔子聞之爾。
程子曰:“季氏強臣,君待之之禮極隆,然非所以待孔子也。
以季、孟之閑待之,則禮亦至矣。
然複曰‘吾老矣不能用也’,故孔子去之。
蓋不系待之輕重,特以不用而去爾。
” 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
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
歸,如字,或作饋。
朝,音潮。
季桓子,魯大夫,名斯。
按史記,“定公十四年,孔子為魯司寇,攝行相事。
齊人懼,歸女樂以沮之”。
尹氏曰:“受女樂而怠于政事如此,其簡賢棄禮,不足與有為可知矣。
夫子所以行也,所謂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者與?”範氏曰:“此篇記仁賢之出處,而折中以聖人之行,所以明中庸之道也。
”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:“鳳兮!鳳兮!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來者猶可追。
已而,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接輿,楚人,佯狂辟世。
夫子時将适楚,故接輿歌而過其車前也。
鳳有道則見,無道則隐,接輿以比孔子,而譏其不能隐為德衰也。
來者可追,言及今尚可隐去。
已,止也。
而,語助辭。
殆,危也。
接輿蓋知尊孔子而趨不同者也。
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
趨而辟之,不得與之言。
辟,去聲。
孔子下車,蓋欲告之以出處之意。
接輿自以為是,故不欲聞而避之也。
長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過之,使子路問津焉。
沮,七餘反。
溺,乃曆反。
二人,隐者。
耦,并耕也。
時孔子自楚反乎蔡。
津,濟渡處。
長沮曰:“夫執輿者為誰?”子路曰:“為孔丘。
”曰:“是魯孔丘與?”曰:“是也。
”曰:“是知津矣。
”夫,音扶。
與,平聲。
執輿,執辔在車也。
蓋本子路禦而執辔,今下問津,故夫子代之也。
知津,言數周流,自知津處。
問于桀溺,桀溺曰:“子為誰?”曰:“為仲由。
”曰:“是魯孔丘之徒與?”對曰:“然。
”曰: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誰以易之?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,豈若從辟世之士哉?”耰而不辍。
徒與之與,平聲。
滔,吐刀反。
辟,去聲。
耰,音憂。
滔滔,流而不反之意。
以,猶與也。
言天下皆亂,将誰與變易之?而,汝也。
辟人,謂孔子。
辟世,桀溺自謂。
耰,覆種也。
亦不告以津處。
子路行以告。
夫子怃然曰:“鳥獸不可與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?天下有道,丘不與易也。
”怃,音武。
與,如字。
怃然,猶怅然,惜其不喻己意也。
言所當與同群者,斯人而已,豈可絕人逃世以為潔哉?天下若已平治,則我無用變易之。
正為天下無道,故欲以道易之耳。
程子曰:“聖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,故其言如此也。
”張子曰:“聖人之仁,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。
” 子路從而後,遇丈人,以杖荷莜。
子路問曰:“子見夫子乎?”丈人曰: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。
孰為夫子?”植其杖而芸。
莜,徒吊反。
植,音值。
丈人,亦隐者。
莜,竹器。
分,辨也。
五谷不分,猶言不辨菽麥爾,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。
植,立之也。
芸,去草也。
子路拱而立。
知其隐者,敬之也。
止子路宿,殺雞為黍而食之,見其二子焉。
食,音嗣。
見,賢遍反。
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
子曰:“隐者也。
”使子路反見之。
至則行矣。
孔子使子路反見之,蓋欲告之以君臣之義。
而丈人意子路必将複來,故先去之以滅其迹,亦接輿之意也。
子路曰:“不仕無義
微子去之,箕子為之奴,比幹谏而死。
微、箕,二國名。
子,爵也。
微子,纣庶兄。
箕子、比幹,纣諸父。
微子見纣無道,去之以存宗祀。
箕子、比幹皆谏,纣殺比幹,囚箕子以為奴,箕子因佯狂而受辱。
孔子曰:“殷有三仁焉。
”三人之行不同,而同出于至誠恻怛之意,故不咈乎愛之理,而有以全其心之德也。
楊氏曰:“此三人者,各得其本心,故同謂之仁。
” 柳下惠為士師,三黜。
人曰:“子未可以去乎?”曰:“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。
”三,去聲。
焉,于虔反。
士師,獄官。
黜,退也。
柳下惠三黜不去,而其辭氣雍容如此,可謂和矣。
然其不能枉道之意,則有确乎其不可拔者。
是則所謂必以其道,而不自失焉者也。
○胡氏曰:“此必有孔子斷之之言而亡之矣。
” 齊景公待孔子,曰:“若季氏則吾不能,以季、孟之閑待之。
”曰:“吾老矣,不能用也。
”孔子行。
魯三卿,季氏最貴,孟氏為下卿。
孔子去之,事見世家。
然此言必非面語孔子,蓋自以告其臣,而孔子聞之爾。
程子曰:“季氏強臣,君待之之禮極隆,然非所以待孔子也。
以季、孟之閑待之,則禮亦至矣。
然複曰‘吾老矣不能用也’,故孔子去之。
蓋不系待之輕重,特以不用而去爾。
” 齊人歸女樂,季桓子受之。
三日不朝,孔子行。
歸,如字,或作饋。
朝,音潮。
季桓子,魯大夫,名斯。
按史記,“定公十四年,孔子為魯司寇,攝行相事。
齊人懼,歸女樂以沮之”。
尹氏曰:“受女樂而怠于政事如此,其簡賢棄禮,不足與有為可知矣。
夫子所以行也,所謂見幾而作,不俟終日者與?”範氏曰:“此篇記仁賢之出處,而折中以聖人之行,所以明中庸之道也。
”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:“鳳兮!鳳兮!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來者猶可追。
已而,已而!今之從政者殆而!”接輿,楚人,佯狂辟世。
夫子時将适楚,故接輿歌而過其車前也。
鳳有道則見,無道則隐,接輿以比孔子,而譏其不能隐為德衰也。
來者可追,言及今尚可隐去。
已,止也。
而,語助辭。
殆,危也。
接輿蓋知尊孔子而趨不同者也。
孔子下,欲與之言。
趨而辟之,不得與之言。
辟,去聲。
孔子下車,蓋欲告之以出處之意。
接輿自以為是,故不欲聞而避之也。
長沮、桀溺耦而耕,孔子過之,使子路問津焉。
沮,七餘反。
溺,乃曆反。
二人,隐者。
耦,并耕也。
時孔子自楚反乎蔡。
津,濟渡處。
長沮曰:“夫執輿者為誰?”子路曰:“為孔丘。
”曰:“是魯孔丘與?”曰:“是也。
”曰:“是知津矣。
”夫,音扶。
與,平聲。
執輿,執辔在車也。
蓋本子路禦而執辔,今下問津,故夫子代之也。
知津,言數周流,自知津處。
問于桀溺,桀溺曰:“子為誰?”曰:“為仲由。
”曰:“是魯孔丘之徒與?”對曰:“然。
”曰: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,而誰以易之?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,豈若從辟世之士哉?”耰而不辍。
徒與之與,平聲。
滔,吐刀反。
辟,去聲。
耰,音憂。
滔滔,流而不反之意。
以,猶與也。
言天下皆亂,将誰與變易之?而,汝也。
辟人,謂孔子。
辟世,桀溺自謂。
耰,覆種也。
亦不告以津處。
子路行以告。
夫子怃然曰:“鳥獸不可與同群,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?天下有道,丘不與易也。
”怃,音武。
與,如字。
怃然,猶怅然,惜其不喻己意也。
言所當與同群者,斯人而已,豈可絕人逃世以為潔哉?天下若已平治,則我無用變易之。
正為天下無道,故欲以道易之耳。
程子曰:“聖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,故其言如此也。
”張子曰:“聖人之仁,不以無道必天下而棄之也。
” 子路從而後,遇丈人,以杖荷莜。
子路問曰:“子見夫子乎?”丈人曰:“四體不勤,五谷不分。
孰為夫子?”植其杖而芸。
莜,徒吊反。
植,音值。
丈人,亦隐者。
莜,竹器。
分,辨也。
五谷不分,猶言不辨菽麥爾,責其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。
植,立之也。
芸,去草也。
子路拱而立。
知其隐者,敬之也。
止子路宿,殺雞為黍而食之,見其二子焉。
食,音嗣。
見,賢遍反。
明日,子路行以告。
子曰:“隐者也。
”使子路反見之。
至則行矣。
孔子使子路反見之,蓋欲告之以君臣之義。
而丈人意子路必将複來,故先去之以滅其迹,亦接輿之意也。
子路曰:“不仕無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