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子第十八

關燈


    長幼之節,不可廢也;君臣之義,如之何其廢之?欲潔其身,而亂大倫。

    君子之仕也,行其義也。

    道之不行,已知之矣。

    ”長,上聲。

    子路述夫子之意如此。

    蓋丈人之接子路甚倨,而子路益恭,丈人因見其二子焉。

    則于長幼之節,固知其不可廢矣,故因其所明以曉之。

    倫,序也。

    人之大倫有五: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有别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是也。

    仕所以行君臣之義,故雖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廢。

    然謂之義,則事之可否,身之去就,亦自有不可苟者。

    是以雖不潔身以亂倫,亦非忘義以殉祿也。

    福州有國初時寫本,路下有“反子”二字,以此為子路反而夫子言之也。

    未知是否?○範氏曰:“隐者為高,故往而不反。

    仕者為通,故溺而不止。

    不與鳥獸同群,則決性命之情以饕富貴。

    此二者皆惑也,是以依乎中庸者為難。

    惟聖人不廢君臣之義,而必以其正,所以或出或處而終不離于道也。

    ” 逸民:伯夷、叔齊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張、柳下惠、少連。

    少,去聲,下同。

    逸,遺逸。

    民者,無位之稱。

    虞仲,即仲雍,與大伯同竄荊蠻者。

    夷逸、朱張,不見經傳。

    少連,東夷人。

    子曰: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,伯夷、叔齊與!”與,平聲。

     謂:“柳下惠、少連,降志辱身矣。

    言中倫,行中慮,其斯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中,去聲,下同。

    柳下惠事見上。

    倫,義理之次第也。

    慮,思慮也。

    中慮,言有意義合人心。

    少連事不可考。

    然記稱其“善居喪,三日不怠,三月不解。

    期悲哀,三年憂”。

    則行之中慮,亦可見矣。

    謂:“虞仲、夷逸,隐居放言。

    身中清,廢中權。

    仲雍居吳,斷發文身,裸以為飾。

    隐居獨善,合乎道之清。

    放言自廢,合乎道之權。

    我則異于是,無可無不可。

    ”孟子曰:“孔子可以仕則仕,可以止則止,可以久則久,可以速則速。

    ”所謂無可無不可也。

    謝氏曰“七人隐遯不污則同,其立心造行則異。

    伯夷、叔齊,天子不得臣,諸侯不得友,蓋已遯世離群矣,下聖人一等,此其最高與!柳下惠、少連,雖降志而不枉己,雖辱身而不求合,其心有不屑也。

    故言能中倫,行能中慮。

    虞仲、夷逸隐居放言,則言不合先王之法者多矣。

    然清而不污也,權而适宜也,與方外之士害義傷教而亂大倫者殊科。

    是以均謂之逸民。

    ”尹氏曰:“七人各守其一節,而孔子則無可無不可,此所以常适其可,而異于逸民之徒也。

    ”揚雄曰:“觀乎聖人則見賢人。

    是以孟子語夷,惠,亦必以孔子斷之。

    ” 大師摯适齊,大,音泰。

    大師,魯樂官之長。

    摯,其名也。

    亞飯幹适楚,三飯缭适蔡,四飯缺适秦。

    飯,扶晚反。

    缭,音了。

    亞飯以下,以樂侑食之官。

    幹、缭、缺,皆名也。

    鼓方叔入于河,鼓,擊鼓者。

    方叔,名。

    河,河内。

    播?武入于漢,?,徒刀反。

    播,搖也。

    ?,小鼓。

    兩旁有耳,持其柄而搖之,則旁耳還自擊。

    武,名也。

    漢,漢中。

    少師陽、擊磬襄入于海。

    少,去聲。

    少師,樂官之佐。

    陽、襄,二人名。

    襄即孔子所從學琴者。

    海,海島也。

    此記賢人之隐遯以附前章,然未必夫子之言也。

    末章放此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周衰樂廢,夫子自衛反魯,一嘗治之。

    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。

    及魯益衰,三桓僭妄,自大師以下,皆知散之四方,逾河蹈海以去亂。

    聖人俄頃之助,功化如此。

    如有用我,期月而可。

    豈虛語哉?” 周公謂魯公曰:“君子不施其親,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

    故舊無大故,則不棄也。

    無求備于一人。

    ”施,陸氏本作弛,詩紙反。

    福本同。

    魯公,周公子伯禽也。

    弛,遺棄也。

    以,用也。

    大臣非其人則去之,在其位則不可不用。

    大故,謂惡逆。

    李氏曰:“四者皆君子之事,忠厚之至也。

    ”胡氏曰:“此伯禽受封之國,周公訓戒之辭。

    魯人傳誦,久而不忘也。

    其或夫子嘗與門弟子言之欤? 周有八士:伯達、伯适、仲突、仲忽、叔夜、叔夏、季随、季騧。

    騧,烏瓜反。

    或曰“成王時人”,或曰“宣王時人”。

    蓋一母四乳而生八子也,然不可考矣。

    張子曰:“記善人之多也。

    ”愚按:此篇孔子于三仁、逸民、師摯、八士,既皆稱贊而品列之;于接輿、沮、溺、丈人,又每有惓惓接引之意。

    皆衰世之志也,其所感者深矣。

    在陳之歎,蓋亦如此。

    三仁則無間然矣,其餘數君子者,亦皆一世之高士。

    若使得聞聖人之道,以裁其所過而勉其所不及,則其所立,豈止于此而已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