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貨第十七

關燈
凡二十六章。

     陽貨欲見孔子,孔子不見,歸孔子豚。

    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之,遇諸塗。

    歸,如字,一作饋。

    陽貨,季氏家臣,名虎。

    嘗囚季桓子而專國政。

    欲令孔子來見己,而孔子不往。

    貨以禮,大夫有賜于士,不得受于其家,則往拜其門。

    故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,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。

    謂孔子曰:“來!予與爾言。

    ”曰:“懷其寶而迷其邦,可謂仁乎?”曰:“不可。

    ”“好從事而亟失時,可謂知乎?”曰:“不可。

    ”“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

    ”孔子曰:“諾。

    吾将仕矣。

    ”好、亟、知,并去聲。

    懷寶迷邦,謂懷藏道德,不救國之迷亂。

    亟,數也。

    失時,謂不及事幾之會。

    将者,且然而未必之辭。

    貨語皆譏孔子而諷使速仕。

    孔子固未嘗如此,而亦非不欲仕也,但不仕于貨耳。

    故直據理答之,不複與辯,若不谕其意者。

    陽貨之欲見孔子,雖其善意,然不過欲使助己為亂耳。

    故孔子不見者,義也。

    其往拜者,禮也。

    必時其亡而往者,欲其稱也。

    遇諸塗而不避者,不終絕也。

    随問而對者,理之直也。

    對而不辯者,言之孫而亦無所诎也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揚雄謂孔子于陽貨也,敬所不敬,為诎身以信道。

    非知孔子者。

    蓋道外無身,身外無道。

    身诎矣而可以信道,吾未之信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。

    ”此所謂性,兼氣質而言者也。

    氣質之性,固有美惡之不同矣。

    然以其初而言,則皆不甚相遠也。

    但習于善則善,習于惡則惡,于是始相遠耳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此言氣質之性。

    非言性之本也。

    若言其本,則性即是理,理無不善,孟子之言性善是也。

    何相近之有哉?” 子曰:“唯上知與下愚不移。

    ”知,去聲。

    此承上章而言。

    人之氣質相近之中,又有美惡一定,而非習之所能移者。

    程子曰“人性本善,有不可移者何也?語其性則皆善也,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。

    所謂下愚有二焉:自暴自棄也。

    人苟以善自治,則無不可移,雖昏愚之至,皆可漸磨而進也。

    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,自棄者絕之以不為,雖聖人與居,不能化而入也,仲尼之所謂下愚也。

    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,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,商辛是也。

    聖人以其自絕于善,謂之下愚,然考其歸則誠愚也。

    ”或曰:“此與上章當合為一,子曰二字,蓋衍文耳。

    ” 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。

    弦,琴瑟也。

    時子遊為武城宰,以禮樂為教,故邑人皆弦歌也。

    夫子莞爾而笑,曰:“割雞焉用牛刀?”莞,華版反。

    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莞爾,小笑貌,蓋喜之也。

    因言其治小邑,何必用此大道也。

    子遊對曰:“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:‘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

    ’”易,去聲。

    君子小人,以位言之。

    子遊所稱,蓋夫子之常言。

    言君子小人,皆不可以不學。

    故武城雖小,亦必教以禮樂。

    子曰:“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。

    前言戲之耳。

    ”嘉子遊之笃信,又以解門人之惑也。

    治有大小,而其治之必用禮樂,則其為道一也。

    但衆人多不能用,而子遊獨行之。

    故夫子驟聞而深喜之,因反其言以戲之。

    而子遊以正對,故複是其言,而自實其戲也。

     公山弗擾以費畔,召,子欲往。

    弗擾,季氏宰。

    與陽貨共執桓子,據邑以叛。

     子路不說,曰:“末之也已,何必公山氏之之也。

    ”說,音悅。

    末,無也。

    言道既不行,無所往矣,何必公山氏之往乎?子曰:“夫召我者而豈徒哉?如有用我者,吾其為東周乎?”夫,音扶。

    豈徒哉,言必用我也。

    為東周,言興周道于東方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聖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,亦無不可改過之人,故欲往。

    然而終不往者,知其必不能改故也。

    ” 子張問仁于孔子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,為仁矣。

    ”請問之。

    曰:“恭、寬、信、敏、惠。

    恭則不侮,寬則得衆,信則人任焉,敏則有功,惠則足以使人。

    ”行是五者,則心存而理得矣。

    于天下,言無适而不然,猶所謂雖之夷狄不可棄者。

    五者之目,蓋因子張所不足而言耳。

    任,倚仗也,又言其效如此。

    張敬夫曰:“能行此五者于天下,則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矣,然恭其本與?”李氏曰:“此章與六言、六蔽、五美、四惡之類,皆與前後文體大不相似。

    ” 佛肸召,子欲往。

    佛,音弼。

    肸,許密反。

    佛肸,晉大夫趙氏之中牟宰也。

    子路曰:“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:‘親于其身為不善者,君子不入也。

    ’佛肸以中牟畔,子之往也,如之何!”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,故問此以止夫子之行。

    親,猶自也。

    不入,不入其黨也。

    子曰:“然。

    有是言也。

    不曰堅乎,磨而不磷;不曰白乎,涅而不缁。

    磷,力刃反。

    涅,乃結反。

    磷,薄也。

    涅,染皁物。

    言人之不善,不能浼己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磨不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