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氏第十六
關燈
小
中
大
洪氏曰:“此篇或以為齊論。
”凡十四章。
季氏将伐颛臾。
颛,音專。
臾,音俞。
颛臾,國名。
魯附庸也。
冉有、季路見于孔子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
”見,賢遍反。
按左傳史記,二子仕季氏不同時。
此雲爾者,疑子路嘗從孔子自衛反魯,再仕季氏,不久而複之衛也。
孔子曰:“求!無乃爾是過與?與,平聲。
冉求為季氏聚斂,尤用事。
故夫子獨責之。
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
何以伐為?”夫,音扶。
東蒙,山名。
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,使主其祭,在魯地七百裡之中。
社稷,猶雲公家。
是時四分魯國,季氏取其二,孟孫叔孫各有其一。
獨附庸之國尚為公臣,季氏又欲取以自益。
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國,則不可伐;在邦域之中,則不必伐;是社稷之臣,則非季氏所當伐也。
此事理之至當,不易之定體,而一言盡其曲折如此,非聖人不能也。
冉有曰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
”夫子,指季孫。
冉有實與謀,以孔子非之,故歸咎于季氏。
孔子曰:“求!周任有言曰:‘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
’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則将焉用彼相矣?任,平聲。
焉,于虔反。
相,去聲,下同。
周任,古之良史。
陳,布也。
列,位也。
相,瞽者之相也。
言二子不欲則當谏,谏而不聽,則當去也。
且爾言過矣。
虎兕出于柙,龜玉毀于椟中,是誰之過與?”兕,徐履反。
柙,戶甲反。
椟,音獨。
與,平聲。
兕,野牛也。
柙,檻也。
椟,匮也。
言在柙而逸,在椟而毀,典守者不得辭其過。
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,則季氏之惡,己不得不任其責也。
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費。
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
”夫,音扶。
固,謂城郭完固。
費,季氏之私邑。
此則冉求之飾辭,然亦可見其實與季氏之謀矣。
孔子曰:“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,而必為之辭。
夫,音扶。
舍,上聲。
欲之,謂貪其利。
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
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
寡,謂民少。
貧,謂财乏。
均,謂各得其分。
安,謂上下相安。
季氏之欲取颛臾,患寡與貧耳。
然是時季氏據國,而魯公無民,則不均矣。
君弱臣強,互生嫌隙,則不安矣。
均則不患于貧而和,和則不患于寡而安,安則不相疑忌,而無傾覆之患。
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
既來之,則安之。
夫,音扶。
内治修,然後遠人服。
有不服,則修德以來之,亦不當勤兵于遠。
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
子路雖不與謀,而素不能輔之以義,亦不得為無罪,故幷責之。
遠人,謂颛臾。
分崩離析,謂四分公室,家臣屢叛。
而謀動幹戈于邦内。
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颛臾,而在蕭牆之内也。
”幹,楯也。
戈,戟也。
蕭牆,屏也。
言不均不和,内變将作。
其後哀公果欲以越伐魯而去季氏。
謝氏曰:“當是時,三家強,公室弱,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。
夫子所以深罪之,為其瘠魯以肥三家也。
”洪氏曰:“二子仕于季氏,凡季氏所欲為,必以告于夫子。
則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,宜亦多矣。
伐颛臾之事,不見于經傳,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與?” 孔子曰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無道,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。
自諸侯出,蓋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執國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
先王之制,諸侯不得變禮樂,專征伐。
陪臣,家臣也。
逆理愈甚,則其失之愈速。
大約世數,不過如此。
天下有道,則政不在大夫。
言不得專政。
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
”上無失政,則下無私議。
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。
此章通論天下之勢。
孔子曰:“祿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于大夫,四世矣;故夫三桓之子孫,微矣。
”夫,音扶。
魯自文公薨,公子遂殺子赤,立宣公,而君失其政。
曆成、襄、昭、定,凡五公。
逮,及也。
自季武子始專國政,曆悼、平、桓子,凡四世,而為家臣陽虎所執。
三桓,三家,皆桓公之後。
此以前章之說推之,而知其當然也。
此章專論魯事,疑與前章皆定公時語。
蘇氏曰: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,宜諸侯之強也,而魯以失政。
政逮于大夫,宜大夫之強也,而三桓以微。
何也?強生于安,安生于上下之分定。
今諸侯大夫皆陵其上,則無以令其下矣。
故皆不久而失之也。
” 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
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
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
”便,平聲。
辟,婢亦反。
友直,則聞其過。
友諒,則進于誠。
友多聞
”凡十四章。
季氏将伐颛臾。
颛,音專。
臾,音俞。
颛臾,國名。
魯附庸也。
冉有、季路見于孔子曰:“季氏将有事于颛臾。
”見,賢遍反。
按左傳史記,二子仕季氏不同時。
此雲爾者,疑子路嘗從孔子自衛反魯,再仕季氏,不久而複之衛也。
孔子曰:“求!無乃爾是過與?與,平聲。
冉求為季氏聚斂,尤用事。
故夫子獨責之。
夫颛臾,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,且在邦域之中矣,是社稷之臣也。
何以伐為?”夫,音扶。
東蒙,山名。
先王封颛臾于此山之下,使主其祭,在魯地七百裡之中。
社稷,猶雲公家。
是時四分魯國,季氏取其二,孟孫叔孫各有其一。
獨附庸之國尚為公臣,季氏又欲取以自益。
故孔子言颛臾乃先王封國,則不可伐;在邦域之中,則不必伐;是社稷之臣,則非季氏所當伐也。
此事理之至當,不易之定體,而一言盡其曲折如此,非聖人不能也。
冉有曰:“夫子欲之,吾二臣者皆不欲也。
”夫子,指季孫。
冉有實與謀,以孔子非之,故歸咎于季氏。
孔子曰:“求!周任有言曰:‘陳力就列,不能者止。
’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則将焉用彼相矣?任,平聲。
焉,于虔反。
相,去聲,下同。
周任,古之良史。
陳,布也。
列,位也。
相,瞽者之相也。
言二子不欲則當谏,谏而不聽,則當去也。
且爾言過矣。
虎兕出于柙,龜玉毀于椟中,是誰之過與?”兕,徐履反。
柙,戶甲反。
椟,音獨。
與,平聲。
兕,野牛也。
柙,檻也。
椟,匮也。
言在柙而逸,在椟而毀,典守者不得辭其過。
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,則季氏之惡,己不得不任其責也。
冉有曰:“今夫颛臾,固而近于費。
今不取,後世必為子孫憂。
”夫,音扶。
固,謂城郭完固。
費,季氏之私邑。
此則冉求之飾辭,然亦可見其實與季氏之謀矣。
孔子曰:“求!君子疾夫舍曰欲之,而必為之辭。
夫,音扶。
舍,上聲。
欲之,謂貪其利。
丘也聞有國有家者,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貧而患不安。
蓋均無貧,和無寡,安無傾。
寡,謂民少。
貧,謂财乏。
均,謂各得其分。
安,謂上下相安。
季氏之欲取颛臾,患寡與貧耳。
然是時季氏據國,而魯公無民,則不均矣。
君弱臣強,互生嫌隙,則不安矣。
均則不患于貧而和,和則不患于寡而安,安則不相疑忌,而無傾覆之患。
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,則修文德以來之。
既來之,則安之。
夫,音扶。
内治修,然後遠人服。
有不服,則修德以來之,亦不當勤兵于遠。
今由與求也,相夫子,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;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。
子路雖不與謀,而素不能輔之以義,亦不得為無罪,故幷責之。
遠人,謂颛臾。
分崩離析,謂四分公室,家臣屢叛。
而謀動幹戈于邦内。
吾恐季孫之憂,不在颛臾,而在蕭牆之内也。
”幹,楯也。
戈,戟也。
蕭牆,屏也。
言不均不和,内變将作。
其後哀公果欲以越伐魯而去季氏。
謝氏曰:“當是時,三家強,公室弱,冉求又欲伐颛臾以附益之。
夫子所以深罪之,為其瘠魯以肥三家也。
”洪氏曰:“二子仕于季氏,凡季氏所欲為,必以告于夫子。
則因夫子之言而救止者,宜亦多矣。
伐颛臾之事,不見于經傳,其以夫子之言而止也與?” 孔子曰:“天下有道,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;天下無道,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。
自諸侯出,蓋十世希不失矣;自大夫出,五世希不失矣;陪臣執國命,三世希不失矣。
先王之制,諸侯不得變禮樂,專征伐。
陪臣,家臣也。
逆理愈甚,則其失之愈速。
大約世數,不過如此。
天下有道,則政不在大夫。
言不得專政。
天下有道,則庶人不議。
”上無失政,則下無私議。
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。
此章通論天下之勢。
孔子曰:“祿之去公室,五世矣;政逮于大夫,四世矣;故夫三桓之子孫,微矣。
”夫,音扶。
魯自文公薨,公子遂殺子赤,立宣公,而君失其政。
曆成、襄、昭、定,凡五公。
逮,及也。
自季武子始專國政,曆悼、平、桓子,凡四世,而為家臣陽虎所執。
三桓,三家,皆桓公之後。
此以前章之說推之,而知其當然也。
此章專論魯事,疑與前章皆定公時語。
蘇氏曰:“禮樂征伐自諸侯出,宜諸侯之強也,而魯以失政。
政逮于大夫,宜大夫之強也,而三桓以微。
何也?強生于安,安生于上下之分定。
今諸侯大夫皆陵其上,則無以令其下矣。
故皆不久而失之也。
” 孔子曰:“益者三友,損者三友。
友直,友諒,友多聞,益矣。
友便辟,友善柔,友便佞,損矣。
”便,平聲。
辟,婢亦反。
友直,則聞其過。
友諒,則進于誠。
友多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