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靈公第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凡四十一章。
衛靈公問陳于孔子。
孔子對曰:“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
”明日遂行。
陳,去聲。
陳,謂軍師行伍之列。
俎豆,禮器。
尹氏曰:“衛靈公,無道之君也,複有志于戰伐之事,故答以未學而去之。
”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
從,去聲。
孔子去衛适陳。
興,起也子路愠見曰:“君子亦有窮乎?”子曰:“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
”見,賢遍反。
何氏曰:“濫,溢也。
言君子固有窮時,不若小人窮則放溢為非。
”程子曰:“固窮者,固守其窮。
”亦通。
愚謂聖人當行而行,無所顧慮。
處困而亨,無所怨悔。
于此可見,學者宜深味之。
子曰:“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”女,音汝。
識,音志。
與,平聲,下同。
子貢之學,多而能識矣。
夫子欲其知所本也,故問以發之。
對曰:“然,非與?”方信而忽疑,蓋其積學功至,而亦将有得也。
曰:“非也,予一以貫之。
”說見第四篇。
然彼以行言,而此以知言也。
謝氏曰:“聖人之道大矣,人不能遍觀而盡識,宜其以為多學而識之也。
然聖人豈務博者哉?如天之于衆形,匪物物刻而雕之也。
故曰:‘予一以貫之。
’‘德輶如毛,毛猶有倫。
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
’至矣!”尹氏曰:“孔子之于曾子,不待其問而直告之以此,曾子複深谕之曰‘唯’。
若子貢則先發其疑而後告之,而子貢終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。
二子所學之淺深,于此可見。
”愚按:夫子之于子貢,屢有以發之,而他人不與焉。
則顔曾以下諸子所學之淺深,又可見矣。
子曰:“由!知德者鮮矣。
”鮮,上聲。
由,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。
德,謂義理之得于己者。
非己有之,不能知其意味之實也。
自第一章至此,疑皆一時之言。
此章蓋為愠見發也。
子曰:“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
”與,平聲。
夫,音扶。
無為而治者,聖人德盛而民化,不待其有所作為也。
獨稱舜者,紹堯之後,而又得人以任衆職,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迹也。
恭己者,聖人敬德之容。
既無所為,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。
子張問行。
猶問達之意也。
子曰:“言忠信,行笃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雖州裡行乎哉?行笃、行不之行,去聲。
貊,亡百反。
子張意在得行于外,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,猶答幹祿問達之意也。
笃,厚也。
蠻,南蠻。
貊,北狄。
二千五百家為州。
立,則見其參于前也;在輿,則見其倚于衡也。
夫然後行。
”參,七南反。
夫,音扶。
其者,指忠信笃敬而言。
參,讀如毋往參焉之參,言與我相參也。
衡,轭也。
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,随其所在,常若有見,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。
然後一言一行,自然不離于忠信笃敬,而蠻貊可行也。
子張書諸紳。
紳,大帶之垂者。
書之,欲其不忘也。
程子曰:“學要鞭辟近裡,着己而已。
博學而笃志,切問而近思;言忠信,行笃敬;立則見其參于前,在輿則見其倚于衡;隻此是學。
質美者明得盡,查滓便渾化,卻與天地同體。
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,及其至則一也。
” 子曰:“直哉史魚!邦有道,如矢;邦無道,如矢。
”史,官名。
魚,衛大夫,名?。
如矢,言直也。
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,既死猶以屍谏,故夫子稱其直。
事見家語。
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。
”伯玉出處,合于聖人之道,故曰君子。
卷,收也。
懷,藏也。
如于孫林父甯殖放弒之謀,不對而出,亦其事也。
楊氏曰:“史魚之直,未盡君子之道。
若蘧伯玉,然後可免于亂世。
若史魚之如矢,則雖欲卷而懷之,有不可得也。
” 子曰:“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失言。
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
”知,去聲。
子曰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
”志士,有志之士。
仁人,則成德之人也。
理當死而求生,則于其心有不安矣,是害其心之德也。
當死而死,則心安而德全矣。
程子曰:“實理得之于心自别。
實理者,實見得是,實見得非也。
古人有捐軀隕命者,若不實見得,惡能如此?須是實見得生不重于義,生不安于死也。
故有殺身以成仁者,隻是成就一個是而已。
” 子貢問為仁。
子曰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
”賢以事言,仁以德言。
夫子嘗謂子貢悅不若己者,故以是告之。
欲其有所嚴憚切磋以成其德也。
程子曰:“子貢問為仁,非問仁也,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資而已。
” 顔淵問為邦。
顔子王佐之才,故問治天下之道。
曰為邦者,謙辭。
子曰:“行夏之時,夏時,謂以鬥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。
天開于子,地辟于醜,人生于寅,故鬥柄建此三辰之月,皆可以為歲首。
而三代疊用之,夏
衛靈公問陳于孔子。
孔子對曰:“俎豆之事,則嘗聞之矣;軍旅之事,未之學也。
”明日遂行。
陳,去聲。
陳,謂軍師行伍之列。
俎豆,禮器。
尹氏曰:“衛靈公,無道之君也,複有志于戰伐之事,故答以未學而去之。
”在陳絕糧,從者病,莫能興。
從,去聲。
孔子去衛适陳。
興,起也子路愠見曰:“君子亦有窮乎?”子曰:“君子固窮,小人窮斯濫矣。
”見,賢遍反。
何氏曰:“濫,溢也。
言君子固有窮時,不若小人窮則放溢為非。
”程子曰:“固窮者,固守其窮。
”亦通。
愚謂聖人當行而行,無所顧慮。
處困而亨,無所怨悔。
于此可見,學者宜深味之。
子曰:“賜也,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?”女,音汝。
識,音志。
與,平聲,下同。
子貢之學,多而能識矣。
夫子欲其知所本也,故問以發之。
對曰:“然,非與?”方信而忽疑,蓋其積學功至,而亦将有得也。
曰:“非也,予一以貫之。
”說見第四篇。
然彼以行言,而此以知言也。
謝氏曰:“聖人之道大矣,人不能遍觀而盡識,宜其以為多學而識之也。
然聖人豈務博者哉?如天之于衆形,匪物物刻而雕之也。
故曰:‘予一以貫之。
’‘德輶如毛,毛猶有倫。
上天之載,無聲無臭。
’至矣!”尹氏曰:“孔子之于曾子,不待其問而直告之以此,曾子複深谕之曰‘唯’。
若子貢則先發其疑而後告之,而子貢終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。
二子所學之淺深,于此可見。
”愚按:夫子之于子貢,屢有以發之,而他人不與焉。
則顔曾以下諸子所學之淺深,又可見矣。
子曰:“由!知德者鮮矣。
”鮮,上聲。
由,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。
德,謂義理之得于己者。
非己有之,不能知其意味之實也。
自第一章至此,疑皆一時之言。
此章蓋為愠見發也。
子曰:“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?夫何為哉,恭己正南面而已矣。
”與,平聲。
夫,音扶。
無為而治者,聖人德盛而民化,不待其有所作為也。
獨稱舜者,紹堯之後,而又得人以任衆職,故尤不見其有為之迹也。
恭己者,聖人敬德之容。
既無所為,則人之所見如此而已。
子張問行。
猶問達之意也。
子曰:“言忠信,行笃敬,雖蠻貊之邦行矣;言不忠信,行不笃敬,雖州裡行乎哉?行笃、行不之行,去聲。
貊,亡百反。
子張意在得行于外,故夫子反于身而言之,猶答幹祿問達之意也。
笃,厚也。
蠻,南蠻。
貊,北狄。
二千五百家為州。
立,則見其參于前也;在輿,則見其倚于衡也。
夫然後行。
”參,七南反。
夫,音扶。
其者,指忠信笃敬而言。
參,讀如毋往參焉之參,言與我相參也。
衡,轭也。
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,随其所在,常若有見,雖欲頃刻離之而不可得。
然後一言一行,自然不離于忠信笃敬,而蠻貊可行也。
子張書諸紳。
紳,大帶之垂者。
書之,欲其不忘也。
程子曰:“學要鞭辟近裡,着己而已。
博學而笃志,切問而近思;言忠信,行笃敬;立則見其參于前,在輿則見其倚于衡;隻此是學。
質美者明得盡,查滓便渾化,卻與天地同體。
其次惟莊敬以持養之,及其至則一也。
” 子曰:“直哉史魚!邦有道,如矢;邦無道,如矢。
”史,官名。
魚,衛大夫,名?。
如矢,言直也。
史魚自以不能進賢退不肖,既死猶以屍谏,故夫子稱其直。
事見家語。
君子哉蘧伯玉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。
”伯玉出處,合于聖人之道,故曰君子。
卷,收也。
懷,藏也。
如于孫林父甯殖放弒之謀,不對而出,亦其事也。
楊氏曰:“史魚之直,未盡君子之道。
若蘧伯玉,然後可免于亂世。
若史魚之如矢,則雖欲卷而懷之,有不可得也。
” 子曰:“可與言而不與之言,失人;不可與言而與之言,失言。
知者不失人,亦不失言。
”知,去聲。
子曰:“志士仁人,無求生以害仁,有殺身以成仁。
”志士,有志之士。
仁人,則成德之人也。
理當死而求生,則于其心有不安矣,是害其心之德也。
當死而死,則心安而德全矣。
程子曰:“實理得之于心自别。
實理者,實見得是,實見得非也。
古人有捐軀隕命者,若不實見得,惡能如此?須是實見得生不重于義,生不安于死也。
故有殺身以成仁者,隻是成就一個是而已。
” 子貢問為仁。
子曰: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
居是邦也,事其大夫之賢者,友其士之仁者。
”賢以事言,仁以德言。
夫子嘗謂子貢悅不若己者,故以是告之。
欲其有所嚴憚切磋以成其德也。
程子曰:“子貢問為仁,非問仁也,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資而已。
” 顔淵問為邦。
顔子王佐之才,故問治天下之道。
曰為邦者,謙辭。
子曰:“行夏之時,夏時,謂以鬥柄初昏建寅之月為歲首也。
天開于子,地辟于醜,人生于寅,故鬥柄建此三辰之月,皆可以為歲首。
而三代疊用之,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