憲問第十四

關燈
胡氏曰:“此篇疑原憲所記。

    ”凡四十七章。

     憲問恥。

    子曰:“邦有道,谷;邦無道,谷,恥也。

    ”憲,原思名。

    谷,祿也。

    邦有道不能有為,邦無道不能獨善,而但知食祿,皆可恥也。

    憲之狷介,其于邦無道谷之可恥,固知之矣;至于邦有道谷之可恥,則未必知也。

    故夫子因其問而幷言之,以廣其志,使知所以自勉,而進于有為也。

     “克、伐、怨、欲不行焉,可以為仁矣?”此亦原憲以其所能而問也。

    克,好勝。

    伐,自矜。

    怨,忿恨。

    欲,貪欲。

    子曰:“可以為難矣,仁則吾不知也。

    ”有是四者而能制之,使不得行,可謂難矣。

    仁則天理渾然,自無四者之累,不行不足以言之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人而無克、伐、怨、欲,惟仁者能之。

    有之而能制其情使不行,斯亦難能也。

    謂之仁則未也。

    此聖人開示之深,惜乎憲之不能再問也。

    ”或曰:“四者不行,固不得為仁矣。

    然亦豈非所謂克己之事,求仁之方乎?”曰:“克去己私以複乎禮,則私欲不留,而天理之本然者得矣。

    若但制而不行,則是未有拔去病根之意,而容其潛藏隐伏于胸中也。

    豈克己求仁之謂哉?學者察于二者之間,則其所以求仁之功,益親切而無滲漏矣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士而懷居,不足以為士矣。

    ”居,謂意所便安處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邦有道,危言危行;邦無道,危行言孫。

    ”行、孫,并去聲。

    危,高峻也。

    孫,卑順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君子之持身不可變也,至于言則有時而不敢盡,以避禍也。

    然則為國者使士言孫,豈不殆哉?” 子曰:“有德者必有言,有言者不必有德;仁者必有勇,勇者不必有仁。

    ”有德者,和順積中,英華發外。

    能言者,或便佞口給而已。

    仁者,心無私累,見義必為。

    勇者,或血氣之強而已。

    尹氏曰“有德者必有言,徒能言者未必有德也。

    仁者志必勇,徒能勇者未必有仁也。

    ” 南宮适問于孔子曰:“羿善射,奡蕩舟,俱不得其死然;禹稷躬稼,而有天下。

    ”夫子不答,南宮适出。

    子曰:“君子哉若人!尚德哉若人!”适,古活反。

    羿,音詣。

    奡,五報反。

    蕩,土浪反。

    南宮适,即南容也。

    羿,有窮之君,善射,滅夏後相而篡其位。

    其臣寒浞又殺羿而代之。

    奡,春秋傳作“澆”,浞之子也,力能陸地行舟,後為夏後少康所誅。

    禹平水土暨稷播種,身親稼穑之事。

    禹受舜禅而有天下,稷之後至周武王亦有天下。

    适之意蓋以羿奡比當世之有權力者,而以禹稷比孔子也。

    故孔子不答。

    然适之言如此,可謂君子之人,而有尚德之心矣,不可以不與。

    故俟其出而贊美之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,未有小人而仁者也。

    ”夫,音扶。

    謝氏曰:“君子志于仁矣,然毫忽之間,心不在焉,則未免為不仁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愛之,能勿勞乎?忠焉,能勿誨乎?”蘇氏曰:“愛而勿勞,禽犢之愛也;忠而勿誨,婦寺之忠也。

    愛而知勞之,則其為愛也深矣;忠而知誨之,則其為忠也大矣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為命:裨谌草創之,世叔讨論之,行人子羽修飾之,東裡子産潤色之。

    ”裨,婢之反。

    谌,時林反。

    裨谌以下四人,皆鄭大夫。

    草,略也。

    創,造也,謂造為草?也。

    世叔,遊吉也,春秋傳作子太叔。

    讨,尋究也。

    論,講議也。

    行人,掌使之官。

    子羽,公孫揮也。

    修飾,謂增損之。

    東裡地名,子産所居也。

    潤色,謂加以文采也。

    鄭國之為辭命,必更此四賢之手而成,詳審精密,各盡所長。

    是以應對諸侯,鮮有敗事。

    孔子言此,蓋善之也。

     或問子産。

    子曰:“惠人也。

    ”子産之政,不專于寬,然其心則一以愛人為主。

    故孔子以為惠人,蓋舉其重而言也問子西。

    曰:“彼哉!彼哉!”子西,楚公子申,能遜楚國,立昭王,而改紀其政,亦賢大夫也。

    然不能革其僭王之号。

    昭王欲用孔子,又沮止之。

    其後卒召白公以緻禍亂,則其為人可知矣。

    彼哉者,外之之辭。

    問管仲。

    曰:“人也。

    奪伯氏骈邑三百,飯疏食,沒齒無怨言。

    ”人也,猶言此人也。

    伯氏,齊大夫。

    骈邑,地名。

    齒,年也。

    蓋桓公奪伯氏之邑以與管仲,伯氏自知己罪,而心服管仲之功,故窮約以終身而無怨言。

    荀卿所謂“與之書社三百,而富人莫之敢拒”者,即此事也。

    或問:“管仲子産孰優?”曰:“管仲之德,不勝其才。

    子産之才,不勝其德。

    然于聖人之學,則概乎其未有聞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貧而無怨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