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路第十三

關燈
凡三十章。

     子路問政。

    子曰:“先之,勞之。

    ”勞,如字。

    蘇氏曰:“凡民之行,以身先之,則不令而行。

    凡民之事,以身勞之,則雖勤不怨。

    ”請益。

    曰:“無倦。

    ”無,古本作毋。

    吳氏曰:“勇者喜于有為而不能持久,故以此告之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子路問政,孔子既告之矣。

    及請益,則曰‘無倦’而已。

    未嘗複有所告,姑使之深思也。

    ” 仲弓為季氏宰,問政。

    子曰:“先有司,赦小過,舉賢才。

    ”有司,衆職也。

    宰兼衆職,然事必先之于彼,而後考其成功,則己不勞而事畢舉矣。

    過,失誤也。

    大者于事或有所害,不得不懲;小者赦之,則刑不濫而人心悅矣。

    賢,有德者。

    才,有能者。

    舉而用之,則有司皆得其人而政益修矣。

    曰:“焉知賢才而舉之?”曰:“舉爾所知。

    爾所不知,人其舍諸?”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舍,上聲。

    仲弓慮無以盡知一時之賢才,故孔子告之以此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人各親其親,然後不獨親其親。

    仲弓曰‘焉知賢才而舉之’、子曰‘舉爾所知,爾所不知,人其舍諸’便見仲弓與聖人用心之大小。

    推此義,則一心可以興邦,一心可以喪邦,隻在公私之間爾。

    ”範氏曰:“不先有司,則君行臣職矣;不赦小過,則下無全人矣;不舉賢才,則百職廢矣。

    失此三者,不可以為季氏宰,況天下乎?” 子路曰:“衛君待子而為政,子将奚先?”衛君,謂出公辄也。

    是時魯哀公之十年,孔子自楚反乎衛。

    子曰:“必也正名乎!”是時出公不父其父而祢其祖,名實紊矣,故孔子以正名為先。

    謝氏曰“正名雖為衛君而言,然為政之道,皆當以此為先。

    ”子路曰:“有是哉,子之迂也!奚其正?”迂,謂遠于事情,言非今日之急務也。

    子曰:“野哉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蓋阙如也。

    野,謂鄙俗。

    責其不能阙疑,而率爾妄對也。

    名不正,則言不順;言不順,則事不成;楊氏曰:“名不當其實,則言不順。

    言不順,則無以考實而事不成。

    ”事不成,則禮樂不興;禮樂不興,則刑罰不中;刑罰不中,則民無所措手足。

    中,去聲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事得其序之謂禮,物得其和之謂樂。

    事不成則無序而不和,故禮樂不興。

    禮樂不興,則施之政事皆失其道,故刑罰不中。

    ”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。

    君子于其言,無所苟而已矣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名實相須。

    一事苟,則其餘皆苟矣。

    ”胡氏曰:“衛世子蒯聩恥其母南子之淫亂,欲殺之不果而出奔。

    靈公欲立公子郢,郢辭。

    公卒,夫人立之,又辭。

    乃立蒯聩之子辄,以拒蒯聩。

    夫蒯聩欲殺母,得罪于父,而辄據國以拒父,皆無父之人也,其不可有國也明矣。

    夫子為政,而以正名為先。

    必将具其事之本末,告諸天王,請于方伯,命公子郢而立之。

    則人倫正,天理得,名正言順而事成矣。

    夫子告之之詳如此,而子路終不喻也。

    故事辄不去,卒死其難。

    徒知食焉不避其難之為義,而不知食辄之食為非義也。

    ” 樊遲請學稼,子曰:“吾不如老農。

    ”請學為圃。

    曰:“吾不如老圃。

    ”種五谷曰稼,種蔬菜曰圃。

    樊遲出。

    子曰:“小人哉,樊須也!小人,謂細民,孟子所謂小人之事者也。

    上好禮,則民莫敢不敬;上好義,則民莫敢不服;上好信,則民莫敢不用情。

    夫如是,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,焉用稼?”好,去聲。

    夫,音扶。

    襁,居丈反。

    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禮、義、信,大人之事也。

    好義,則事合宜。

    情,誠實也。

    敬服用情,蓋各以其類而應也。

    襁,織縷為之,以約小兒于背者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樊須遊聖人之門,而問稼圃,志則陋矣,辭而辟之可也。

    待其出而後言其非,何也?蓋于其問也,自謂農圃之不如,則拒之者至矣。

    須之學疑不及此,而不能問。

    不能以三隅反矣,故不複。

    及其既出,則懼其終不喻也,求老農老圃而學焉,則其失愈遠矣。

    故複言之,使知前所言者意有在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誦詩三百,授之以政,不達;使于四方,不能專對;雖多,亦奚以為?”使,去聲。

    專,獨也。

    詩本人情,該物理,可以驗風俗之盛衰,見政治之得失。

    其言溫厚和平,長于風谕。

    故誦之者,必達于政而能言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窮經将以緻用也。

    世之誦詩者,果能從政而專對乎?然則其所學者,章句之末耳,此學者之大患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不正,雖令不從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魯衛之政,兄弟也。

    ”魯,周公之後。

    衛,康叔之後。

    本兄弟之國,而是時衰亂,政亦相似,故孔子歎之。

     子謂衛公子荊,“善居室。

    始有,曰:‘苟合矣。

    ’少有,曰:‘苟完矣。

    ’富有,曰:‘苟美矣。

    ’”公子荊,衛大夫。

    苟,聊且粗略之意。

    合,聚也。

    完,備也。

    言其循序而有節,不以欲速盡美累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