顔淵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凡二十四章。
顔淵問仁。
子曰:“克己複禮為仁。
一日克己複禮,天下歸仁焉。
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仁者,本心之全德。
克,勝也。
己,謂身之私欲也。
複,反也。
禮者,天理之節文也。
為仁者,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。
蓋心之全德,莫非天理,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。
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複于禮,則事皆天理,而本心之德複全于我矣。
歸,猶與也。
又言一日克己複禮,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,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。
又言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預,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。
日日克之,不以為難,則私欲淨盡,天理流行,而仁不可勝用矣。
程子曰:“非禮處便是私意。
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須是克盡己私,皆歸于禮,方始是仁。
”又曰:“克己複禮,則事事皆仁,故曰天下歸仁。
”謝氏曰:“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将去。
”顔淵曰:“請問其目。
”子曰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
”顔淵曰:“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
”目,條件也。
顔淵聞夫子之言,則于天理人欲之際,已判然矣,故不複有所疑問,而直請其條目也。
非禮者,己之私也。
勿者,禁止之辭。
是人心之所以為主,而勝私複禮之機也。
私勝,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,而日用之間,莫非天理之流行矣。
事,如事事之事。
請事斯語,顔子默識其理,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,故直以為己任而不疑也。
程子曰:“顔淵問克己複禮之目,子曰,‘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’,四者身之用也。
由乎中而應乎外,制于外所以養其中也。
顔淵事斯語,所以進于聖人。
後之學聖人者,宜服膺而勿失也,因箴以自警。
其視箴曰:‘心兮本虛,應物無迹。
操之有要,視為之則。
蔽交于前,其中則遷。
制之于外,以安其内。
克己複禮,久而誠矣。
’其聽箴曰:‘人有秉彜,本乎天性。
知誘物化,遂亡其正。
卓彼先覺,知止有定。
閑邪存誠,非禮勿聽。
’其言箴曰:‘人心之動,因言以宣。
發禁躁妄,内斯靜專。
矧是樞機,興戎出好,吉兇榮辱,惟其所召。
傷易則誕,傷煩則支,己肆物忤,出悖來違。
非法不道,欽哉訓辭!’其動箴曰‘哲人知幾,誠之于思;志士勵行,守之于為。
順理則裕,從欲惟危;造次克念,戰兢自持。
習與性成,聖賢同歸。
’”愚按:此章問答,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。
非至明不能察其幾,非至健不能緻其決。
故惟顔子得聞之,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。
程子之箴,發明親切,學者尤宜深玩。
仲弓問仁。
子曰:“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
”仲弓曰:“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
”敬以持己,恕以及物,則私意無所容而心德全矣。
内外無怨,亦以其效言之,使以自考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言仁,隻說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
看其氣象,便須心廣體胖,動容周旋中禮。
惟謹獨,便是守之之法。
”或問:“出門使民之時,如此可也;未出門使民之時,如之何?”曰:“此俨若思時也,有諸中而後見于外。
觀其出門使民之時,其敬如此,則前乎此者敬可知矣。
非因出門使民,然後有此敬也。
”愚按:克己複禮,幹道也;主敬行恕,坤道也。
顔、冉之學,其高下淺深,于此可見。
然學者誠能從事于敬恕之間而有得焉,亦将無己之可克矣。
司馬牛問仁。
司馬牛,孔子弟子,名犁,向魋之弟。
子曰:“仁者其言也讱。
”讱,音刃。
讱,忍也,難也。
仁者心存而不放,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,蓋其德之一端也。
夫子以牛多言而躁,故告之以此。
使其于此而謹之,則所以為仁之方,不外是矣。
曰:“其言也讱,斯謂之仁已乎?”子曰:“為之難,言之得無讱乎?”牛意仁道至大,不但如夫子之所言,故夫子又告之以此。
蓋心常存,故事不苟,事不苟,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,非強閉之而不出也。
楊氏曰“觀此及下章再問之語,牛之易其言可知。
”程子曰:“雖為司馬牛多言故及此,然聖人之言,亦止此為是。
”愚謂牛之為人如此,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,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,則以彼之躁,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,而終無自
顔淵問仁。
子曰:“克己複禮為仁。
一日克己複禮,天下歸仁焉。
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”仁者,本心之全德。
克,勝也。
己,謂身之私欲也。
複,反也。
禮者,天理之節文也。
為仁者,所以全其心之德也。
蓋心之全德,莫非天理,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。
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複于禮,則事皆天理,而本心之德複全于我矣。
歸,猶與也。
又言一日克己複禮,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,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。
又言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預,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。
日日克之,不以為難,則私欲淨盡,天理流行,而仁不可勝用矣。
程子曰:“非禮處便是私意。
既是私意,如何得仁?須是克盡己私,皆歸于禮,方始是仁。
”又曰:“克己複禮,則事事皆仁,故曰天下歸仁。
”謝氏曰:“克己須從性偏難克處克将去。
”顔淵曰:“請問其目。
”子曰: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。
”顔淵曰:“回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
”目,條件也。
顔淵聞夫子之言,則于天理人欲之際,已判然矣,故不複有所疑問,而直請其條目也。
非禮者,己之私也。
勿者,禁止之辭。
是人心之所以為主,而勝私複禮之機也。
私勝,則動容周旋無不中禮,而日用之間,莫非天理之流行矣。
事,如事事之事。
請事斯語,顔子默識其理,又自知其力有以勝之,故直以為己任而不疑也。
程子曰:“顔淵問克己複禮之目,子曰,‘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’,四者身之用也。
由乎中而應乎外,制于外所以養其中也。
顔淵事斯語,所以進于聖人。
後之學聖人者,宜服膺而勿失也,因箴以自警。
其視箴曰:‘心兮本虛,應物無迹。
操之有要,視為之則。
蔽交于前,其中則遷。
制之于外,以安其内。
克己複禮,久而誠矣。
’其聽箴曰:‘人有秉彜,本乎天性。
知誘物化,遂亡其正。
卓彼先覺,知止有定。
閑邪存誠,非禮勿聽。
’其言箴曰:‘人心之動,因言以宣。
發禁躁妄,内斯靜專。
矧是樞機,興戎出好,吉兇榮辱,惟其所召。
傷易則誕,傷煩則支,己肆物忤,出悖來違。
非法不道,欽哉訓辭!’其動箴曰‘哲人知幾,誠之于思;志士勵行,守之于為。
順理則裕,從欲惟危;造次克念,戰兢自持。
習與性成,聖賢同歸。
’”愚按:此章問答,乃傳授心法切要之言。
非至明不能察其幾,非至健不能緻其決。
故惟顔子得聞之,而凡學者亦不可以不勉也。
程子之箴,發明親切,學者尤宜深玩。
仲弓問仁。
子曰:“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
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
”仲弓曰:“雍雖不敏,請事斯語矣。
”敬以持己,恕以及物,則私意無所容而心德全矣。
内外無怨,亦以其效言之,使以自考也。
程子曰:“孔子言仁,隻說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。
看其氣象,便須心廣體胖,動容周旋中禮。
惟謹獨,便是守之之法。
”或問:“出門使民之時,如此可也;未出門使民之時,如之何?”曰:“此俨若思時也,有諸中而後見于外。
觀其出門使民之時,其敬如此,則前乎此者敬可知矣。
非因出門使民,然後有此敬也。
”愚按:克己複禮,幹道也;主敬行恕,坤道也。
顔、冉之學,其高下淺深,于此可見。
然學者誠能從事于敬恕之間而有得焉,亦将無己之可克矣。
司馬牛問仁。
司馬牛,孔子弟子,名犁,向魋之弟。
子曰:“仁者其言也讱。
”讱,音刃。
讱,忍也,難也。
仁者心存而不放,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發,蓋其德之一端也。
夫子以牛多言而躁,故告之以此。
使其于此而謹之,則所以為仁之方,不外是矣。
曰:“其言也讱,斯謂之仁已乎?”子曰:“為之難,言之得無讱乎?”牛意仁道至大,不但如夫子之所言,故夫子又告之以此。
蓋心常存,故事不苟,事不苟,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,非強閉之而不出也。
楊氏曰“觀此及下章再問之語,牛之易其言可知。
”程子曰:“雖為司馬牛多言故及此,然聖人之言,亦止此為是。
”愚謂牛之為人如此,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,而泛以為仁之大概語之,則以彼之躁,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,而終無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