顔淵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以入德矣。
故其告之如此。
蓋聖人之言,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,然其切于學者之身,而皆為入德之要,則又初不異也。
讀者其緻思焉。
司馬牛問君子。
子曰:“君子不憂不懼。
”向魋作亂,牛常憂懼。
故夫子告之以此曰:“不憂不懼,斯謂之君子已乎?”子曰:“内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”夫,音扶。
牛之再問,猶前章之意,故複告之以此。
疚,病也。
言由其平日所為無愧于心,故能内省不疚,而自無憂懼,未可遽以為易而忽之也。
晁氏曰:“不憂不懼,由乎德全而無疵。
故無入而不自得,非實有憂懼而強排遣之也。
” 司馬牛憂曰:“人皆有兄弟,我獨亡。
”牛有兄弟而雲然者,憂其為亂而将死也。
子夏曰:“商聞之矣:蓋聞之夫子。
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
命禀于有生之初,非今所能移;天莫之為而為,非我所能必,但當順受而已。
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。
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
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”既安于命,又當修其在己者。
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間斷,接人以恭而有節文,則天下之人皆愛敬之,如兄弟矣。
蓋子夏欲以寬牛之憂,故為是不得已之辭,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。
胡氏曰:“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,特以廣司馬牛之意,意圓而語滞者也,惟聖人則無此病矣。
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喪明,則以蔽于愛而昧于理,是以不能踐其言爾。
” 子張問明。
子曰:“浸潤之谮,膚受之愬,不行焉。
可謂明也已矣。
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,可謂遠也已矣。
”谮,莊蔭反。
愬,蘇路反。
○浸潤,如水之浸灌滋潤,漸漬而不驟也。
谮,毀人之行也。
膚受,謂肌膚所受,利害切身。
如易所謂“剝床以膚,切近災”者也。
愬,愬己之冤也。
毀人者漸漬而不驟,則聽者不覺其入,而信之深矣。
愬冤者急迫而切身,則聽者不及緻詳,而發之暴矣。
二者難察而能察之,則可見其心之明,而不蔽于近矣。
此亦必因子張之失而告之,故其辭繁而不殺,以緻丁甯之意雲。
楊氏曰:“驟而語之,與利害不切于身者,不行焉,有不待明者能之也。
故浸潤之谮、膚受之愬不行,然後謂之明,而又謂之遠。
遠則明之至也。
書曰:‘視遠惟明。
’” 子貢問政。
子曰:“足食。
足兵。
民信之矣。
”言倉廪實而武備修,然後教化行,而民信于我,不離叛也。
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
”去,上聲,下同。
言食足而信孚,則無兵而守固矣。
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:“去食。
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
”民無食必死,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。
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,不若死之為安。
故甯死而不失信于民,使民亦甯死而不失信于我也。
程子曰:“孔門弟子善問,直窮到底,如此章者。
非子貢不能問,非聖人不能答也。
”愚謂以人情而言,則兵食足而後吾之信可以孚于民。
以民德而言,則信本人之所固有,非兵食所得而先也。
是以為政者,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,不以危急而可棄也。
棘子成曰:“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”棘子成,衛大夫。
疾時人文勝,故為此言。
子貢曰:“惜乎!夫子之說,君子也。
驷不及舌。
言子成之言,乃君子之意。
然言出于舌,則驷馬不能追之,又惜其失言也。
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
虎豹之?猶犬羊之?。
”?,其郭反。
?,皮去毛者也。
言文質等耳,不可相無。
若必盡去其文而獨存其質,則君子小人無以辨矣。
夫棘子成矯當時之弊,固失之過;而子貢矯子成之弊,又無本末輕重之差,胥失之矣。
哀公問于有若曰:“年饑,用不足,如之何?”稱有若者,君臣之辭。
用,謂國用。
公意蓋欲加賦以足用也。
有若對曰:“盍徹乎?”徹,通也,均也。
周制:一夫受田百畝,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,計畝均收。
大率民得其九,公取其一,故謂之徹。
魯自宣公稅畝,又逐畝什取其一,則為什而取二矣。
故有若請但專行徹法,欲公節用以厚民也。
曰:“二,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”二,即所謂什二也。
公以有若不喻其旨,故言此以示加賦之意。
對曰:“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
故其告之如此。
蓋聖人之言,雖有高下大小之不同,然其切于學者之身,而皆為入德之要,則又初不異也。
讀者其緻思焉。
司馬牛問君子。
子曰:“君子不憂不懼。
”向魋作亂,牛常憂懼。
故夫子告之以此曰:“不憂不懼,斯謂之君子已乎?”子曰:“内省不疚,夫何憂何懼?”夫,音扶。
牛之再問,猶前章之意,故複告之以此。
疚,病也。
言由其平日所為無愧于心,故能内省不疚,而自無憂懼,未可遽以為易而忽之也。
晁氏曰:“不憂不懼,由乎德全而無疵。
故無入而不自得,非實有憂懼而強排遣之也。
” 司馬牛憂曰:“人皆有兄弟,我獨亡。
”牛有兄弟而雲然者,憂其為亂而将死也。
子夏曰:“商聞之矣:蓋聞之夫子。
死生有命,富貴在天。
命禀于有生之初,非今所能移;天莫之為而為,非我所能必,但當順受而已。
君子敬而無失,與人恭而有禮。
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
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?”既安于命,又當修其在己者。
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間斷,接人以恭而有節文,則天下之人皆愛敬之,如兄弟矣。
蓋子夏欲以寬牛之憂,故為是不得已之辭,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。
胡氏曰:“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,特以廣司馬牛之意,意圓而語滞者也,惟聖人則無此病矣。
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喪明,則以蔽于愛而昧于理,是以不能踐其言爾。
” 子張問明。
子曰:“浸潤之谮,膚受之愬,不行焉。
可謂明也已矣。
浸潤之谮膚受之愬不行焉,可謂遠也已矣。
”谮,莊蔭反。
愬,蘇路反。
○浸潤,如水之浸灌滋潤,漸漬而不驟也。
谮,毀人之行也。
膚受,謂肌膚所受,利害切身。
如易所謂“剝床以膚,切近災”者也。
愬,愬己之冤也。
毀人者漸漬而不驟,則聽者不覺其入,而信之深矣。
愬冤者急迫而切身,則聽者不及緻詳,而發之暴矣。
二者難察而能察之,則可見其心之明,而不蔽于近矣。
此亦必因子張之失而告之,故其辭繁而不殺,以緻丁甯之意雲。
楊氏曰:“驟而語之,與利害不切于身者,不行焉,有不待明者能之也。
故浸潤之谮、膚受之愬不行,然後謂之明,而又謂之遠。
遠則明之至也。
書曰:‘視遠惟明。
’” 子貢問政。
子曰:“足食。
足兵。
民信之矣。
”言倉廪實而武備修,然後教化行,而民信于我,不離叛也。
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”曰:“去兵。
”去,上聲,下同。
言食足而信孚,則無兵而守固矣。
子貢曰:“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”曰:“去食。
自古皆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
”民無食必死,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。
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,不若死之為安。
故甯死而不失信于民,使民亦甯死而不失信于我也。
程子曰:“孔門弟子善問,直窮到底,如此章者。
非子貢不能問,非聖人不能答也。
”愚謂以人情而言,則兵食足而後吾之信可以孚于民。
以民德而言,則信本人之所固有,非兵食所得而先也。
是以為政者,當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,不以危急而可棄也。
棘子成曰:“君子質而已矣,何以文為?”棘子成,衛大夫。
疾時人文勝,故為此言。
子貢曰:“惜乎!夫子之說,君子也。
驷不及舌。
言子成之言,乃君子之意。
然言出于舌,則驷馬不能追之,又惜其失言也。
文猶質也,質猶文也。
虎豹之?猶犬羊之?。
”?,其郭反。
?,皮去毛者也。
言文質等耳,不可相無。
若必盡去其文而獨存其質,則君子小人無以辨矣。
夫棘子成矯當時之弊,固失之過;而子貢矯子成之弊,又無本末輕重之差,胥失之矣。
哀公問于有若曰:“年饑,用不足,如之何?”稱有若者,君臣之辭。
用,謂國用。
公意蓋欲加賦以足用也。
有若對曰:“盍徹乎?”徹,通也,均也。
周制:一夫受田百畝,而與同溝共井之人通力合作,計畝均收。
大率民得其九,公取其一,故謂之徹。
魯自宣公稅畝,又逐畝什取其一,則為什而取二矣。
故有若請但專行徹法,欲公節用以厚民也。
曰:“二,吾猶不足,如之何其徹也?”二,即所謂什二也。
公以有若不喻其旨,故言此以示加賦之意。
對曰:“百姓足,君孰與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