顔淵第十二

關燈
與足?”民富,則君不至獨貧;民貧,則君不能獨富。

    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,以止公之厚斂,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仁政必自經界始。

    經界正,而後井地均、谷祿平,而軍國之需皆量是以為出焉。

    故一徹而百度舉矣,上下甯憂不足乎?以二猶不足而教之徹,疑若迂矣。

    然什一,天下之中正。

    多則桀,寡則貉,不可改也。

    後世不究其本而惟末之圖,故征斂無藝,費出無經,而上下困矣。

    又惡知盍徹之當務而不為迂乎? 子張問崇德、辨惑。

    子曰:“主忠信,徙義,崇德也。

    主忠信,則本立,徙義,則日新。

    愛之欲其生,惡之欲其死。

    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是惑也。

    惡,去聲。

    愛惡,人之常情也。

    然人之生死有命,非可得而欲也。

    以愛惡而欲其生死,則惑矣。

    既欲其生,又欲其死,則惑之甚也。

    ‘誠不以富,亦隻以異。

    ’”此詩小雅我行其野之辭也。

    舊說:夫子引之,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。

    如此詩所言,不足以緻富而适足以取異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此錯簡,當在第十六篇齊景公有馬千驷之上。

    因此下文亦有齊景公字而誤也。

    ”楊氏曰:“堂堂乎張也,難與并為仁矣。

    則非誠善補過不蔽于私者,故告之如此。

    ”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。

    齊景公,名杵臼。

    魯昭公末年,孔子适齊。

    孔子對曰:“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

    ”此人道之大經,政事之根本也。

    是時景公失政,而大夫陳氏厚施于國。

    景公又多内嬖,而不立太子。

    其君臣父子之間,皆失其道,故夫子告之以此。

    公曰:“善哉!信如君不君,臣不臣,父不父,子不子,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?”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,其後果以繼嗣不定,啟陳氏弒君篡國之禍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君之所以君,臣之所以臣,父之所以父,子之所以子,是必有道矣。

    景公知善夫子之言,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,蓋悅而不繹者。

    齊之所以卒于亂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片言可以折獄者,其由也與?”折,之舌反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片言,半言。

    折,斷也。

    子路忠信明決,故言出而人信服之,不待其辭之畢也。

    子路無○諾。

    ○,留也,猶○怨之○。

    急于踐言,不留其諾也。

    記者因夫子之言而記此,以見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,由其養之有素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小邾射以句繹奔魯,曰:‘使季路要我,吾無盟矣。

    ’千乘之國,不信其盟,而信子路之一言,其見信于人可知矣。

    一言而折獄者,信在言前,人自信之故也。

    不留諾,所以全其信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聽訟,吾猶人也,必也使無訟乎!”範氏曰:“聽訟者,治其末,塞其流也。

    正其本,清其源,則無訟矣。

    ”楊氏曰“子路片言可以折獄,而不知以禮遜為國,則未能使民無訟者也。

    故又記孔子之言,以見聖人不以聽訟為難,而以使民無訟為貴。

    ” 子張問政。

    子曰:“居之無倦,行之以忠。

    ”居,謂存諸心。

    無倦,則始終如一。

    行,謂發于事。

    以忠,則表裡如一。

    程子曰“子張少仁。

    無誠心愛民,則必倦而不盡心,故告之以此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博學于文,約之以禮,亦可以弗畔矣夫!”重出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

    小人反是。

    ”成者,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。

    君子小人,所存既有厚薄之殊,而其所好又有善惡之異。

    故其用心不同如此。

    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。

    孔子對曰:“政者,正也。

    子帥以正,孰敢不正?”範氏曰:“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。

    ”胡氏曰:“魯自中葉,政由大夫,家臣效尤,據邑背叛,不正甚矣。

    故孔子以是告之,欲康子以正自克,而改三家之故。

    惜乎康子之溺于利欲而不能也。

    ” 季康子患盜,問于孔子。

    孔子對曰:“苟子之不欲,雖賞之不竊。

    ”言子不貪欲,則雖賞民使之為盜,民亦知恥而不竊。

    胡氏曰“季氏竊柄,康子奪嫡,民之為盜,固其所也。

    盍亦反其本耶?孔子以不欲啟之,其旨深矣。

    ”奪嫡事見春秋傳。

    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:“如殺無道,以就有道,何如?”孔子對曰:“子為政,焉用殺?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

    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

    草上之風,必偃。

    ”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為政者,民所視效,何以殺為?欲善則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