顔淵第十二
關燈
小
中
大
善矣。
上,一作尚,加也。
偃,仆也。
尹氏曰:“殺之為言,豈為人上之語哉?以身教者從,以言教者訟,而況于殺乎?” 子張問:“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”達者,德孚于人而行無不得之謂。
子曰:“何哉,爾所謂達者?”子張務外,夫子蓋已知其發問之意。
故反诘之,将以發其病而藥之也。
子張對曰:“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
”言名譽着聞也。
子曰:“是聞也,非達也。
聞與達相似而不同,乃誠僞之所以分,學者不可不審也。
故夫子既明辨之,下文又詳言之。
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
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
夫,音扶,下同。
好、下,皆去聲。
○内主忠信。
而所行合宜,審于接物而卑以自牧,皆自修于内,不求人知之事。
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,則所行自無窒礙矣。
夫聞也者,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
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
”行,去聲。
○善其顔色以取于仁,而行實背之,又自以為是而無所忌憚。
此不務實而專務求名者,故虛譽雖隆而實德則病矣。
程子曰:“學者須是務實,不要近名。
有意近名,大本已失。
更學何事?為名而學,則是僞也。
今之學者,大抵為名。
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,然其利心則一也。
”尹氏曰:“子張之學,病在乎不務實。
故孔子告之,皆笃實之事,充乎内而發乎外者也。
當時門人親受聖人之教,而差失有如此者,況後世乎?” 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,曰:“敢問崇德、修慝、辨惑。
”慝,吐得反。
胡氏曰:“慝之字從心從匿,蓋惡之匿于心者。
修者,治而去之。
”子曰:“善哉問!善其切于為己。
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修慝與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”與,平聲。
先事後得,猶言先難後獲也。
為所當為而不計其功,則德日積而不自知矣。
專于治己而不責人,則己之惡無所匿矣。
知一朝之忿為甚微,而禍及其親為甚大,則有以辨惑而懲其忿矣。
樊遲麤鄙近利,故告之以此,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。
範氏曰:“先事後得,上義而下利也。
人惟有利欲之心,故德不崇。
惟不自省己過而知人之過,故慝不修。
感物而易動者莫如忿,忘其身以及其親,惑之甚者也。
惑之甚者必起于細微,能辨之于早,則不至于大惑矣。
故懲忿所以辨惑也。
” 樊遲問仁。
子曰:“愛人。
”問知。
子曰:“知人。
”上知,去聲,下如字。
愛人,仁之施。
知人,知之務。
樊遲未達。
曾氏曰:“遲之意,蓋以愛欲其周,而知有所擇,故疑二者之相悖爾。
”子曰:“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。
”舉直錯枉者,知也。
使枉者直,則仁矣。
如此,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。
樊遲退,見子夏。
曰:“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,子曰,‘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’,何謂也?”鄉,去聲。
見,賢遍反。
遲以夫子之言,專為知者之事。
又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。
子夏曰:“富哉言乎!歎其所包者廣,不止言知。
舜有天下,選于衆,舉臯陶,不仁者遠矣。
湯有天下,選于衆,舉伊尹,不仁者遠矣。
”選,息戀反。
陶,音遙。
遠,如字。
伊尹,湯之相也。
不仁者遠,言人皆化而為仁,不見有不仁者,若其遠去爾,所謂使枉者直也。
子夏蓋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。
○程子曰:“聖人之語,因人而變化。
雖若有淺近者,而其包含無所不盡,觀于此章可見矣。
非若他人之言,語近則遺遠,語遠則不知近也。
”尹氏曰:“學者之問也,不獨欲聞其說,又必欲知其方;不獨欲知其方,又必欲為其事。
如樊遲之問仁知也,夫子告之盡矣。
樊遲未達,故又問焉,而猶未知其何以為之也。
及退而問諸子夏,然後有以知之。
使其未喻,則必将複問矣。
既問于師,又辨諸友,當時學者之務實也如是。
” 子貢問友。
子曰:“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,無自辱焉。
”告,工毒反。
道,去聲。
○友所以輔仁,故盡其心以告之,善其說以道之。
然以義合者也,故不可則止。
若以數而見疏,則自辱矣。
曾子曰:“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
”講學以會友,則道益明;取善以輔仁,則德日進。
上,一作尚,加也。
偃,仆也。
尹氏曰:“殺之為言,豈為人上之語哉?以身教者從,以言教者訟,而況于殺乎?” 子張問:“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?”達者,德孚于人而行無不得之謂。
子曰:“何哉,爾所謂達者?”子張務外,夫子蓋已知其發問之意。
故反诘之,将以發其病而藥之也。
子張對曰:“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
”言名譽着聞也。
子曰:“是聞也,非達也。
聞與達相似而不同,乃誠僞之所以分,學者不可不審也。
故夫子既明辨之,下文又詳言之。
夫達也者,質直而好義,察言而觀色,慮以下人。
在邦必達,在家必達。
夫,音扶,下同。
好、下,皆去聲。
○内主忠信。
而所行合宜,審于接物而卑以自牧,皆自修于内,不求人知之事。
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,則所行自無窒礙矣。
夫聞也者,色取仁而行違,居之不疑。
在邦必聞,在家必聞。
”行,去聲。
○善其顔色以取于仁,而行實背之,又自以為是而無所忌憚。
此不務實而專務求名者,故虛譽雖隆而實德則病矣。
程子曰:“學者須是務實,不要近名。
有意近名,大本已失。
更學何事?為名而學,則是僞也。
今之學者,大抵為名。
為名與為利雖清濁不同,然其利心則一也。
”尹氏曰:“子張之學,病在乎不務實。
故孔子告之,皆笃實之事,充乎内而發乎外者也。
當時門人親受聖人之教,而差失有如此者,況後世乎?” 樊遲從遊于舞雩之下,曰:“敢問崇德、修慝、辨惑。
”慝,吐得反。
胡氏曰:“慝之字從心從匿,蓋惡之匿于心者。
修者,治而去之。
”子曰:“善哉問!善其切于為己。
先事後得,非崇德與?攻其惡,無攻人之惡,非修慝與?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親,非惑與?”與,平聲。
先事後得,猶言先難後獲也。
為所當為而不計其功,則德日積而不自知矣。
專于治己而不責人,則己之惡無所匿矣。
知一朝之忿為甚微,而禍及其親為甚大,則有以辨惑而懲其忿矣。
樊遲麤鄙近利,故告之以此,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。
範氏曰:“先事後得,上義而下利也。
人惟有利欲之心,故德不崇。
惟不自省己過而知人之過,故慝不修。
感物而易動者莫如忿,忘其身以及其親,惑之甚者也。
惑之甚者必起于細微,能辨之于早,則不至于大惑矣。
故懲忿所以辨惑也。
” 樊遲問仁。
子曰:“愛人。
”問知。
子曰:“知人。
”上知,去聲,下如字。
愛人,仁之施。
知人,知之務。
樊遲未達。
曾氏曰:“遲之意,蓋以愛欲其周,而知有所擇,故疑二者之相悖爾。
”子曰:“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。
”舉直錯枉者,知也。
使枉者直,則仁矣。
如此,則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為用矣。
樊遲退,見子夏。
曰:“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,子曰,‘舉直錯諸枉,能使枉者直’,何謂也?”鄉,去聲。
見,賢遍反。
遲以夫子之言,專為知者之事。
又未達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。
子夏曰:“富哉言乎!歎其所包者廣,不止言知。
舜有天下,選于衆,舉臯陶,不仁者遠矣。
湯有天下,選于衆,舉伊尹,不仁者遠矣。
”選,息戀反。
陶,音遙。
遠,如字。
伊尹,湯之相也。
不仁者遠,言人皆化而為仁,不見有不仁者,若其遠去爾,所謂使枉者直也。
子夏蓋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。
○程子曰:“聖人之語,因人而變化。
雖若有淺近者,而其包含無所不盡,觀于此章可見矣。
非若他人之言,語近則遺遠,語遠則不知近也。
”尹氏曰:“學者之問也,不獨欲聞其說,又必欲知其方;不獨欲知其方,又必欲為其事。
如樊遲之問仁知也,夫子告之盡矣。
樊遲未達,故又問焉,而猶未知其何以為之也。
及退而問諸子夏,然後有以知之。
使其未喻,則必将複問矣。
既問于師,又辨諸友,當時學者之務實也如是。
” 子貢問友。
子曰:“忠告而善道之,不可則止,無自辱焉。
”告,工毒反。
道,去聲。
○友所以輔仁,故盡其心以告之,善其說以道之。
然以義合者也,故不可則止。
若以數而見疏,則自辱矣。
曾子曰:“君子以文會友,以友輔仁。
”講學以會友,則道益明;取善以輔仁,則德日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