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路第十三

關燈
心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務為全美,則累物而驕吝之心生。

    公子荊皆曰苟而已,則不以外物為心,其欲易足故也。

    ” 子适衛,冉有仆。

    仆,禦車也。

    子曰:“庶矣哉!”庶,衆也。

    冉有曰:“既庶矣。

    又何加焉?”曰:“富之。

    ”庶而不富,則民生不遂,故制田裡,薄賦斂以富之。

    曰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曰:“教之。

    ”富而不教,則近于禽獸。

    故必立學校,明禮義以教之。

    胡氏曰:“天生斯民,立之司牧,而寄以三事。

    然自三代之後,能舉此職者,百無一二。

    漢之文明,唐之太宗,亦雲庶且富矣,西京之教無聞焉。

    明帝尊師重傅,臨雍拜老,宗戚子弟莫不受學;唐太宗大召名儒,增廣生員,教亦至矣,然而未知所以教也。

    三代之教,天子公卿躬行于上,言行政事皆可師法,彼二君者其能然乎?” 子曰:“苟有用我者。

    期月而已可也,三年有成。

    ”期月,謂周一歲之月也。

    可者,僅辭,言綱紀布也。

    有成,治功成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孔子歎當時莫能用己也,故雲然。

    ”愚按:史記,此蓋為衛靈公不能用而發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善人為邦百年,亦可以勝殘去殺矣。

    誠哉是言也!”勝,平聲。

    去,上聲。

    為邦百年,言相繼而久也。

    勝殘,化殘暴之人,使不為惡也。

    去殺,謂民化于善,可以不用刑殺也。

    蓋古有是言,而夫子稱之。

    程子曰“漢自高、惠至于文、景,黎民醇厚,幾緻刑措,庶乎其近之矣。

    ”尹氏曰:“勝殘去殺,不為惡而已,善人之功如是。

    若夫聖人,則不待百年,其化亦不止此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

    ”王者謂聖人受命而興也。

    三十年為一世。

    仁,謂教化浃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周自文武至于成王,而後禮樂興,即其效也。

    ”或問:“三年、必世,遲速不同,何也?”程子曰:“三年有成,謂法度紀綱有成而化行也。

    漸民以仁,摩民以義,使之浃于肌膚,淪于骨髓,而禮樂可興,所謂仁也。

    此非積久,何以能緻?” 子曰:“苟正其身矣,于從政乎何有?不能正其身,如正人何?” 冉子退朝。

    子曰:“何晏也?”對曰:“有政。

    ”子曰:“其事也。

    如有政,雖不吾以,吾其與聞之。

    ”朝,音潮。

    與,去聲。

    冉有時為季氏宰。

    朝,季氏之私朝也。

    晏,晚也。

    政,國政。

    事,家事。

    以,用也。

    禮:大夫雖不治事,猶得與聞國政。

    是時季氏專魯,其于國政,蓋有不與同列議于公朝,而獨與家臣謀于私室者。

    故夫子為不知者而言,此必季氏之家事耳。

    若是國政,我嘗為大夫,雖不見用,猶當與聞。

    今既不聞,則是非國政也。

    語意與魏征獻陵之對略相似。

    其所以正名分,抑季氏,而教冉有之意深矣。

     定公問:“一言而可以興邦,有諸?”孔子對曰: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

    幾,期也。

    詩曰:“如幾如式。

    ”言一言之間,未可以如此而必期其效。

    人之言曰:‘為君難,為臣不易。

    ’易,去聲。

    當時有此言也。

    如知為君之難也,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?”因此言而知為君之難,則必戰戰兢兢,臨深履薄,而無一事之敢忽。

    然則此言也,豈不可以必期于興邦乎?為定公言,故不及臣也。

    曰:“一言而喪邦,有諸?”孔子對曰:“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。

    人之言曰:‘予無樂乎為君,唯其言而莫予違也。

    ’喪,去聲,下同。

    樂,音洛。

    言他無所樂,惟樂此耳。

    如其善而莫之違也,不亦善乎?如不善而莫之違也,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?”範氏曰:“言不善而莫之違,則忠言不至于耳。

    君日驕而臣日谄,未有不喪邦者也。

    ”謝氏曰:“知為君之難,則必敬謹以持之。

    惟其言而莫予違,則讒谄面谀之人至矣。

    邦未必遽興喪也,而興喪之源分于此。

    然此非識微之君子,何足以知之?” 葉公問政。

    音義并見第七篇。

    子曰:“近者說,遠者來。

    ”說,音悅。

    ○被其澤則悅,聞其風則來。

    然必近者悅,而後遠者來也。

     子夏為莒父宰,問政。

    子曰:“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

    欲速,則不達;見小利,則大事不成。

    ”父,音甫。

    莒父,魯邑名。

    欲事之速成,則急遽無序,而反不達。

    見小者之為利,則所就者小,而所失者大矣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子張問政,子曰:‘居之無倦,行之以忠。

    ’子夏問政,子曰:‘無欲速,無見小利。

    ’子張常過高而未仁,子夏之病常在近小,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。

    ” 葉公語孔子曰:“吾黨有直躬者,其父攘羊,而子證之。

    ”語,去聲。

    直躬,直身而行者。

    有因而盜曰攘。

    孔子曰:“吾黨之直者異于是。

    父為子隐,子為父隐,直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”為,去聲。

    父子相隐,天理人情之至也。

    故不求為直,而直在其中。

    謝氏曰:“順理為直。

    父不為子隐,子不為父隐,于理順邪?瞽瞍殺人,舜竊負而逃,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