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路第十三
關燈
小
中
大
海濱而處。
當是時,愛親之心勝,其于直不直,何暇計哉?” 樊遲問仁。
子曰:“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
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
”恭主容,敬主事。
恭見于外,敬主乎中。
之夷狄不可棄,勉其固守而勿失也。
程子曰:“此是徹上徹下語。
聖人初無二語也,充之則睟面盎背;推而達之,則笃恭而天下平矣。
”胡氏曰:“樊遲問仁者三:此最先,先難次之,愛人其最後乎?” 子貢問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”子曰:“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
”使,去聲。
此其志有所不為,而其材足以有為者也。
子貢能言,故以使事告之。
蓋為使之難,不獨貴于能言而已。
曰:“敢問其次。
”曰:“宗族稱孝焉,鄉黨稱弟焉。
”弟,去聲。
此本立而材不足者,故為其次。
曰:“敢問其次。
”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為次矣。
”行,去聲。
硁,苦耕反。
果,必行也。
硁,小石之堅确者。
小人,言其識量之淺狹也。
此其本末皆無足觀,然亦不害其為自守也,故聖人猶有取焉,下此則市井之人,不複可為士矣。
曰:“今之從政者何如?”子曰:“噫!鬥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
”筲,所交反。
算,亦作筭,悉亂反。
今之從政者,蓋如魯三家之屬。
噫,心不平聲。
鬥,量名,容十升。
筲,竹器,容鬥二升。
鬥筲之人,言鄙細也。
算,數也。
子貢之問每下,故夫子以是警之。
程子曰:“子貢之意,蓋欲為皎皎之行,聞于人者。
夫子告之,皆笃實自得之事。
” 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
”狷,音絹。
行,道也。
狂者,志極高而行不掩。
狷者,知未及而守有餘。
蓋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,然既不可得,而徒得謹厚之人,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為也。
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,猶可因其志節,而激厲裁抑之以進于道,非與其終于此而已也。
孟子曰:“孔子豈不欲中道哉?不可必得,故思其次也。
如琴張、曾皙、牧皮者,孔子之所謂狂也。
其志嘐嘐然,曰:‘古之人!古之人!’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。
狂者又不可得,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,是狷也,是又其次也。
” 子曰:“南人有言曰:‘人而無恒,不可以作巫醫。
’善夫!”恒,胡登反。
夫,音扶。
南人,南國之人。
恒,常久也。
巫,所以交鬼神。
醫,所以寄死生。
故雖賤役,而猶不可以無常,孔子稱其言而善之。
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
”此易恒卦九三爻辭。
承,進也。
子曰:“不占而已矣。
”複加“子曰”,以别易文也,其義未詳。
楊氏曰:“君子于易苟玩其占,則知無常之取羞矣。
其為無常也,蓋亦不占而已矣。
”意亦略通。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”和者,無乖戾之心。
同者,有阿比之意。
尹氏曰:“君子尚義,故有不同。
小人尚利,安得而和?” 子貢問曰:“鄉人皆好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
”“鄉人皆惡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
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
”好、惡,并去聲。
一鄉之人,宜有公論矣,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。
故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,則必其有苟合之行。
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,則必其無可好之實。
子曰:“君子易事而難說也:說之不以道,不說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
小人難事而易說也:說之雖不以道,說也;及其使人也,求備焉。
”易,去聲。
說,音悅。
器之,謂随其材器而使之也。
君子之心公而恕,小人之心私而刻。
天理人欲之間,每相反而已矣。
子曰:“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
”君子循理,故安舒而不矜肆。
小人逞欲,故反是。
子曰:“剛毅、木讷,近仁。
”程子曰:“木者,質樸。
讷者,遲鈍。
四者,質之近乎仁者也。
”楊氏曰:“剛毅則不屈于物欲,木讷則不至于外馳,故近仁。
” 子路問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”子曰:“切切、偲偲、怡怡如也,可謂士矣。
朋友切切、偲偲,兄弟怡怡。
”胡氏曰:“切切,懇到也。
偲偲,詳勉也。
怡怡,和悅也。
皆子路所不足,故告之。
又恐其混于所施,則兄弟有賊恩之禍,朋友有善柔之損,故又别而言之。
” 子曰:“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
”教民者,教之孝悌忠信之行,務農講武之法。
即,就也。
戎,兵也。
民知親其上,死其長,故可以即戎。
程子曰:“七年雲者,聖人度其時可矣。
如雲期月、三年、百年、一世、大國五年、小國七年之類,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。
” 子曰:“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
”以,用也。
言用不教之民以戰,必有敗亡之禍,是棄其民也。
當是時,愛親之心勝,其于直不直,何暇計哉?” 樊遲問仁。
子曰:“居處恭,執事敬,與人忠。
雖之夷狄,不可棄也。
”恭主容,敬主事。
恭見于外,敬主乎中。
之夷狄不可棄,勉其固守而勿失也。
程子曰:“此是徹上徹下語。
聖人初無二語也,充之則睟面盎背;推而達之,則笃恭而天下平矣。
”胡氏曰:“樊遲問仁者三:此最先,先難次之,愛人其最後乎?” 子貢問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”子曰:“行己有恥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可謂士矣。
”使,去聲。
此其志有所不為,而其材足以有為者也。
子貢能言,故以使事告之。
蓋為使之難,不獨貴于能言而已。
曰:“敢問其次。
”曰:“宗族稱孝焉,鄉黨稱弟焉。
”弟,去聲。
此本立而材不足者,故為其次。
曰:“敢問其次。
”曰:“言必信,行必果,硁硁然小人哉!抑亦可以為次矣。
”行,去聲。
硁,苦耕反。
果,必行也。
硁,小石之堅确者。
小人,言其識量之淺狹也。
此其本末皆無足觀,然亦不害其為自守也,故聖人猶有取焉,下此則市井之人,不複可為士矣。
曰:“今之從政者何如?”子曰:“噫!鬥筲之人,何足算也。
”筲,所交反。
算,亦作筭,悉亂反。
今之從政者,蓋如魯三家之屬。
噫,心不平聲。
鬥,量名,容十升。
筲,竹器,容鬥二升。
鬥筲之人,言鄙細也。
算,數也。
子貢之問每下,故夫子以是警之。
程子曰:“子貢之意,蓋欲為皎皎之行,聞于人者。
夫子告之,皆笃實自得之事。
” 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與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進取,狷者有所不為也。
”狷,音絹。
行,道也。
狂者,志極高而行不掩。
狷者,知未及而守有餘。
蓋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,然既不可得,而徒得謹厚之人,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為也。
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,猶可因其志節,而激厲裁抑之以進于道,非與其終于此而已也。
孟子曰:“孔子豈不欲中道哉?不可必得,故思其次也。
如琴張、曾皙、牧皮者,孔子之所謂狂也。
其志嘐嘐然,曰:‘古之人!古之人!’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。
狂者又不可得,欲得不屑不潔之士而與之,是狷也,是又其次也。
” 子曰:“南人有言曰:‘人而無恒,不可以作巫醫。
’善夫!”恒,胡登反。
夫,音扶。
南人,南國之人。
恒,常久也。
巫,所以交鬼神。
醫,所以寄死生。
故雖賤役,而猶不可以無常,孔子稱其言而善之。
“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
”此易恒卦九三爻辭。
承,進也。
子曰:“不占而已矣。
”複加“子曰”,以别易文也,其義未詳。
楊氏曰:“君子于易苟玩其占,則知無常之取羞矣。
其為無常也,蓋亦不占而已矣。
”意亦略通。
子曰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
”和者,無乖戾之心。
同者,有阿比之意。
尹氏曰:“君子尚義,故有不同。
小人尚利,安得而和?” 子貢問曰:“鄉人皆好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
”“鄉人皆惡之,何如?”子曰:“未可也。
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,其不善者惡之。
”好、惡,并去聲。
一鄉之人,宜有公論矣,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。
故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,則必其有苟合之行。
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,則必其無可好之實。
子曰:“君子易事而難說也:說之不以道,不說也;及其使人也,器之。
小人難事而易說也:說之雖不以道,說也;及其使人也,求備焉。
”易,去聲。
說,音悅。
器之,謂随其材器而使之也。
君子之心公而恕,小人之心私而刻。
天理人欲之間,每相反而已矣。
子曰:“君子泰而不驕,小人驕而不泰。
”君子循理,故安舒而不矜肆。
小人逞欲,故反是。
子曰:“剛毅、木讷,近仁。
”程子曰:“木者,質樸。
讷者,遲鈍。
四者,質之近乎仁者也。
”楊氏曰:“剛毅則不屈于物欲,木讷則不至于外馳,故近仁。
” 子路問曰:“何如斯可謂之士矣?”子曰:“切切、偲偲、怡怡如也,可謂士矣。
朋友切切、偲偲,兄弟怡怡。
”胡氏曰:“切切,懇到也。
偲偲,詳勉也。
怡怡,和悅也。
皆子路所不足,故告之。
又恐其混于所施,則兄弟有賊恩之禍,朋友有善柔之損,故又别而言之。
” 子曰:“善人教民七年,亦可以即戎矣。
”教民者,教之孝悌忠信之行,務農講武之法。
即,就也。
戎,兵也。
民知親其上,死其長,故可以即戎。
程子曰:“七年雲者,聖人度其時可矣。
如雲期月、三年、百年、一世、大國五年、小國七年之類,皆當思其作為如何乃有益。
” 子曰:“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
”以,用也。
言用不教之民以戰,必有敗亡之禍,是棄其民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