憲問第十四

關燈
富而無驕易。

    ”易,去聲。

    處貧難,處富易,人之常情。

    然人當勉其難,而不可忽其易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,不可以為滕薛大夫。

    ”公綽,魯大夫。

    趙魏,晉卿之家。

    老,家臣之長。

    大家勢重,而無諸侯之事;家老望尊,而無官守之責。

    優,有餘也。

    滕薛,二國名。

    大夫,任國政者。

    滕薛國小政繁,大夫位高責重。

    然則公綽蓋廉靜寡欲,而短于才者也。

    胡氏①曰:“知之弗豫,枉其才而用之,則為棄人矣。

    此君子所以患不知人也。

    言此,則孔子之用人可知矣。

    ” ①“胡氏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楊氏”。

     子路問成人。

    子曰:“若臧武仲之知,公綽之不欲,卞莊子之勇,冉求之藝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

    ”知,去聲。

    成人,猶言全人。

    武仲,魯大夫,名纥。

    莊子,魯卞邑大夫。

    言兼此四子之長,則知足以窮理,廉足以養心,勇足以力行,藝足以泛應,而又節之以禮,和之以樂,使德成于内,而文見乎外。

    則材全德備,渾然不見一善成名之迹;中正和樂,粹然無複偏倚駁雜之蔽,而其為人也亦成矣。

    然亦之為言,非其至者,蓋就子路之所可及而語之也。

    若論其至,則非聖人之盡人道,不足以語此曰:“今之成人者何必然?見利思義,見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

    ”複加“曰”字者,既答而複言也。

    授命,言不愛其生,持以與人也。

    久要,舊約也。

    平生,平日也。

    有是忠信之實,則雖其才知禮樂有所未備,亦可以為成人之次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知之明,信之笃,行之果,天下之達德也。

    若孔子所謂成人,亦不出此三者。

    武仲,知也;公綽,仁也;卞莊子,勇也;冉求,藝也。

    須是合此四人之能,文之以禮樂,亦可以為成人矣。

    然而論其大成,則不止于此。

    若今之成人,有忠信而不及于禮樂,則又其次者也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臧武仲之知,非正也。

    若文之以禮樂,則無不正矣。

    ”又曰:“語成人之名,非聖人孰能之?孟子曰:‘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。

    ’如此方可以稱成人之名。

    ”胡氏曰“今之成人以下,乃子路之言。

    蓋不複聞斯行之之勇,而有終身誦之之固矣。

    未詳是否?” 子問公叔文子于公明賈曰:“信乎夫子不言、不笑、不取乎?”公叔文子,衛大夫公孫拔也。

    公明姓,賈名,亦衛人。

    文子為人,其詳不可知,然必廉靜之士,故當時以三者稱之。

    公明賈對曰:“以告者過也。

    夫子時然後言,人不厭其言;樂然後笑,人不厭其笑;義然後取,人不厭其取。

    ”子曰:“其然,豈其然乎?”厭者,苦其多而惡之之辭。

    事适其可,則人不厭,而不覺其有是矣。

    是以稱之或過,而以為不言、不笑、不取也。

    然此言也,非禮義充溢于中,得時措之宜者不能。

    文子雖賢,疑未及此,但君子與人為善,不欲正言其非也。

    故曰“其然豈其然乎”,蓋疑之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臧武仲以防求為後于魯,雖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。

    ”要,平聲。

    防,地名,武仲所封邑也。

    要,有挾而求也。

    武仲得罪奔邾,自邾如防,使請立後而避邑。

    以示若不得請,則将據邑以叛,是要君也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要君者無上,罪之大者也。

    武仲之邑,受之于君。

    得罪出奔,則立後在君,非己所得專也。

    而據邑以請,由其好知而不好學也。

    ”楊氏曰:“武仲卑辭請後,其迹非要君者,而意實要之。

    夫子之言,亦春秋誅意之法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晉文公谲而不正,齊桓公正而不谲。

    ”谲,古穴反。

    晉文公,名重耳。

    齊桓公,名小白。

    谲,詭也。

    二公皆諸侯盟主,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。

    雖其以力假仁,心皆不正,然桓公伐楚,仗義執言,不由詭道,猶為彼善于此。

    文公則伐衛以緻楚,而陰謀以取勝,其谲甚矣。

    二君他事亦多類此,故夫子言此以發其隐。

     子路曰:“桓公殺公子糾,召忽死之,管仲不死。

    ”曰:“未仁乎?”糾,居黝反。

    召,音邵。

    按春秋傳,齊襄公無道,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。

    及無知弒襄公,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。

    魯人納之,未克,而小白入,是為桓公。

    使魯殺子糾而請管召,召忽死之,管仲請囚。

    鮑叔牙言于桓公以為相。

    子路疑管仲忘君事雠,忍心害理,不得為仁也。

    子曰:“桓公九合諸侯,不以兵車,管仲之力也。

    如其仁!如其仁!”九,春秋傳作“糾”,督也,古字通用。

    不以兵車,言不假威力也。

    如其仁,言誰如其仁者,又再言以深許之。

    蓋管仲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