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靈公第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以寅為人正,商以醜為地正,周以子為天正也。
然時以作事,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。
故孔子嘗曰,“吾得夏時焉”而說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。
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,而于此又以告顔子也。
乘殷之辂,辂,音路,亦作路。
商辂,木辂也。
辂者,大車之名。
古者以木為車而已,至商而有辂之名,蓋始異其制也。
周人飾以金玉,則過侈而易敗,不若商辂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,為質而得其中也。
服周之冕,周冕有五,祭服之冠也。
冠上有覆,前後有旒。
黃帝以來,蓋已有之,而制度儀等,至周始備。
然其為物小,而加于衆體之上,故雖華而不為靡,雖費而不及奢。
夫子取之,蓋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。
樂則韶舞。
取其盡善盡美。
放鄭聲,遠佞人。
鄭聲淫,佞人殆。
”遠,去聲。
放,謂禁絕之。
鄭聲,鄭國之音。
佞人,卑谄辯給之人。
殆,危也。
程子曰:“問政多矣,惟顔淵告之以此。
蓋三代之制,皆因時損益,及其久也,不能無弊。
周衰,聖人不作,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,立萬世常行之道,發此以為之兆爾。
由是求之,則餘皆可考也。
”張子曰:“禮樂,治之法也。
放鄭聲,遠佞人,法外意也。
一日不謹,則法壞矣。
虞夏君臣更相饬戒,意蓋如此。
”又曰“法立而能守,則德可久,業可大。
鄭聲佞人,能使人喪其所守,故放遠之。
”尹氏曰:“此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。
孔子之作春秋,蓋此意也。
孔顔雖不得行之于時,然其為治之法,可得而見矣。
” 子曰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”蘇氏曰:“人之所履者,容足之外,皆為無用之地,而不可廢也。
故慮不在千裡之外,則患在幾席之下矣。
” 子曰:“已矣乎!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
”好,去聲。
已矣乎,歎其終不得而見也。
子曰:“臧文仲其竊位者與?知柳下惠之賢,而不與立也。
”者與之與,平聲。
竊位,言不稱其位而有愧于心,如盜得而陰據之也。
柳下惠,魯大夫展獲,字禽,食邑柳下,谥曰惠。
與立,謂與之并立于朝。
範氏曰:“臧文仲為政于魯,若不知賢,是不明也;知而不舉,是蔽賢也。
不明之罪小,蔽賢之罪大。
故孔子以為不仁,又以為竊位。
” 子曰:“躬自厚而薄責于人,則遠怨矣。
”遠,去聲。
責己厚,故身益修;責人薄,故人易從。
所以人不得而怨之。
子曰:“不曰‘如之何如之何’者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
”如之何如之何者,熟思而審處之辭也。
不如是而妄行,雖聖人亦無如之何矣。
子曰:“群居終日,言不及義,好行小慧,難矣哉!”好,去聲。
小慧,私智也。
言不及義,則放辟邪侈之心滋。
好行小慧,則行險僥幸之機熟。
難矣哉者,言其無以入德,而将有患害也。
子曰:“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
君子哉!”孫,去聲。
義者制事之本,故以為質幹。
而行之必有節文,出之必以退遜,成之必在誠實,乃君子之道也。
程子曰:“義以為質,如質幹然。
禮行此,孫出此,信成此。
此四句隻是一事,以義為本。
”又曰:“‘敬以直内,則義以方外。
’‘義以為質,則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
’” 子曰:“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。
”範氏曰:“君子學以為己,不求人知。
然沒世而名不稱焉,則無為善之實可知矣。
” 子曰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
”謝氏曰:“君子無不反求諸己,小人反是。
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。
”楊氏曰:“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,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。
雖疾沒世而名不稱,然所以求者,亦反諸己而已。
小人求諸人,故違道幹譽,無所不至。
三者文不相蒙,而義實相足,亦記言者之意。
” 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黨。
”莊以持己曰矜。
然無乖戾之心,故不争。
和以處衆曰群。
然無阿比之意,故不黨。
子曰:“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
” 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”推己及物,其施不窮,故可以終身行之。
尹氏曰:“學貴于知要。
子貢之問,可謂知要矣。
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。
推而極之,雖聖人之無我,不出乎此。
終身行之,不亦宜乎?” 子曰:“吾之于人也,誰毀誰譽?如有所譽者,其有所試矣。
譽,平聲。
毀者,稱人之惡而損其真。
譽者,揚人之善而過其實。
夫子無是也。
然或有所譽者,則必嘗有以試之,而知其将然矣。
聖人善善之速,而無所苟如此。
若其惡惡,則已緩矣。
是以雖有以前知其惡,而終無所毀也。
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
”斯民者,今此之人也。
三代,夏、商、周也。
直道,無私曲也。
言吾之所以無所毀譽者,蓋以此民,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、惡其惡而無所私曲
然時以作事,則歲月自當以人為紀。
故孔子嘗曰,“吾得夏時焉”而說者以為謂夏小正之屬。
蓋取其時之正與其令之善,而于此又以告顔子也。
乘殷之辂,辂,音路,亦作路。
商辂,木辂也。
辂者,大車之名。
古者以木為車而已,至商而有辂之名,蓋始異其制也。
周人飾以金玉,則過侈而易敗,不若商辂之樸素渾堅而等威已辨,為質而得其中也。
服周之冕,周冕有五,祭服之冠也。
冠上有覆,前後有旒。
黃帝以來,蓋已有之,而制度儀等,至周始備。
然其為物小,而加于衆體之上,故雖華而不為靡,雖費而不及奢。
夫子取之,蓋亦以為文而得其中也。
樂則韶舞。
取其盡善盡美。
放鄭聲,遠佞人。
鄭聲淫,佞人殆。
”遠,去聲。
放,謂禁絕之。
鄭聲,鄭國之音。
佞人,卑谄辯給之人。
殆,危也。
程子曰:“問政多矣,惟顔淵告之以此。
蓋三代之制,皆因時損益,及其久也,不能無弊。
周衰,聖人不作,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禮,立萬世常行之道,發此以為之兆爾。
由是求之,則餘皆可考也。
”張子曰:“禮樂,治之法也。
放鄭聲,遠佞人,法外意也。
一日不謹,則法壞矣。
虞夏君臣更相饬戒,意蓋如此。
”又曰“法立而能守,則德可久,業可大。
鄭聲佞人,能使人喪其所守,故放遠之。
”尹氏曰:“此所謂百王不易之大法。
孔子之作春秋,蓋此意也。
孔顔雖不得行之于時,然其為治之法,可得而見矣。
” 子曰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。
”蘇氏曰:“人之所履者,容足之外,皆為無用之地,而不可廢也。
故慮不在千裡之外,則患在幾席之下矣。
” 子曰:“已矣乎!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。
”好,去聲。
已矣乎,歎其終不得而見也。
子曰:“臧文仲其竊位者與?知柳下惠之賢,而不與立也。
”者與之與,平聲。
竊位,言不稱其位而有愧于心,如盜得而陰據之也。
柳下惠,魯大夫展獲,字禽,食邑柳下,谥曰惠。
與立,謂與之并立于朝。
範氏曰:“臧文仲為政于魯,若不知賢,是不明也;知而不舉,是蔽賢也。
不明之罪小,蔽賢之罪大。
故孔子以為不仁,又以為竊位。
” 子曰:“躬自厚而薄責于人,則遠怨矣。
”遠,去聲。
責己厚,故身益修;責人薄,故人易從。
所以人不得而怨之。
子曰:“不曰‘如之何如之何’者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
”如之何如之何者,熟思而審處之辭也。
不如是而妄行,雖聖人亦無如之何矣。
子曰:“群居終日,言不及義,好行小慧,難矣哉!”好,去聲。
小慧,私智也。
言不及義,則放辟邪侈之心滋。
好行小慧,則行險僥幸之機熟。
難矣哉者,言其無以入德,而将有患害也。
子曰:“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
君子哉!”孫,去聲。
義者制事之本,故以為質幹。
而行之必有節文,出之必以退遜,成之必在誠實,乃君子之道也。
程子曰:“義以為質,如質幹然。
禮行此,孫出此,信成此。
此四句隻是一事,以義為本。
”又曰:“‘敬以直内,則義以方外。
’‘義以為質,則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
’” 子曰:“君子病無能焉,不病人之不己知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。
”範氏曰:“君子學以為己,不求人知。
然沒世而名不稱焉,則無為善之實可知矣。
” 子曰:“君子求諸己,小人求諸人。
”謝氏曰:“君子無不反求諸己,小人反是。
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。
”楊氏曰:“君子雖不病人之不己知,然亦疾沒世而名不稱也。
雖疾沒世而名不稱,然所以求者,亦反諸己而已。
小人求諸人,故違道幹譽,無所不至。
三者文不相蒙,而義實相足,亦記言者之意。
” 子曰:“君子矜而不争,群而不黨。
”莊以持己曰矜。
然無乖戾之心,故不争。
和以處衆曰群。
然無阿比之意,故不黨。
子曰:“君子不以言舉人,不以人廢言。
” 子貢問曰:“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?”子曰:“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”推己及物,其施不窮,故可以終身行之。
尹氏曰:“學貴于知要。
子貢之問,可謂知要矣。
孔子告以求仁之方也。
推而極之,雖聖人之無我,不出乎此。
終身行之,不亦宜乎?” 子曰:“吾之于人也,誰毀誰譽?如有所譽者,其有所試矣。
譽,平聲。
毀者,稱人之惡而損其真。
譽者,揚人之善而過其實。
夫子無是也。
然或有所譽者,則必嘗有以試之,而知其将然矣。
聖人善善之速,而無所苟如此。
若其惡惡,則已緩矣。
是以雖有以前知其惡,而終無所毀也。
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。
”斯民者,今此之人也。
三代,夏、商、周也。
直道,無私曲也。
言吾之所以無所毀譽者,蓋以此民,即三代之時所以善其善、惡其惡而無所私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