衛靈公第十五
關燈
小
中
大
之民。
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。
尹氏曰:“孔子之于人也,豈有意于毀譽之哉?其所以譽之者,蓋試而知其美故也。
斯民也,三代所以直道而行,豈得容私于其閑哉? 子曰:“吾猶及史之阙文也,有馬者借人乘之。
今亡矣夫!”夫,音扶。
楊氏曰:“史阙文、馬借人,此二事孔子猶及見之。
今亡矣夫,悼時之益偷也。
”愚謂此必有為而言。
蓋雖細故,而時變之大者可知矣。
胡氏曰:“此章義疑,不可強解。
” 子曰:“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
”巧言,變亂是非,聽之使人喪其所守。
小不忍,如婦人之仁、匹夫之勇皆是。
子曰:“衆惡之,必察焉;衆好之,必察焉。
”好、惡,并去聲。
楊氏曰:“惟仁者能好惡人。
衆好惡之而不察,則或蔽于私矣。
” 子曰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”弘,廓而大之也。
人外無道,道外無人。
然人心有覺,而道體無為;故人能大其道,道不能大其人也。
張子曰:“心能盡性,人能弘道也;性不知檢其心,非道弘人也。
” 子曰:“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
”過而能改,則複于無過。
惟不改則其過遂成,而将不及改矣。
子曰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寝,以思,句。
無益,句。
不如學也。
”此為思而不學者言之。
蓋勞心以必求,不如遜志而自得也。
李氏曰:“夫子非思而不學者,特垂語以教人爾。
” 子曰:“君子謀道不謀食。
耕也,餒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
君子憂道不憂貧。
”餒,奴罪反。
耕所以謀食,而未必得食。
學所以謀道,而祿在其中。
然其學也,憂不得乎道而已;非為憂貧之故,而欲為是以得祿也。
尹氏曰:“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,豈以在外者為憂樂哉?” 子曰: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;雖得之,必失之。
知,去聲。
知足以知此理,而私欲間之,則無以有之于身矣。
知及之,仁能守之。
不莊以?之,則民不敬。
?,臨也。
謂臨民也。
知此理而無私欲以間之,則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。
然猶有不莊者,蓋氣習之偏,或有厚于内而不嚴于外者,是以民不見其可畏而慢易之。
下句放此。
知及之,仁能守之,莊以?之。
動之不以禮,未善也。
”動之,動民也。
猶曰鼓舞而作興之雲爾。
禮,謂義理之節文。
愚謂學至于仁,則善有諸己而大本立矣。
?之不莊,動之不以禮,乃其氣禀學問之小疵,然亦非盡善之道也。
故夫子曆言之,使知德愈全則責愈備,不可以為小節而忽之也。
子曰:“君子不可小知,而可大受也;小人不可大受,而可小知也。
”此言觀人之法。
知,我知之也。
受,彼所受也。
蓋君子于細事未必可觀,而材德足以任重;小人雖器量淺狹,而未必無一長可取。
子曰:“民之于仁也,甚于水火。
水火,吾見蹈而死者矣,未見蹈仁而死者也。
”民之于水火,所賴以生,不可一日無。
其于仁也亦然。
但水火外物,而仁在己。
無水火,不過害人之身,而不仁則失其心。
是仁有甚于水火,而尤不可以一日無也。
況水火或有時而殺人,仁則未嘗殺人,亦何憚而不為哉?李氏曰:“此夫子勉人為仁之語。
”下章放此。
子曰:“當仁不讓于師。
”當仁,以仁為己任也。
雖師亦無所遜,言當勇往而必為也。
蓋仁者,人所自有而自為之,非有争也,何遜之有?程子曰:“為仁在己,無所與遜。
若善名為①外,則不可不遜。
” ①“為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在”。
子曰:“君子貞而不諒。
”貞,正而固也。
諒,則不擇是非而必于信。
子曰:“事君,敬其事而後其食。
”後,與後獲之後同。
食,祿也。
君子之仕也,有官守者修其職,有言責者盡其忠。
皆以敬吾之事而已,不可先有求祿之心也。
子曰:“有教無類。
”人性皆善,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,氣習之染也。
故君子有教,則人皆可以複于善,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。
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
”為,去聲。
不同,如善惡邪正之異。
子曰:“辭達而已矣。
”辭,取達意而止,不以富麗為工。
師冕見,及階,子曰:“階也。
”及席,子曰:“席也。
”皆坐,子告之曰:“某在斯,某在斯。
”見,賢遍反。
師,樂師,瞽者。
冕,名。
再言某在斯,曆舉在坐之人以诏之。
師冕出。
子張問曰:“與師言之道與?”與,平聲。
聖門學者,于夫子之一言一動,無不存心省察如此。
子曰:“然。
固相師之道也。
”相,去聲。
相,助也。
古者瞽必有相,其道如此。
蓋聖人于此,非作意而為之,但盡其道而已。
尹氏曰:“聖人處己為人,其心一緻,無不盡其誠故也。
有志于學者,求聖人之心,于斯亦可見矣。
”範氏曰:“聖人不侮鳏寡,不虐無告,可見于此。
推之天下,無一物不得其所矣。
”
故我今亦不得而枉其是非之實也。
尹氏曰:“孔子之于人也,豈有意于毀譽之哉?其所以譽之者,蓋試而知其美故也。
斯民也,三代所以直道而行,豈得容私于其閑哉? 子曰:“吾猶及史之阙文也,有馬者借人乘之。
今亡矣夫!”夫,音扶。
楊氏曰:“史阙文、馬借人,此二事孔子猶及見之。
今亡矣夫,悼時之益偷也。
”愚謂此必有為而言。
蓋雖細故,而時變之大者可知矣。
胡氏曰:“此章義疑,不可強解。
” 子曰:“巧言亂德,小不忍則亂大謀。
”巧言,變亂是非,聽之使人喪其所守。
小不忍,如婦人之仁、匹夫之勇皆是。
子曰:“衆惡之,必察焉;衆好之,必察焉。
”好、惡,并去聲。
楊氏曰:“惟仁者能好惡人。
衆好惡之而不察,則或蔽于私矣。
” 子曰: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。
”弘,廓而大之也。
人外無道,道外無人。
然人心有覺,而道體無為;故人能大其道,道不能大其人也。
張子曰:“心能盡性,人能弘道也;性不知檢其心,非道弘人也。
” 子曰:“過而不改,是謂過矣。
”過而能改,則複于無過。
惟不改則其過遂成,而将不及改矣。
子曰: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寝,以思,句。
無益,句。
不如學也。
”此為思而不學者言之。
蓋勞心以必求,不如遜志而自得也。
李氏曰:“夫子非思而不學者,特垂語以教人爾。
” 子曰:“君子謀道不謀食。
耕也,餒在其中矣;學也,祿在其中矣。
君子憂道不憂貧。
”餒,奴罪反。
耕所以謀食,而未必得食。
學所以謀道,而祿在其中。
然其學也,憂不得乎道而已;非為憂貧之故,而欲為是以得祿也。
尹氏曰:“君子治其本而不恤其末,豈以在外者為憂樂哉?” 子曰:“知及之,仁不能守之;雖得之,必失之。
知,去聲。
知足以知此理,而私欲間之,則無以有之于身矣。
知及之,仁能守之。
不莊以?之,則民不敬。
?,臨也。
謂臨民也。
知此理而無私欲以間之,則所知者在我而不失矣。
然猶有不莊者,蓋氣習之偏,或有厚于内而不嚴于外者,是以民不見其可畏而慢易之。
下句放此。
知及之,仁能守之,莊以?之。
動之不以禮,未善也。
”動之,動民也。
猶曰鼓舞而作興之雲爾。
禮,謂義理之節文。
愚謂學至于仁,則善有諸己而大本立矣。
?之不莊,動之不以禮,乃其氣禀學問之小疵,然亦非盡善之道也。
故夫子曆言之,使知德愈全則責愈備,不可以為小節而忽之也。
子曰:“君子不可小知,而可大受也;小人不可大受,而可小知也。
”此言觀人之法。
知,我知之也。
受,彼所受也。
蓋君子于細事未必可觀,而材德足以任重;小人雖器量淺狹,而未必無一長可取。
子曰:“民之于仁也,甚于水火。
水火,吾見蹈而死者矣,未見蹈仁而死者也。
”民之于水火,所賴以生,不可一日無。
其于仁也亦然。
但水火外物,而仁在己。
無水火,不過害人之身,而不仁則失其心。
是仁有甚于水火,而尤不可以一日無也。
況水火或有時而殺人,仁則未嘗殺人,亦何憚而不為哉?李氏曰:“此夫子勉人為仁之語。
”下章放此。
子曰:“當仁不讓于師。
”當仁,以仁為己任也。
雖師亦無所遜,言當勇往而必為也。
蓋仁者,人所自有而自為之,非有争也,何遜之有?程子曰:“為仁在己,無所與遜。
若善名為①外,則不可不遜。
” ①“為”,清仿宋大字本作“在”。
子曰:“君子貞而不諒。
”貞,正而固也。
諒,則不擇是非而必于信。
子曰:“事君,敬其事而後其食。
”後,與後獲之後同。
食,祿也。
君子之仕也,有官守者修其職,有言責者盡其忠。
皆以敬吾之事而已,不可先有求祿之心也。
子曰:“有教無類。
”人性皆善,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,氣習之染也。
故君子有教,則人皆可以複于善,而不當複論其類之惡矣。
子曰:“道不同,不相為謀。
”為,去聲。
不同,如善惡邪正之異。
子曰:“辭達而已矣。
”辭,取達意而止,不以富麗為工。
師冕見,及階,子曰:“階也。
”及席,子曰:“席也。
”皆坐,子告之曰:“某在斯,某在斯。
”見,賢遍反。
師,樂師,瞽者。
冕,名。
再言某在斯,曆舉在坐之人以诏之。
師冕出。
子張問曰:“與師言之道與?”與,平聲。
聖門學者,于夫子之一言一動,無不存心省察如此。
子曰:“然。
固相師之道也。
”相,去聲。
相,助也。
古者瞽必有相,其道如此。
蓋聖人于此,非作意而為之,但盡其道而已。
尹氏曰:“聖人處己為人,其心一緻,無不盡其誠故也。
有志于學者,求聖人之心,于斯亦可見矣。
”範氏曰:“聖人不侮鳏寡,不虐無告,可見于此。
推之天下,無一物不得其所矣。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