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貨第十七
關燈
小
中
大
,涅不缁,而後無可無不可。
堅白不足,而欲自試于磨涅,其不磷缁也者,幾希。
”吾豈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”焉,于虔反。
匏,瓠也。
匏瓜系于一處而不能飲食,人則不如是也。
張敬夫曰:“子路昔者之所聞,君子守身之常法。
夫子今日之所言,聖人體道之大權也。
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,以天下無不可變之人,無不可為之事也。
其卒不往者,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。
一則生物之仁,一則知人之智也。
” 子曰:“由也,女聞六言六蔽矣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
”女,音汝,下同。
蔽,遮掩也。
“居!吾語女。
語,去聲。
○禮: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
故孔子谕子路,使還坐而告之。
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蕩;好信不好學,其蔽也賊;好直不好學,其蔽也絞;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亂;好剛不好學,其蔽也狂。
”好、知,并去聲。
六言皆美德,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,則各有所蔽。
愚,若可陷可罔之類。
蕩,謂窮高極廣而無所止。
賊,謂傷害于物。
勇者,剛之發。
剛者,勇之體。
狂,躁率也。
範氏曰:“子路勇于為善,其失之者,未能好學以明之也,故告之以此。
曰勇、曰剛、曰信、曰直,又皆所以救其偏也。
” 子曰:“小子!何莫學夫詩?夫,音扶。
小子,弟子也。
詩,可以興,感發志意。
可以觀,考見得失。
可以群,和而不流。
可以怨。
怨而不怒。
迩之事父,遠之事君。
人倫之道,詩無不備,二者舉重而言。
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。
”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。
學詩之法,此章盡之。
讀是經者,所宜盡心也。
子謂伯魚曰:“女為周南召南矣乎?人而不為周南召南,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?”女,音汝。
與,平聲。
為,猶學也。
周南召南,詩首篇名。
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。
正牆面而立,言即其至近之地,而一物無所見,一步不可行。
子曰:“禮雲禮雲,玉帛雲乎哉?樂雲樂雲,鐘鼓雲乎哉?”敬而将之以玉帛,則為禮;和而發之以鐘鼓,則為樂。
遺其本而專事其末,則豈禮樂之謂哉?程子曰:“禮隻是一個序,樂隻是一個和。
隻此兩字,含蓄多少義理。
天下無一物無禮樂①。
且如置此兩椅,一不正,便是無序。
無序便乖,乖便不和。
又如盜賊至為不道,然亦有禮樂。
蓋必有總屬,必相聽順,乃能為盜。
不然,則叛亂無統,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盜也。
禮樂無處無之,學者須要識得。
” ①“樂”原作“義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子曰:“色厲而内荏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與?”荏,而審反。
與,平聲。
厲,威嚴也。
荏,柔弱也。
小人,細民也。
穿,穿壁。
窬,踰牆。
言其無實盜名,而常畏人知也。
子曰:“鄉原,德之賊也。
”鄉者,鄙俗之意。
原,與願同。
荀子原悫,注讀作願是也。
鄉原,鄉人之願者也。
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,故在鄉人之中,獨以願稱。
夫子以其似德非德,而反亂乎德,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。
詳見孟子末篇。
子曰:“道聽而塗說,德之棄也。
”雖聞善言,不為己有,是自棄其德也。
王氏曰: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,道聽塗說,則棄之矣。
” 子曰:“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?與,平聲。
鄙夫,庸惡陋劣之稱。
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
何氏曰:“患得之,謂患不能得之。
”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矣。
”小則吮癰舐痔,大則弒父與君,皆生于患失而已。
胡氏曰:“許昌靳裁之有言曰:‘士之品大概有三:志于道德者,功名不足以累其心;志于功名者,富貴不足以累其心;志于富貴而已者,則亦無所不至矣。
’志于富貴,即孔子所謂鄙夫也。
” 子曰:“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。
氣失其平則為疾,故氣?之偏者亦謂之疾。
昔所謂疾,今亦無之,傷俗之益衰也。
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蕩;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;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詐而已矣。
”狂者,志願太高。
肆,謂不拘小節。
蕩則踰大閑矣。
矜者,持守太嚴。
廉,謂棱角厲。
忿戾則至于争矣。
愚者,暗昧不明。
直,謂徑行自遂。
詐則挾私妄作矣。
範氏曰:“末世滋僞。
豈惟賢者不如古哉?民性之蔽,亦與古人異矣。
” 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
”重出。
子曰:“惡紫之奪朱也,惡鄭聲之亂雅樂也,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。
”惡,去聲。
覆,芳服反。
朱,正色。
紫,閑色。
雅,正也。
利口,捷給。
覆,傾敗也。
範氏曰:“天下之理,正而勝者常少,不正而勝者常多,聖人所以惡之也。
利口之人,以是為非,以非為是,以賢為不肖,以不肖為賢。
人君苟悅而信之,則國家之覆也不難
堅白不足,而欲自試于磨涅,其不磷缁也者,幾希。
”吾豈匏瓜也哉?焉能系而不食?”焉,于虔反。
匏,瓠也。
匏瓜系于一處而不能飲食,人則不如是也。
張敬夫曰:“子路昔者之所聞,君子守身之常法。
夫子今日之所言,聖人體道之大權也。
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,以天下無不可變之人,無不可為之事也。
其卒不往者,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。
一則生物之仁,一則知人之智也。
” 子曰:“由也,女聞六言六蔽矣乎?”對曰:“未也。
”女,音汝,下同。
蔽,遮掩也。
“居!吾語女。
語,去聲。
○禮:君子問更端,則起而對。
故孔子谕子路,使還坐而告之。
好仁不好學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學,其蔽也蕩;好信不好學,其蔽也賊;好直不好學,其蔽也絞;好勇不好學,其蔽也亂;好剛不好學,其蔽也狂。
”好、知,并去聲。
六言皆美德,然徒好之而不學以明其理,則各有所蔽。
愚,若可陷可罔之類。
蕩,謂窮高極廣而無所止。
賊,謂傷害于物。
勇者,剛之發。
剛者,勇之體。
狂,躁率也。
範氏曰:“子路勇于為善,其失之者,未能好學以明之也,故告之以此。
曰勇、曰剛、曰信、曰直,又皆所以救其偏也。
” 子曰:“小子!何莫學夫詩?夫,音扶。
小子,弟子也。
詩,可以興,感發志意。
可以觀,考見得失。
可以群,和而不流。
可以怨。
怨而不怒。
迩之事父,遠之事君。
人倫之道,詩無不備,二者舉重而言。
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。
”其緒餘又足以資多識。
學詩之法,此章盡之。
讀是經者,所宜盡心也。
子謂伯魚曰:“女為周南召南矣乎?人而不為周南召南,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?”女,音汝。
與,平聲。
為,猶學也。
周南召南,詩首篇名。
所言皆修身齊家之事。
正牆面而立,言即其至近之地,而一物無所見,一步不可行。
子曰:“禮雲禮雲,玉帛雲乎哉?樂雲樂雲,鐘鼓雲乎哉?”敬而将之以玉帛,則為禮;和而發之以鐘鼓,則為樂。
遺其本而專事其末,則豈禮樂之謂哉?程子曰:“禮隻是一個序,樂隻是一個和。
隻此兩字,含蓄多少義理。
天下無一物無禮樂①。
且如置此兩椅,一不正,便是無序。
無序便乖,乖便不和。
又如盜賊至為不道,然亦有禮樂。
蓋必有總屬,必相聽順,乃能為盜。
不然,則叛亂無統,不能一日相聚而為盜也。
禮樂無處無之,學者須要識得。
” ①“樂”原作“義”,據清仿宋大字本改。
子曰:“色厲而内荏,譬諸小人,其猶穿窬之盜也與?”荏,而審反。
與,平聲。
厲,威嚴也。
荏,柔弱也。
小人,細民也。
穿,穿壁。
窬,踰牆。
言其無實盜名,而常畏人知也。
子曰:“鄉原,德之賊也。
”鄉者,鄙俗之意。
原,與願同。
荀子原悫,注讀作願是也。
鄉原,鄉人之願者也。
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,故在鄉人之中,獨以願稱。
夫子以其似德非德,而反亂乎德,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。
詳見孟子末篇。
子曰:“道聽而塗說,德之棄也。
”雖聞善言,不為己有,是自棄其德也。
王氏曰: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,道聽塗說,則棄之矣。
” 子曰:“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?與,平聲。
鄙夫,庸惡陋劣之稱。
其未得之也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
何氏曰:“患得之,謂患不能得之。
”苟患失之,無所不至矣。
”小則吮癰舐痔,大則弒父與君,皆生于患失而已。
胡氏曰:“許昌靳裁之有言曰:‘士之品大概有三:志于道德者,功名不足以累其心;志于功名者,富貴不足以累其心;志于富貴而已者,則亦無所不至矣。
’志于富貴,即孔子所謂鄙夫也。
” 子曰:“古者民有三疾,今也或是之亡也。
氣失其平則為疾,故氣?之偏者亦謂之疾。
昔所謂疾,今亦無之,傷俗之益衰也。
古之狂也肆,今之狂也蕩;古之矜也廉,今之矜也忿戾;古之愚也直,今之愚也詐而已矣。
”狂者,志願太高。
肆,謂不拘小節。
蕩則踰大閑矣。
矜者,持守太嚴。
廉,謂棱角厲。
忿戾則至于争矣。
愚者,暗昧不明。
直,謂徑行自遂。
詐則挾私妄作矣。
範氏曰:“末世滋僞。
豈惟賢者不如古哉?民性之蔽,亦與古人異矣。
” 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。
”重出。
子曰:“惡紫之奪朱也,惡鄭聲之亂雅樂也,惡利口之覆邦家者。
”惡,去聲。
覆,芳服反。
朱,正色。
紫,閑色。
雅,正也。
利口,捷給。
覆,傾敗也。
範氏曰:“天下之理,正而勝者常少,不正而勝者常多,聖人所以惡之也。
利口之人,以是為非,以非為是,以賢為不肖,以不肖為賢。
人君苟悅而信之,則國家之覆也不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