憲問第十四
關燈
小
中
大
,名瑗。
孔子居衛,嘗主于其家。
既而反魯,故伯玉使人來也。
孔子與之坐而問焉,曰:“夫子何為?”對曰:“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
”使者出。
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與之坐,敬其主以及其使也。
夫子,指伯玉也。
言其但欲寡過而猶未能,則其省身克己,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。
使者之言愈自卑約,而其主之賢益彰,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,而善于辭令者矣。
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。
按莊周稱“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”。
又曰:“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
”蓋其進德之功,老而不倦。
是以踐履笃實,光輝宣着。
不惟使者知之,而夫子亦信之也。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”重出。
曾子曰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。
”此艮卦之象辭也。
曾子蓋嘗稱之,記者因上章之語而類記之也。
範氏曰:“物各止其所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
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,而君臣、上下、大小,皆得其職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
”行,去聲。
恥者,不敢盡之意。
過者,欲有餘之辭。
子曰:“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
”知,去聲。
自責以勉人也。
子貢曰:“夫子自道也。
”道,言也。
自道,猶雲謙辭。
尹氏曰:“成德以仁為先,進學以知為先。
故夫子之言,其序有不同者以此。
” 子貢方人。
子曰:“賜也賢乎哉?夫我則不暇。
”夫,音扶。
方,比也。
乎哉,疑辭。
比方人物而較其短長,雖亦窮理之事。
然專務為此,則心馳于外,而所以自治者疏矣。
故褒之而疑其辭,複自貶以深抑之。
謝氏曰:“聖人責人,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如此。
”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
”凡章指同而文不異者,一言而重出也。
文小異者,屢言而各出也。
此章凡四見,而文皆有異。
則聖人于此一事,蓋屢言之,其丁甯之意亦可見矣。
子曰:“不逆詐,不億不信。
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!”逆,未至而迎之也。
億,未見而意之也。
詐,謂人欺己。
不信,謂人疑己。
抑,反語辭。
言雖不逆不億,而于人之情僞,自然先覺,乃為賢也。
楊氏曰:“君子一于誠而已,然未有誠而不明者。
故雖不逆詐、不億不信,而常先覺也。
若夫不逆不億而卒為小人所罔焉,斯亦不足觀也已。
” 微生畝謂孔子曰:“丘何為是栖栖者與?無乃為佞乎?”與,平聲。
微生,姓,畝,名也。
畝名呼夫子而辭甚倨,蓋有齒德而隐者。
栖栖,依依也。
為佞,言其務為口給以悅人也。
孔子曰:“非敢為佞也,疾固也。
”疾,惡也。
固,執一而不通也。
聖人之于達尊,禮恭而言直如此,其警之亦深矣。
子曰:“骥不稱其力,稱其德也。
”骥,善馬之名。
德,謂調良也。
尹氏曰:“骥雖有力,其稱在德。
人有才而無德,則亦奚足尚哉?” 或曰:“以德報怨,何如?”或人所稱,今見老子書。
德,謂恩惠也。
子曰:“何以報德?言于其所怨,既以德報之矣;則人之有德于我者,又将何以報之乎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
”于其所怨者,愛憎取舍,一以至公而無私,所謂直也。
于其所德者,則必以德報之,不可忘也。
或人之言,可謂厚矣。
然以聖人之言觀之,則見其出于有意之私,而怨德之報皆不得其平也。
必如夫子之言,然後二者之報各得其所。
然怨有不雠,而德無不報,則又未嘗不厚也。
此章之言,明白簡約,而其指意曲折反複。
如造化之簡易易知,而微妙無窮,學者所宜詳玩也。
子曰:“莫我知也夫!”夫,音扶。
夫子自歎,以發子貢之問也。
子貢曰:“何為其莫知子也?”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
下學而上達。
知我者其天乎!”不得于天而不怨天,不合于人而不尤人,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。
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,循序漸進耳,無以甚異于人而緻其知也。
然深味其語意,則見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獨知之之妙。
蓋在孔門,惟子貢之智幾足以及此,故特語以發之。
惜乎其猶有所未達也!程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,在理當如此。
”又曰:“下學上達,意在言表。
”又曰:“學者須守下學上達之語,乃學之要。
蓋凡下學人事,便是上達天理。
然習而不察,則亦不能以上達矣。
”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。
子服景伯以告,曰: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,吾力猶能肆諸市朝。
”朝,音潮。
公伯寮,魯人。
子服氏,景谥,伯字,魯
孔子居衛,嘗主于其家。
既而反魯,故伯玉使人來也。
孔子與之坐而問焉,曰:“夫子何為?”對曰:“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
”使者出。
子曰:“使乎!使乎!”與之坐,敬其主以及其使也。
夫子,指伯玉也。
言其但欲寡過而猶未能,則其省身克己,常若不及之意可見矣。
使者之言愈自卑約,而其主之賢益彰,亦可謂深知君子之心,而善于辭令者矣。
故夫子再言使乎以重美之。
按莊周稱“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”。
又曰:“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。
”蓋其進德之功,老而不倦。
是以踐履笃實,光輝宣着。
不惟使者知之,而夫子亦信之也。
子曰:“不在其位,不謀其政。
”重出。
曾子曰:“君子思不出其位。
”此艮卦之象辭也。
曾子蓋嘗稱之,記者因上章之語而類記之也。
範氏曰:“物各止其所,而天下之理得矣。
故君子所思不出其位,而君臣、上下、大小,皆得其職也。
” 子曰:“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。
”行,去聲。
恥者,不敢盡之意。
過者,欲有餘之辭。
子曰:“君子道者三,我無能焉:仁者不憂,知者不惑,勇者不懼。
”知,去聲。
自責以勉人也。
子貢曰:“夫子自道也。
”道,言也。
自道,猶雲謙辭。
尹氏曰:“成德以仁為先,進學以知為先。
故夫子之言,其序有不同者以此。
” 子貢方人。
子曰:“賜也賢乎哉?夫我則不暇。
”夫,音扶。
方,比也。
乎哉,疑辭。
比方人物而較其短長,雖亦窮理之事。
然專務為此,則心馳于外,而所以自治者疏矣。
故褒之而疑其辭,複自貶以深抑之。
謝氏曰:“聖人責人,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如此。
” 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其不能也。
”凡章指同而文不異者,一言而重出也。
文小異者,屢言而各出也。
此章凡四見,而文皆有異。
則聖人于此一事,蓋屢言之,其丁甯之意亦可見矣。
子曰:“不逆詐,不億不信。
抑亦先覺者,是賢乎!”逆,未至而迎之也。
億,未見而意之也。
詐,謂人欺己。
不信,謂人疑己。
抑,反語辭。
言雖不逆不億,而于人之情僞,自然先覺,乃為賢也。
楊氏曰:“君子一于誠而已,然未有誠而不明者。
故雖不逆詐、不億不信,而常先覺也。
若夫不逆不億而卒為小人所罔焉,斯亦不足觀也已。
” 微生畝謂孔子曰:“丘何為是栖栖者與?無乃為佞乎?”與,平聲。
微生,姓,畝,名也。
畝名呼夫子而辭甚倨,蓋有齒德而隐者。
栖栖,依依也。
為佞,言其務為口給以悅人也。
孔子曰:“非敢為佞也,疾固也。
”疾,惡也。
固,執一而不通也。
聖人之于達尊,禮恭而言直如此,其警之亦深矣。
子曰:“骥不稱其力,稱其德也。
”骥,善馬之名。
德,謂調良也。
尹氏曰:“骥雖有力,其稱在德。
人有才而無德,則亦奚足尚哉?” 或曰:“以德報怨,何如?”或人所稱,今見老子書。
德,謂恩惠也。
子曰:“何以報德?言于其所怨,既以德報之矣;則人之有德于我者,又将何以報之乎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
”于其所怨者,愛憎取舍,一以至公而無私,所謂直也。
于其所德者,則必以德報之,不可忘也。
或人之言,可謂厚矣。
然以聖人之言觀之,則見其出于有意之私,而怨德之報皆不得其平也。
必如夫子之言,然後二者之報各得其所。
然怨有不雠,而德無不報,則又未嘗不厚也。
此章之言,明白簡約,而其指意曲折反複。
如造化之簡易易知,而微妙無窮,學者所宜詳玩也。
子曰:“莫我知也夫!”夫,音扶。
夫子自歎,以發子貢之問也。
子貢曰:“何為其莫知子也?”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。
下學而上達。
知我者其天乎!”不得于天而不怨天,不合于人而不尤人,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。
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,循序漸進耳,無以甚異于人而緻其知也。
然深味其語意,則見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獨知之之妙。
蓋在孔門,惟子貢之智幾足以及此,故特語以發之。
惜乎其猶有所未達也!程子曰:“不怨天,不尤人,在理當如此。
”又曰:“下學上達,意在言表。
”又曰:“學者須守下學上達之語,乃學之要。
蓋凡下學人事,便是上達天理。
然習而不察,則亦不能以上達矣。
”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孫。
子服景伯以告,曰:“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,吾力猶能肆諸市朝。
”朝,音潮。
公伯寮,魯人。
子服氏,景谥,伯字,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