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進第十一

關燈
:“子貢之貨殖,非若後人之豐财,但此心未忘耳。

    然此亦子貢少時事,至聞性與天道,則不為此矣。

    ”範氏曰:“屢空者,箪食瓢飲屢絕而不改其樂也。

    天下之物,豈有可動其中者哉?貧富在天,而子貢以貨殖為心,則是不能安受天命矣。

    其言而多中者億而已,非窮理樂天者也。

    夫子嘗曰:‘賜不幸言而中,是使賜多言也’,聖人之不貴言也如是。

    ” 子張問善人之道。

    子曰:“不踐迹,亦不入于室。

    ”善人,質美而未學者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踐迹,如言循途守轍。

    善人雖不必踐舊迹而自不為惡,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。

    ”張子曰:“善人欲仁而未志于學者也。

    欲仁,故雖不踐成法,亦不蹈于惡,有諸己也。

    由不學,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論笃是與,君子者乎?色莊者乎?”與,如字。

    言但以其言論笃實而與之,則未知其為君子者乎?為色莊者乎?言不可以言貌取人也。

     子路問:“聞斯行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聞斯行之?”冉有問:“聞斯行諸?”子曰:“聞斯行之。

    ”公西華曰:“由也問聞斯行諸,子曰‘有父兄在’;求也問聞斯行諸,子曰‘聞斯行之’。

    赤也惑,敢問。

    ”子曰:“求也退,故進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。

    ”兼人,謂勝人也。

    張敬夫曰:“聞義固當勇為,然有父兄在,則有不可得而專者。

    若不禀命而行,則反傷于義矣。

    子路有聞,未之能行,唯恐有聞。

    則于所當為,不患其不能為矣;特患為之之意或過,而于所當禀命者有阙耳。

    若冉求之資禀失之弱,不患其不禀命也;患其于所當為者逡巡畏縮,而為之不勇耳。

    聖人一進之,一退之,所以約之于義理之中,而使之無過不及之患也。

    ” 子畏于匡,顔淵後。

    子曰:“吾以女為死矣。

    ”曰:“子在,回何敢死?”女,音汝。

    ○後,謂相失在後。

    何敢死,謂不赴鬥而必死也。

    胡氏曰:“先王之制,民生于三,事之如一。

    惟其所在,則緻死焉。

    況顔淵之于孔子,恩義兼盡,又非他人之為師弟子者而已。

    即夫子不幸而遇難,回必捐生以赴之矣。

    捐生以赴之,幸而不死,則必上告天子、下告方伯,請讨以複雠,不但已也。

    夫子而在,則回何為而不愛其死,以犯匡人之鋒乎?” 季子然問:“仲由、冉求可謂大臣與?”與,平聲。

    子然,季氏子弟。

    自多其家得臣二子,故問之。

    子曰:“吾以子為異之問,曾由與求之問。

    異,非常也。

    曾,猶乃也。

    輕二子以抑季然也。

    所謂大臣者:以道事君,不可則止。

    以道事君者,不從君之欲。

    不可則止者,必行己之志。

    今由與求也,可謂具臣矣。

    ”具臣,謂備臣數而已。

    曰:“然則從之者與?”與,平聲。

    意二子既非大臣,則從季氏之所為而已。

    子曰:“弒父與君,亦不從也。

    ”言二子雖不足于大臣之道,然君臣之義則聞之熟矣,弒逆大故必不從之。

    蓋深許二子以死難不可奪之節,而又以陰折季氏不臣之心也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季氏專權僭竊,二子仕其家而不能正也,知其不可而不能止也,可謂具臣矣。

    是時季氏已有無君之心,故自多其得人。

    意其可使從己也,故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,其庶乎二子可免矣。

    ”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。

    子路為季氏宰而舉之也。

    子曰:“賊夫人之子。

    ”夫,音扶,下同。

    賊,害也。

    言子羔質美而未學,遽使治民,适以害之。

    子路曰:“有民人焉,有社稷焉。

    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”言治民事神皆所以為學。

    子曰:“是故惡夫佞者。

    ”惡,去聲。

    治民事神,固學者事,然必學之已成,然後可仕以行其學。

    若初未嘗學,而使之即仕以為學,其不至于慢神而虐民者幾希矣。

    子路之言,非其本意,但理屈辭窮,而取辨于口以禦人耳。

    故夫子不斥其非,而特惡其佞也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古者學而後入政。

    未聞以政學者也。

    蓋道之本在于修身,而後及于治人,其說具于方冊。

    讀而知之,然後能行。

    何可以不讀書也?子路乃欲使子羔以政為學,失先後本末之序矣。

    不知其過而以口給禦人,故夫子惡其佞也。

    ” 子路、曾皙、冉有、公西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