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罕第九

關燈
不息,則積少成多;中道而止,則前功盡棄。

    其止其往,皆在我而不在人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語之而不惰者,其回也與!”語,去聲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惰,懈怠也。

    範氏曰:“顔子聞夫子之言,而心解力行,造次颠沛未嘗違之。

    如萬物得時雨之潤,發榮滋長,何有于惰,此群弟子所不及也。

    ” 子謂顔淵,曰:“惜乎!吾見其進也,未見其止也。

    ”進止二字,說見上章。

    顔子既死而孔子惜之,言其方進而未已也。

     子曰;“苗而不秀者有矣夫!秀而不實者有矣夫!”夫,音扶。

    谷之始生曰苗,吐華曰秀,成谷曰實。

    蓋學而不至于成,有如此者,是以君子貴自勉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後生可畏,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?四十、五十而無聞焉,斯亦不足畏也已。

    ”焉知之焉,于虔反。

    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,足以積學而有待,其勢可畏,安知其将來不如我之今日乎?然或不能自勉,至于老而無聞,則不足畏矣。

    言此以警人,使及時勉學也。

    曾子曰:“五十而不以善聞,則不聞矣”,蓋述此意。

    尹氏曰:“少而不勉,老而無聞,則亦已矣。

    自少而進者,安知其不至于極乎?是可畏也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法語之言,能無從乎?改之為貴。

    巽與之言,能無說乎?繹之為貴。

    說而不繹,從而不改,吾末如之何也已矣。

    ”法語者,正言之也。

    巽言者,婉而導之也。

    繹,尋其緒也。

    法言人所敬憚,故必從;然不改,則面從而已。

    巽言無所乖忤,故必說;然不繹,則又不足以知其微意之所在也。

    楊氏曰:“法言,若孟子論行王政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巽言,若其論好貨好色之類是也。

    語之而未達,拒之而不受,猶之可也。

    其或喻焉,則尚庶幾其能改繹矣。

    從且說矣,而不改繹焉,則是終不改繹也已,雖聖人其如之何哉?” 子曰:“主忠信,毋友不如己者,過則勿憚改。

    ”重出而逸其半。

     子曰:“三軍可奪帥也,匹夫不可奪志也。

    ”侯氏曰:“三軍之勇在人,匹夫之志在己。

    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,如可奪,則亦不足謂之志矣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衣敝缊袍,與衣狐貉者立,而不恥者,其由也與?衣,去聲。

    缊,纡粉反。

    貉,胡各反。

    與,平聲。

    敝,壞也。

    缊,枲着也。

    袍,衣有着者也,蓋衣之賤者。

    狐貉,以狐貉之皮為裘,衣之貴者。

    子路之志如此,則能不以貧富動其心,而可以進于道矣,故夫子稱之。

    ‘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?’”忮,之豉反。

    忮,害也。

    求,貪也。

    臧,善也。

    言能不忮不求,則何為不善乎?此衛風雄雉之詩,孔子引之,以美子路也。

    呂氏曰:“貧與富交,強者必忮,弱者必求。

    ”子路終身誦之。

    子曰:“是道也,何足以臧?”終身誦之,則自喜其能,而不複求進于道矣,故夫子複言此以警之。

    謝氏曰:“恥惡衣惡食,學者之大病。

    善心不存,蓋由于此。

    子路之志如此,其過人遠矣。

    然以衆人而能此,則可以為善矣;子路之賢,宜不止此。

    而終身誦之,則非所以進于日新也,故激而進之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。

    ”範氏曰:“小人之在治世,或與君子無異。

    惟臨利害、遇事變,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。

    ”謝氏曰:“士窮見節義,世亂識忠臣。

    欲學者必周于德。

    ” 子曰: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憂,勇者不懼。

    ”明足以燭理,故不惑;理足以勝私,故不憂;氣足以配道義,故不懼。

    此學之序也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可與共學,未可與适道;可與适道,未可與立;可與立,未可與權。

    ”可與者,言其可與共為此事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可與共學,知所以求之也。

    可與适道,知所往也。

    可與立者,笃志固執而不變也。

    權,稱錘也,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。

    可與權,謂能權輕重,使合義也。

    ”楊氏曰:“知為己,則可與共學矣。

    學足以明善,然後可與适道。

    信道笃,然後可與立。

    知時措之宜,然後可與權。

    ”洪氏曰:“易九卦,終于巽以行權。

    權者,聖人之大用。

    未能立而言權,猶人未能立而欲行,鮮不仆矣。

    ”程子曰:“漢儒以反經合道為權,故有權變權術之論,皆非也。

    權隻是經也。

    自漢以下,無人識權字。

    ”愚按:先儒誤以此章連下文偏其反而為一章,故有反經合道之說。

    程子非之,是矣。

    然以孟子嫂溺援之以手之義推之,則權與經亦當有辨。

     “唐棣之華,偏其反而。

    豈不爾思?室是遠而。

    ”棣,大計反。

    唐棣,郁李也。

    偏,晉書作翩。

    然則反亦當與翻同,言華之搖動也。

    而,語助也。

    此逸詩也,于六義屬興。

    上兩句無意義,但以起下兩句之辭耳。

    其所謂爾,亦不知其何所指也。

    子曰:“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”夫,音扶。

    夫子借其言而反之,蓋前篇“仁遠乎哉”之意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“聖人未嘗言易以驕人之志,亦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。

    但曰未之思也,夫何遠之有?此言極有涵蓄,意思深遠。

    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