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罕第九
關燈
小
中
大
凡三十章。
子罕言利與命與仁。
罕,少也。
程子曰:“計利則害義,命之理微,仁之道大,皆夫子所罕言也。
” 達巷黨人曰:“大哉孔子!博學而無所成名。
”達巷,黨名。
其人姓名不傳。
博學無所成名,蓋美其學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藝之名也。
子聞之,謂門弟子曰:“吾何執?執禦乎?執射乎?吾執禦矣。
”執,專執也。
射禦皆一藝,而禦為人仆,所執尤卑。
言欲使我何所執以成名乎?然則吾将執禦矣。
聞人譽己,承之以謙也。
尹氏曰:“聖人道全而德備,不可以偏長目之也。
達巷黨人見孔子之大,意其所學者博,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,蓋慕聖人而不知者也。
故孔子曰,欲使我何所執而得為名乎?然則吾将執禦矣。
” 子曰:“麻冕,禮也;今也純,儉。
吾從衆。
麻冕,缁布冠也。
純,絲也。
儉,謂省約。
缁布冠,以三十升布為之,升八十縷,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。
細密難成,不如用絲之省約。
拜下,禮也;今拜乎上,泰也。
雖違衆,吾從下。
”臣與君行禮,當拜于堂下。
君辭之,乃升成拜。
泰,驕慢也。
程子曰:“君子處世,事之無害于義者,從俗可也;害于義,則不可從也。
” 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絕,無之盡者。
毋,史記作“無”是也。
意,私意也。
必,期必也。
固,執滞也。
我,私己也。
四者相為終始,起于意,遂于必,留于固,而成于我也。
蓋意必常在事前,固我常在事後,至于我又生意,則物欲牽引,循環不窮矣。
程子曰:“此毋字,非禁止之辭。
聖人絕此四者,何用禁止。
”張子曰:“四者有一焉,則與天地不相似。
”楊氏曰:“非知足以知聖人,詳視而默識之,不足以記此。
” 子畏于匡。
畏者,有戒心之謂。
匡,地名。
史記雲:“陽虎曾暴于匡,夫子貌似陽虎,故匡人圍之。
”曰:“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道之顯者謂之文,蓋禮樂制度之謂。
不曰道而曰文,亦謙辭也。
茲,此也,孔子自謂。
天之将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喪、與,皆去聲。
馬氏曰:“文王既沒,故孔子自謂後死者。
言天若欲喪此文,則必不使我得與于此文;今我既得與于此文,則是天未欲喪此文也。
天既未欲喪此文,則匡人其柰我何?言必不能違天害己也。
” 大宰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聖者與?何其多能也?”大,音泰。
與,平聲。
孔氏曰:“大宰,官名。
或吳或宋,未可知也。
”與者,疑辭。
大宰蓋以多能為聖也。
子貢曰:“固天縱之将聖,又多能也。
”縱,猶肆也,言不為限量也。
将,殆也,謙若不敢知之辭。
聖無不通,多能乃其餘事,故言又以兼之。
子聞之,曰:“大宰知我乎!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
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。
”言由少賤故多能,而所能者鄙事爾,非以聖而無不通也。
且多能非所以率人,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曉之。
牢曰:“子雲,‘吾不試,故藝’。
”牢,孔子弟子,姓琴,字子開,一字子張。
試,用也。
言由不為世用,故得以習于藝而通之。
吳氏曰:“弟子記夫子此言之時,子牢因言昔之所聞有如此者。
其意相近,故幷記之。
” 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
有鄙夫問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
”叩,音口。
○孔子謙言己無知識,但其告人,雖于至愚,不敢不盡耳。
叩,發動也。
兩端,猶言兩頭。
言終始、本末、上下、精粗,無所不盡。
程子曰:“聖人之教人,俯就之若此,猶恐衆人以為高遠而不親也。
聖人之道,必降而自卑,不如此則人不親,賢人之言,則引而自高,不如此則道不尊。
觀于孔子、孟子,則可見矣。
”尹氏曰:“聖人之言,上下兼盡。
即其近,衆人皆可與知;極其至,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,是之謂兩端。
如答樊遲之問仁知,兩端竭盡,無餘蘊矣。
若夫語上而遺下,語理而遺物,則豈聖人之言哉?” 子曰:“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,吾已矣夫!”夫,音扶。
鳳,靈鳥,舜時來儀,文王時鳴于岐山。
河圖,河中龍馬負圖,伏羲時出,皆聖王之瑞也。
已,止也。
張子曰:“鳳至圖出,文明之祥。
伏羲、舜、文之瑞不至,則夫子之文章,知其已矣。
” 子見齊衰者、冕衣裳者與瞽者,見之,雖少必作;過之,必趨。
齊,音咨。
衰,七雷反。
少,去聲。
齊衰,喪服。
冕,冠也。
衣,上服。
裳,下服。
冕而衣裳,貴者之盛服也。
瞽,無目者。
作,起也。
趨,疾行也。
或曰:“少,當作坐。
”範氏曰:“聖人之心,哀有喪,尊有爵,矜不成人。
其作與趨,蓋有不期然而然者。
”尹氏曰“此聖人之誠心,内外一者也。
” 顔淵喟然歎曰:“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;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
喟,苦位反。
鑽,祖官反。
喟,歎聲。
仰彌高,不可及。
鑽彌堅,不可入。
在前在後,恍惚不可為象。
此顔淵深知夫子
子罕言利與命與仁。
罕,少也。
程子曰:“計利則害義,命之理微,仁之道大,皆夫子所罕言也。
” 達巷黨人曰:“大哉孔子!博學而無所成名。
”達巷,黨名。
其人姓名不傳。
博學無所成名,蓋美其學之博而惜其不成一藝之名也。
子聞之,謂門弟子曰:“吾何執?執禦乎?執射乎?吾執禦矣。
”執,專執也。
射禦皆一藝,而禦為人仆,所執尤卑。
言欲使我何所執以成名乎?然則吾将執禦矣。
聞人譽己,承之以謙也。
尹氏曰:“聖人道全而德備,不可以偏長目之也。
達巷黨人見孔子之大,意其所學者博,而惜其不以一善得名于世,蓋慕聖人而不知者也。
故孔子曰,欲使我何所執而得為名乎?然則吾将執禦矣。
” 子曰:“麻冕,禮也;今也純,儉。
吾從衆。
麻冕,缁布冠也。
純,絲也。
儉,謂省約。
缁布冠,以三十升布為之,升八十縷,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。
細密難成,不如用絲之省約。
拜下,禮也;今拜乎上,泰也。
雖違衆,吾從下。
”臣與君行禮,當拜于堂下。
君辭之,乃升成拜。
泰,驕慢也。
程子曰:“君子處世,事之無害于義者,從俗可也;害于義,則不可從也。
” 子絕四:毋意,毋必,毋固,毋我。
絕,無之盡者。
毋,史記作“無”是也。
意,私意也。
必,期必也。
固,執滞也。
我,私己也。
四者相為終始,起于意,遂于必,留于固,而成于我也。
蓋意必常在事前,固我常在事後,至于我又生意,則物欲牽引,循環不窮矣。
程子曰:“此毋字,非禁止之辭。
聖人絕此四者,何用禁止。
”張子曰:“四者有一焉,則與天地不相似。
”楊氏曰:“非知足以知聖人,詳視而默識之,不足以記此。
” 子畏于匡。
畏者,有戒心之謂。
匡,地名。
史記雲:“陽虎曾暴于匡,夫子貌似陽虎,故匡人圍之。
”曰:“文王既沒,文不在茲乎?道之顯者謂之文,蓋禮樂制度之謂。
不曰道而曰文,亦謙辭也。
茲,此也,孔子自謂。
天之将喪斯文也,後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;天之未喪斯文也,匡人其如予何?”喪、與,皆去聲。
馬氏曰:“文王既沒,故孔子自謂後死者。
言天若欲喪此文,則必不使我得與于此文;今我既得與于此文,則是天未欲喪此文也。
天既未欲喪此文,則匡人其柰我何?言必不能違天害己也。
” 大宰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聖者與?何其多能也?”大,音泰。
與,平聲。
孔氏曰:“大宰,官名。
或吳或宋,未可知也。
”與者,疑辭。
大宰蓋以多能為聖也。
子貢曰:“固天縱之将聖,又多能也。
”縱,猶肆也,言不為限量也。
将,殆也,謙若不敢知之辭。
聖無不通,多能乃其餘事,故言又以兼之。
子聞之,曰:“大宰知我乎!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
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。
”言由少賤故多能,而所能者鄙事爾,非以聖而無不通也。
且多能非所以率人,故又言君子不必多能以曉之。
牢曰:“子雲,‘吾不試,故藝’。
”牢,孔子弟子,姓琴,字子開,一字子張。
試,用也。
言由不為世用,故得以習于藝而通之。
吳氏曰:“弟子記夫子此言之時,子牢因言昔之所聞有如此者。
其意相近,故幷記之。
” 子曰:“吾有知乎哉?無知也。
有鄙夫問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兩端而竭焉。
”叩,音口。
○孔子謙言己無知識,但其告人,雖于至愚,不敢不盡耳。
叩,發動也。
兩端,猶言兩頭。
言終始、本末、上下、精粗,無所不盡。
程子曰:“聖人之教人,俯就之若此,猶恐衆人以為高遠而不親也。
聖人之道,必降而自卑,不如此則人不親,賢人之言,則引而自高,不如此則道不尊。
觀于孔子、孟子,則可見矣。
”尹氏曰:“聖人之言,上下兼盡。
即其近,衆人皆可與知;極其至,則雖聖人亦無以加焉,是之謂兩端。
如答樊遲之問仁知,兩端竭盡,無餘蘊矣。
若夫語上而遺下,語理而遺物,則豈聖人之言哉?” 子曰:“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,吾已矣夫!”夫,音扶。
鳳,靈鳥,舜時來儀,文王時鳴于岐山。
河圖,河中龍馬負圖,伏羲時出,皆聖王之瑞也。
已,止也。
張子曰:“鳳至圖出,文明之祥。
伏羲、舜、文之瑞不至,則夫子之文章,知其已矣。
” 子見齊衰者、冕衣裳者與瞽者,見之,雖少必作;過之,必趨。
齊,音咨。
衰,七雷反。
少,去聲。
齊衰,喪服。
冕,冠也。
衣,上服。
裳,下服。
冕而衣裳,貴者之盛服也。
瞽,無目者。
作,起也。
趨,疾行也。
或曰:“少,當作坐。
”範氏曰:“聖人之心,哀有喪,尊有爵,矜不成人。
其作與趨,蓋有不期然而然者。
”尹氏曰“此聖人之誠心,内外一者也。
” 顔淵喟然歎曰:“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;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。
喟,苦位反。
鑽,祖官反。
喟,歎聲。
仰彌高,不可及。
鑽彌堅,不可入。
在前在後,恍惚不可為象。
此顔淵深知夫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