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伯第八
關燈
小
中
大
凡二十一章
子曰:“泰伯,其可謂至德也已矣!三以天下讓,民無得而稱焉。
”泰伯,周大王之長子。
至德,謂德之至極,無以複加者也。
三讓,謂固遜也。
無得而稱,其遜隐微,無迹可見也。
蓋大王三子:長泰伯,次仲雍,次季曆。
大王之時,商道寖衰,而周日強大。
季曆又生子昌,有聖德。
大王因有翦商之志,而泰伯不從,大王遂欲傳位季曆以及昌。
泰伯知之,即與仲雍逃之荊蠻。
于是大王乃立季曆,傳國至昌,而三分天下有其二,是為文王。
文王崩,子發立,遂克商而有天下,是為武王。
夫以泰伯之德,當商周之際,固足以朝諸侯有天下矣,乃棄不取而又泯其迹焉,則其德之至極為何如哉!蓋其心即夷齊扣馬之心,而事之難處有甚焉者,宜夫子之歎息而贊美之也。
泰伯不從,事見春秋傳。
子曰:“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
葸,絲裡反。
絞,古卯反。
葸,畏懼貌。
絞,急切也。
無禮則無節文,故有四者之弊。
君子笃于親,則民興于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
”君子,謂在上之人也。
興,起也。
偷,薄也。
張子曰“人道知所先後,則恭不勞、慎不葸、勇不亂、直不絞,民化而德厚矣。
”吳氏曰:“君子以下,當自為一章,乃曾子之言也。
”愚按: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,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,吳說近是。
曾子有疾,召門弟子曰:“啟予足!啟予手!詩雲‘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
’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!小子!”夫,音扶。
啟,開也。
曾子平日以為身體受于父母,不敢毀傷,故于此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。
詩小旻之篇。
戰戰,恐懼。
兢兢,戒謹。
臨淵,恐墜;履冰,恐陷也。
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,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;至于将死,而後知其得免于毀傷也。
小子,門人也。
語畢而又呼之,以緻反複丁甯之意,其警之也深矣。
程子曰:“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。
君子保其身以沒,為終其事也,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。
”尹氏曰:“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。
曾子臨終而啟手足,為是故也。
非有得于道,能如是乎?”範氏曰:“身體猶不可虧也,況虧其行以辱其親乎?” 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。
孟敬子,魯大夫仲孫氏,名捷。
問之者,問其疾也。
曾子言曰:“鳥之将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
言,自言也。
鳥畏死,故鳴哀。
人窮反本,故言善。
此曾子之謙辭,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識之也。
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顔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
笾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
”遠、近,并去聲。
貴,猶重也。
容貌,舉一身而言。
暴,粗厲也。
慢,放肆也。
信、實也。
正顔色而近信,則非色莊也。
辭,言語。
氣,聲氣也。
鄙,凡陋也。
倍,與背同,謂背理也。
笾,竹豆。
豆,木豆。
言道雖無所不在,然君子所重者,在此三事而已。
是皆修身之要、為政之本,學者所當操存省察,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違者也。
若夫笾豆之事,器數之末,道之全體固無不該,然其分則有司之守,而非君子之所重矣。
程子曰:“動容貌,舉一身而言也。
周旋中禮,暴慢斯遠矣。
正顔色則不妄,斯近信矣。
出辭氣,正由中出,斯遠鄙倍。
三者正身而不外求,故曰笾豆之事則有司存。
”尹氏曰“養于中則見于外,曾子蓋以修己為為政之本。
若乃器用事物之細,則有司存焉。
” 曾子曰: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;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。
”校,計校也。
友,馬氏以為顔淵是也。
顔子之心,惟知義理之無窮,不見物我之有間,故能如此。
謝氏曰:“不知有餘在己,不足在人;不必得為在己,失為在人,非幾于無我者不能也。
” 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裡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
”泰伯,周大王之長子。
至德,謂德之至極,無以複加者也。
三讓,謂固遜也。
無得而稱,其遜隐微,無迹可見也。
蓋大王三子:長泰伯,次仲雍,次季曆。
大王之時,商道寖衰,而周日強大。
季曆又生子昌,有聖德。
大王因有翦商之志,而泰伯不從,大王遂欲傳位季曆以及昌。
泰伯知之,即與仲雍逃之荊蠻。
于是大王乃立季曆,傳國至昌,而三分天下有其二,是為文王。
文王崩,子發立,遂克商而有天下,是為武王。
夫以泰伯之德,當商周之際,固足以朝諸侯有天下矣,乃棄不取而又泯其迹焉,則其德之至極為何如哉!蓋其心即夷齊扣馬之心,而事之難處有甚焉者,宜夫子之歎息而贊美之也。
泰伯不從,事見春秋傳。
子曰:“恭而無禮則勞,慎而無禮則葸,勇而無禮則亂,直而無禮則絞。
葸,絲裡反。
絞,古卯反。
葸,畏懼貌。
絞,急切也。
無禮則無節文,故有四者之弊。
君子笃于親,則民興于仁;故舊不遺,則民不偷。
”君子,謂在上之人也。
興,起也。
偷,薄也。
張子曰“人道知所先後,則恭不勞、慎不葸、勇不亂、直不絞,民化而德厚矣。
”吳氏曰:“君子以下,當自為一章,乃曾子之言也。
”愚按:此一節與上文不相蒙,而與首篇慎終追遠之意相類,吳說近是。
曾子有疾,召門弟子曰:“啟予足!啟予手!詩雲‘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
’而今而後,吾知免夫!小子!”夫,音扶。
啟,開也。
曾子平日以為身體受于父母,不敢毀傷,故于此使弟子開其衾而視之。
詩小旻之篇。
戰戰,恐懼。
兢兢,戒謹。
臨淵,恐墜;履冰,恐陷也。
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,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;至于将死,而後知其得免于毀傷也。
小子,門人也。
語畢而又呼之,以緻反複丁甯之意,其警之也深矣。
程子曰:“君子曰終,小人曰死。
君子保其身以沒,為終其事也,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。
”尹氏曰:“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。
曾子臨終而啟手足,為是故也。
非有得于道,能如是乎?”範氏曰:“身體猶不可虧也,況虧其行以辱其親乎?” 曾子有疾,孟敬子問之。
孟敬子,魯大夫仲孫氏,名捷。
問之者,問其疾也。
曾子言曰:“鳥之将死,其鳴也哀;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。
言,自言也。
鳥畏死,故鳴哀。
人窮反本,故言善。
此曾子之謙辭,欲敬子知其所言之善而識之也。
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顔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
笾豆之事,則有司存。
”遠、近,并去聲。
貴,猶重也。
容貌,舉一身而言。
暴,粗厲也。
慢,放肆也。
信、實也。
正顔色而近信,則非色莊也。
辭,言語。
氣,聲氣也。
鄙,凡陋也。
倍,與背同,謂背理也。
笾,竹豆。
豆,木豆。
言道雖無所不在,然君子所重者,在此三事而已。
是皆修身之要、為政之本,學者所當操存省察,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違者也。
若夫笾豆之事,器數之末,道之全體固無不該,然其分則有司之守,而非君子之所重矣。
程子曰:“動容貌,舉一身而言也。
周旋中禮,暴慢斯遠矣。
正顔色則不妄,斯近信矣。
出辭氣,正由中出,斯遠鄙倍。
三者正身而不外求,故曰笾豆之事則有司存。
”尹氏曰“養于中則見于外,曾子蓋以修己為為政之本。
若乃器用事物之細,則有司存焉。
” 曾子曰: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;有若無,實若虛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。
”校,計校也。
友,馬氏以為顔淵是也。
顔子之心,惟知義理之無窮,不見物我之有間,故能如此。
謝氏曰:“不知有餘在己,不足在人;不必得為在己,失為在人,非幾于無我者不能也。
” 曾子曰:“可以托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裡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